在1月14日召開的201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國家三大獎中全國高等學校共獲得198項,占總數的71.5%。其中,高校為第一完成單位的151項,占總數的54.5%。
據統計,在201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授獎項目中,全國高等學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1項,占總數的70.0%;全國高等學校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通用項目二等獎25項,占通用項目總數的75.8%;全國高等學校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通用項目152項(特等獎1項,一等獎8項,二等獎143項),占通用項目總數的71.0%,其中高校為第一完成單位的105項(一等獎2項,二等獎103項),占通用項目總數的49.1%(以上統計不包含國防專用項目)。
從近幾年的獲獎情況可以看出,高校的獲獎比例持續增長,高校的科研實力在不斷增強,優秀科研成果日趨突顯,在我國占有舉足輕重的位置,對我國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的貢獻越來越大。
“高校是一個國家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基地,開展原始創新的主要場所。”教育部科技司司長謝煥忠認為,高校具有能激發創新思維的獨特的人文環境和開展多學科綜合交叉研究的優勢,擁有源源不斷的創新人才和廣泛的國際合作與交流的渠道,在原始創新方面具有非常大的潛力。
在2010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中,高校的21個獲獎項目涉及物理、化學、地球科學、生命科學等基礎研究和信息、材料、工程技術等應用基礎研究領域。
南開大學的“環糊精的分子識別與組裝”項目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一等獎空缺),它也是2010年度天津地區唯一收獲的自然科學獎。此項目建立了構筑環糊精納米超分子體系新方法,發表了研究論文122篇和綜述論文5篇,他人引用1497次,為自下而上的組裝體構筑提供了理論基礎和范例,有望解決生物醫藥、材料化學、分離科學等領域的眾多關鍵問題。項目第一完成人南開大學教授劉育表示:“超分子化學是當今化學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而以環糊精為基體構筑的超分子體系,雖然已顯示了一些令人鼓舞的可與天然體系相媲美的功能,但總體看來尚處于發展階段,任重而道遠。”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陳駿課題組、物理學院教授王廣厚課題組分別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前者的研究成果“亞洲風塵產生與搬運沉積的地球化學與環境變遷研究”針對亞洲風塵系統,利用沉積學、礦物學、地球化學和古氣候學的研究方法,深刻揭示了東亞季風氣候的演變規律,取得了集成性成果;后者的研究成果“原子團簇和團簇組裝的尺寸效應和奇特物性”在團簇的同位素效應、表面模量子特性、電導共振、納米噴射、尺寸方程和演變規律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創造性研究成果,不僅豐富了團簇物理的基礎理論,而且為以團簇為基元制備新型量子器件和納米材料開辟了新途徑。
由香港中文大學教授黃捷主持的“非線性輸出調節問題及內模原理”項目是香港高校中唯一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的項目,也是控制與自動化工程領域的唯一獲獎項目。該研究理論利用復雜的數學工具探索出更可靠的自動控制系統,應用范圍包括日常機動儀器,如汽車的自動駕駛、精確的機械制造系統等,也包括航天國防等領域,火箭的啟動、衛星的姿態控制等。
大學不僅是我國基礎研究和高技術領域原始創新的主力軍,而且也是解決國民經濟重大科技問題、實現技術轉移、成果轉化的生力軍。數據顯示,全國高校從事科技活動的人數為36.1萬人,兩院院士41%來自高校;依托高校建設的國家重點實驗室138個,占62.7%,國家工程(技術)中心113個,占34.6%。
2010年,高校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和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的比例均超過70%,涉及農業和糧食安全、醫療和生物技術、能源、交通等多個領域。這表明,高校在帶動行業技術進步、促進科技與成果的轉化、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培養新經濟增長點以及縮小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等方面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清華大學共有19項優秀科技成果獲得2010年國家科學技術獎,其中,清華大學作為第一單位或第一完成人所在單位獲獎7項。康克軍教授等完成的“大型裝備缺陷輻射檢測技術”項目、范維澄院士等完成的“應急平臺體系關鍵技術與裝備研究”項目分別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取得了清華大學在同一年度獲得兩項國家科技一等獎的重大進展,為百年校慶獻上厚禮。
天津工業大學領銜完成的“耐高溫相變材料微膠囊、高儲熱量儲熱調溫纖維及其制備技術”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項目制備出在室溫下具有熱能吸收、釋放功能的纖維—儲熱調溫纖維(俗稱空調纖維),這種纖維對改善服裝舒適性意義重大,已成功應用于山西恒天、山東海龍、深圳捷德紡織、中航一集團航宇救生裝備有限公司等企業,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并在行業內推廣,有利于實現“低碳”經濟和“低碳”消費。
由北京建筑工程學院教授王晏民主持完成的“特大異型工程精密測量與重構技術研究及應用”項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該項目從技術研發、科研攻關,到立項、鑒定、推廣實施,歷時6年,目前已在國家大劇院、“鳥巢”、“水立方”、國家體育館、首都機場新航站樓、中國中央電視臺新址、探月工程50米天線、北京國貿大廈、武廣客運專線、故宮古建筑大修、全國地鐵建設等多項大中型工程中得到應用,經濟效益達到7億多元。為特大異型工程的質量、安全和工期提供基本的保障條件,同時為北京奧運會、探月工程等國家重大工程項目作出突出貢獻,推動了測繪技術進步和行業發展。
在“十二五”開局之年,我們期待中國高等教育能如教育部部長袁貴仁所言:“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把提高質量作為核心任務,堅持走有特色、高水平的科學發展之路,更加重視發展理念的轉變,更加重視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和體制機制的改革,更加重視高等教育在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助推器作用。”
“盾構機”是隧道挖掘的關鍵設備,曾被國外壟斷多年,每臺的美元售價曾達到以“億”為單位計算的級別。多年來,我國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持續攻關,突破了一系列核心技術,成功造出了國產盾構機,售價也降到了每臺不到......
12月12日,長三角高校分析測試高質量發展論壇暨南京農業大學現代農業分析測試中心揭牌儀式舉行。論壇主旨報告環節,科技部國家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工程中心主任劉瑞就如何推進儀器開放共享進行深入解讀,提出了具體......
近段時間,國內多所高校迎來新一輪專業調整潮。有些學生無意間成了所學專業的“絕版畢業生”,有些則成為新增專業里“第一批吃螃蟹”的人。此輪調整中,“智能+傳統工科”成為新設專業的典型模式,催生了數字經濟、......
有關單位:根據《云南省科學技術獎勵辦法》(云南省人民政府令第224號)和《云南省科學技術獎勵實施細則》(云科規〔2022〕12號)規定和要求,2024年12月13日,第八屆云南省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召開......
各市(州)科技局,省級有關部門,各有關單位:為引導四川省社會力量設立科學技術獎規范健康發展,科技廳研究制定了《四川省社會力量設立科學技術獎管理辦法(試行)》。現印發你們,請遵照執行。四川省科學技術廳2......
江蘇省人民政府令第186號《江蘇省科學技術獎勵辦法》已于2024年11月6日經省人民政府第45次常務會議討論通過,現予公布,自2025年3月1日起施行。省長:許昆林2024年12月7日江蘇省科學技術獎......
福建省科技廳日前將2023年度福建省科學技術獎評審通過的獲獎項目予以公示。獲獎項目共195項,其中自然科學獎一等獎5項,二等獎6項,三等獎12項;技術發明獎一等獎2項,二等獎1項;成果轉化獎二等獎2個......
根據《廣西科學技術獎勵辦法》及其實施細則規定,廣西省科技廳日前將2024年度通過廣西科學技術獎行業評審進入綜合評審的成果予以公示。此次成果共有176項,其中廣西醫科大學趙永祥獲廣西最高科學技術獎,柳州......
根據《四川省科學技術廳關于開展2024年度四川省科學技術獎提名工作的通知》要求,擬提名192個項目(人選)參加2024年度四川省科學技術獎勵評審,其中:杰出青年科學技術創新獎5人、自然科學獎35項、技......
根據省級財政專項資金管理辦法有關規定,擬安排省科學技術獎及配套國家科學技術獎、科技領域設備租賃試點補助、粵澳科技創新聯合資助260項,擬安排本年度省級財政資金10565萬元。其中,省科學技術獎及配套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