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5-04-09 09:45 原文鏈接: 基因突變會增加患乳腺癌風險風險程度因突變類型而異

      好萊塢女影星安吉麗娜·朱莉為防乳腺癌和卵巢癌先后切除了乳腺、卵巢和輸卵管,引起世人對兩個相關基因BRCA1和BRCA2的關注。研究人員7日說,這兩個基因的突變會增加患乳腺癌和卵巢癌的風險,但具體風險程度因突變類型而異。

      這項研究發表在新一期《美國醫學會雜志》上。論文第一作者、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蒂莫西·里貝克說,該研究的結果是為個性化評估一名女性患癌風險而邁出的一步,有助指導基因突變者和醫生做出預防癌癥的抉擇。

      里貝克及同事對來自33個國家和地區的3萬多名女性進行評估,她們攜有BRCA1和BRCA2基因的突變版本。在超過1.9萬名發生BRCA1基因突變的女性中,46%的人被診斷患有乳腺癌,12%患上卵巢癌,5%同時患乳腺癌和卵巢癌,37%的人沒有患癌。

      在約1.2萬名發生BRCA2基因突變的女性中,52%的人被診斷患有乳腺癌,6%患上卵巢癌,2%同時患乳腺癌和卵巢癌,40%的人沒有患癌。

      進一步分析顯示,特定突變會顯著增加或降低人們的患癌風險。例如,此前一般認為發生BRCA1基因突變的女性,在70歲以前患乳腺癌的風險為59%,患卵巢癌的風險為34%。但新研究發現,部分德裔女性容易發生某種特定類型的BRCA1基因突變,它會導致女性患乳腺癌的風險高達69%,但她們因此患卵巢癌的風險僅為26%。

      研究人員指出,還需深入研究來確定與不同基因突變相關的患癌風險,以及多大的患癌風險可以影響突變基因攜帶者的治療抉擇,甚至采取預防性手術。

      現年39歲的朱莉攜有BRCA1突變基因,且她的家族一直有女性患癌去世。因此,朱莉于2013年為預防乳腺癌而接受雙側乳腺切除手術,上個月又宣布接受卵巢和輸卵管切除手術,以避免患上卵巢癌。

    相關文章

    美國賓大將追授林徽因建筑學學位

    根據公開信息,賓夕法尼亞大學本周末將向中國建筑師、詩人、藝術家和歷史保護主義者林徽因頒發遲到的建筑學學士學位。澎湃新聞記者注意到,5月14日,微信公眾號“賓大沃頓PWCC”發布了消息《活動細節|林徽因......

    PNAS:女性并不比男性更怕冷,但降溫時女性更快開始代謝產熱

    一直以來都有一種觀點,認為平均而言,女性在典型環境溫度下生活或工作時,會比男性感覺更冷。然而,很少有研究驗證這種觀點的真實性。近日,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研究人員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

    徐兵河院士:早篩可提高乳腺癌患者生存率

    前不久,《柳葉刀》乳腺癌重大報告指出,乳腺癌是目前全球最常見的癌癥之一。截至2020年末,5年內確診乳腺癌的帶病生存女性有780萬。那么,我國乳腺癌現狀、預防和篩查情況如何?為此,《醫學科學報》采訪了......

    “她”力量撐起水環境研究“半邊天”

    在中國科學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有一支組建于2019年的十人隊伍,其中女性工作者占了六位。從整體數量、人員分工或取得的成績上來看,她們都撐起了“半邊天”。她們當中,有優秀共產黨員,有市級首批青年拔......

    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女性申請年齡放寬至40歲

    日前,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就2024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年度項目申報工作發布公告。其中明確,青年項目放寬女性申請人年齡要求至40周歲,對男性申請人不超過35周歲的年齡要求不變。本次受理申報的國家社......

    乳腺癌精準治療策略再升級!

    4月9日,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教授邵志敏、江一舟、胡欣領銜的研究團隊,系統性地構建了迄今最為全面的乳腺癌基因組變異互作網絡,并功能性解析基因組變異互作對乳腺癌治療結局的影響,有望給乳腺癌精準治療帶來新......

    我國科學家研發AI系統預測乳腺癌新輔助治療療效

    4月9日,記者從廣東省人民醫院獲悉,該院乳腺腫瘤科王坤教授牽頭研發出一個無創人工智能系統,可早期預測乳腺癌新輔助化療后殘余腫瘤的負荷。近日,該研究系統被國際期刊《外科學年鑒》收錄。目前,殘余腫瘤負荷(......

    我國科學家研發AI系統預測乳腺癌新輔助治療療效

    4月9日,記者從廣東省人民醫院獲悉,該院乳腺腫瘤科王坤教授牽頭研發出一個無創人工智能系統,可早期預測乳腺癌新輔助化療后殘余腫瘤的負荷。近日,該研究系統被國際期刊《外科學年鑒》收錄。目前,殘余腫瘤負荷(......

    專家抓到“最毒乳腺癌”化療耐藥“元兇”

    中新網上海4月7日電(記者陳靜)記者7日獲悉,對于困擾臨床許久的三陰性乳腺癌患者化療耐藥難題,中國醫學專家終于找到耐藥“元兇”和作用機制。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大內科主任王紅霞教授領銜課題組在腫瘤微環境......

    吉林大學胡鑫團隊最新發文:揭示乳腺癌骨轉移新機制

    3月6日,吉林大學胡鑫研究團隊在期刊《CellDeathDiscovery》上發表了題為“LSD1modulatesthebonemetastasisofbreastcancercellsthroug......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