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非國家暴發的埃博拉疫情牽動著全世界的神經,也考驗著各個國家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疾病預防控制(簡稱“疾控”)是一項保障公眾健康、改善民生的重要衛生公益事業。相關研究表明,1950—2010年間,我國的平均期望壽命提升了26.6歲,其中疾控的貢獻達77.9%。2003年的“非典”警示國人,疾控體系薄弱,影響國民健康、國家經濟、社會穩定,更影響國家安全。抗擊非典勝利后,黨中央、國務院明確提出“建立健全疾病預防控制體系”,我國疾控工作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近年,我國禽流感的防治被世界衛生組織評價“堪稱典范”,中國疾控體系深受國際好評。
2013年,恰逢我國疾控體系建設十周年,由復旦大學牽頭的國民健康社會風險預警治理協同創新中心,在全國以省級普查、市縣級隨機抽樣的方式開展了體系十年建設效果調查,共調查32個省級、139個市級、489個縣級合計660個疾控中心,樣本有效回收率為88.7%。
禽流感防治“堪稱典范”, 我國疾控體系十年實現新跨越
中國的疾控體系始于1953年的衛生防疫體系。2003年的“非典”暴露出我國疾控體系的一些薄弱環節,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吳儀指出我國疾控體系普遍存在“定位不準,職責不清;機構不少,功能不強;隊伍龐大,素質不高;設施陳舊,條件落后;防治脫節,缺乏合力;經費不足,忙于創收”等問題。為解決這些問題,黨中央、國務院提出了“建立健全疾病預防控制體系”的目標。2003年以來,各級各地政府高度重視疾控工作,出臺許多重大政策措施,財政投入和支持力度不斷加大,疾控工作能力有了較大提升,體系建設成效顯著,治理效果突出。
體系建設政策環境不斷優化
2003年以來,原衛生部及中央編辦、國家發改委等部門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為規范疾控體系建設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和制度保障。
在體系建設宏觀指導上,針對疾控體系陷于“投入不足導致公共職能偏廢”的困境,明確了體系走出困境的策略及所需關鍵配套措施,如明確定位和基本職責、落實職能的人財物配置標準、疾控工作的管理規范和評價方法等,形成了原衛生部第40號部長令《關于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建設的若干規定》,成為我國疾控體系建設與管理的“綱領性”文件。
在機構人財物配置方面,針對人員編制不足的問題,中央編辦、財政部和國家衛生計生委聯合印發了《關于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機構編制標準的指導意見》,提出為有效落實公共職能,全國疾控中心至少需配置人員23.5萬人,即每萬人口至少配置1.7人,解決了疾控人員懸而未決的編制問題。為解決“設施陳舊,條件落后”的狀況,住建部和國家發改委發布了《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建設標準》,直接推動了各地疾控中心的基礎設施硬件建設。
在機構管理和能力建設方面,針對體系“定位不準,職責不清”的問題,原衛生部采納發布了《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基本職責》,明確了疾控中心應承擔的7項公共職能和266項服務項目,確立了體系的定位和職責,支撐了崗位設置。為規范各級疾控中心實驗室檢驗工作的開展,原衛生部采納下發了《省、地、縣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實驗室建設指導意見》,將實驗室檢驗項目區分為必須設置和開展的項目、有條件地區可以設置和開展的項目兩類,促進了各級疾控中心檢驗檢測能力的提升。圍繞如何科學評價疾控體系的工作落實情況,原衛生部出臺了《疾控工作績效評估標準》和《推進全國疾控績效考核工作方案》。
疾控籌資機制逐步完善
財政對疾病控制投入加大。2012年全國疾控中心獲得的財政投入平均為809.8萬元,比2002年增長了516.8%,10年間對各級疾控中心累計增加投入約932.4億元。其中,人均人員經費為5.5萬元,比2002年增長290.6%;人均公用經費為2.56萬元,比2002年增長190.8%;防治專項經費平均為273.6萬元,比2002年增長821.4%。
服務收入比重不斷下降。在各地、各級政府財政的大力支持下,疾控中心對服務收入的依賴有所下降。服務收入占總收入的比例從2002年的60.9%降低至2012年的30.4%,服務漸趨有序、利益之爭有所緩解;財政投入所占比例則從2002年的36.3%上升到64.8%,“投入不足”缺口亦從59.7%下降至28.9%,政府籌資職能不到位的現象明顯改善。
隊伍建設得到普遍重視
人員結構得到改善。2012年全國疾控中心在崗人員的學歷主要集中在大專,所占比例為 35.7%;本科以上學歷所占比例為32.6%,較2002年增長了123.0%。職稱結構以初、中級職稱為主,分別為29.7%和29.9%;高級職稱(正高和副高)比例為9.7%,比2002年上升了60.6%。專業結構以預防醫學類專業(包括預防醫學、衛生事業管理學等)為主,占44.9%,其他醫學專業(包括臨床醫學、基礎醫學、藥學、護理等)和非醫學專業(如計算機、財會、經濟、檔案、法律等)的比例分別為24.0%和24.3%;與2002年相比,人員專業結構從以其他醫學專業為主變為以預防醫學專業為主,預防醫學專業比例從29.4%增加到44.9%,其他醫學專業所占比例從39.9%下降到24.0%。人員綜合素質評分平均為5.69,較2002年增長了11.1%。
人員培訓教育不斷加強。2012年全國每個疾控中心平均接受學歷教育32.0人次,接受大專和本科學歷教育的人次較多,平均達到13.27人次和9.16人次,分別較2012年增長了353.3%、324.0%和377.1%。平均開展專業人員培訓教育314.9人天,較2002年增長了63.1%,培訓以流行病學、實驗室檢驗、衛生管理等內容為主。
基礎設施設備得到改善
房屋建筑面積大幅增加。2012年全國疾控中心平均房屋建筑面積為3610.5平方米,比2002年增加了63.2%,10年來各級疾控中心房屋建筑總面積增加了478.7萬平方米;人均建筑面積平均為63.3平方米,比2002年上升了66.9%,省、市、縣級疾控中心分別為75.6平方米、73.4平方米、59.5平方米,基本達到《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建設標準》的要求(省、市和縣級人均建筑面積應達到70平方米、65平方米和60平方米)。
儀器設備配置明顯改善。2012年全國疾控中心平均每機構設備資產總值平均為304.4萬元,比2002年增長了226.9%,10年來累積增加了約71.3億元;實驗室萬元以上儀器設備配置達25.4萬臺,增加了16.7萬臺,增幅為192.6%;A類設備配置達標率為63.6%,較2002年增長了126.3%。
履行公共職能的能力進一步提升
職能落實程度大幅提升。2012年疾控中心七大職能總體完成度為76.6%,省、市、縣級分別為86.4%、84.3%和75.5%,較2002年分別提升了82.4%、55.4%、92.0%和93.1%;2012年省、市、縣級疾控中心總體完成度在90%以上的機構占同級機構總數的比例分別為33.3%、25.1%和11.2%。
突發應急處置水平全面提高。以疾控中心為基礎,初步建成了統一指揮、反應靈敏、運轉高效、保障有力的突發公共事件衛生應急體制,建立完善了疾病預防控制應急預案體系和國家、省、市、縣四級應急隊伍,承擔傳染病控制、中毒處置、核和放射處置、重大災害疾病防控和重大活動保障等工作。10年來,突發應急能力提升了96.4%,為有效應對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鼠疫、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甘肅舟曲特大泥石流災害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完成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等大型活動的醫療衛生保障任務提供了有力保證。
治理效果得到世衛組織高度認可
系統評價結果顯示,我國疾控體系的10年建設和治理效果突出,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2013年4月,中國-世界衛生組織人感染H7N9禽流感聯合考察組對中國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工作展開了評估,考察組外方組長、世界衛生組織衛生安全和環境事務助理總干事福田敬二評價“中國的應對堪稱典范”。從2003年面對SARS的“無序”,到2013年應對禽流感的“有序”,中國疾控體系實現了“華麗轉身”。
“財神跟著瘟神走”“隊伍不穩、人員流失”,疾控體系建設仍任重道遠
面對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群眾健康需求的不斷增長,我國疾病預防控制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能力、健康危害因素監測等方面仍不適應發展要求,疾控體系建設還面臨投入機制不健全、人才隊伍總量和結構不合理的現實困境。
疾控投入機制尚未健全
10年來,各地各級疾控中心獲得的政府財政投入顯著增加,提高了政府財政投入占機構支出的比例,但疾控工作長效保障機制尚未形成:一是政府投入的穩定性還需要保證。疾控中心政府投入占同級財政支出的比例呈現下降趨勢,從2002年的1.27‰下降到2012年的1.05‰,下降了17.3%,政府投入的增長滯后于社會經濟的增長速度,“財神跟瘟神走”的現象仍沒有改變。二是維持公共職能最為重要的經常性維持經費仍不足。2002-2012年人均人員經費增長290.6%,人均公用經費增長為190.8%,遠低于防治專項經費的增長速度(821.4%),均低于同期全國財政支出(471.1%)和社會經濟(人均GDP)的增長速度(308.8%)。三是“投入不足導致公共職能偏廢”的困境仍未解決。當前政府投入依然不足,距離對疾控中心全額投入的標準仍有31.1%的缺口,機構開展有償服務的現象依然存在,如服務收入占總收入的比例達30.4%。職能落實仍未到位,總體完成度為76.6%,仍有近30%的缺位。公共職能偏廢的作用機制尚未阻斷,倘若不繼續加以重視,前期的建設成果恐將前功盡棄。
人力資源總量不足、結構不合理
雖然疾控人員隊伍的結構得到了改善,但存在的短板不容忽視:一是人員數量呈下降趨勢。十年來全國疾控中心平均在崗人員數量下降了11.0%(絕對量),每10萬戶籍人口疾控中心在崗人員數量下降了12.1%(相對量),表現出了“隊伍不穩、人員流失”的趨勢。分析其原因,主要有工作壓力大,薪酬待遇低;社會地位不高;工作成就感不強等。人力資源是疾控事業發展的決定性資源,倘若不設法穩定人員隊伍,恐將出現“無人可用”的窘境,進而會影響公共職能的落實。二是人員結構仍不合理。縣級疾控中心本科以上學歷比例為25.0%,與《關于加強衛生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中規定“縣級疾控中心本科學歷人員占35%以上”仍有10個百分點的差距;從事健康危害因素監測、慢病防控等的專業人員配置不均衡。
慢病防控工作亟須加強和重視
腫瘤、高血壓、糖尿病等慢病已成為危害我國居民健康的頭號公共衛生問題。研究結果表明:1950—2010年期間人群期望壽命增加了26.59歲,慢病的貢獻為-1.73%(-0.460歲),起了“負貢獻”作用;預測未來10年慢病對期望壽命的提升仍為“負貢獻”,且呈加劇趨勢,到2020年其“負貢獻”將達到-0.377歲。雖然近年來慢病防控工作已經引起了各級政府部門的重視,但危險因素的控制遠遠不夠、防控人員隊伍能力不足、工作經費缺乏等問題普遍存在,整體防控工作僅處于起步階段。調查結果表明,2012年全國疾控中心從事慢病防控工作的專業人員僅占3.2%,慢病危險因素監測的平均完成度僅為33.3%,全國縣(區)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覆蓋率平均僅為66.0%。加強慢病防控刻不容緩,是未來疾控工作的重中之重。
扭轉“投入不足導致職能偏廢”困境,實現慢病防控“關口前移、重心下沉”
針對我國疾病防控體系在資源配置、服務能力、職責落實方面的現實困境,應切實建立健全兼顧維持性經費的長效投入機制,打造穩定適度、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全面推進慢病預防控制工作,建立完善社會疾控工作協調機制。
建立健全兼顧維持性經費的長效投入機制
在下一階段體系建設中,應當繼續加強政府的投入意識,確保對疾控中心履行公共職能的全額投入,將各級疾控經費在財政預算中單列,形成適宜投入的制度保障,以消除投入的隨意性,如與地方經常性財政支出增長水平同步。同時注重優化投入的結構,對人員經費、公用經費等經常性維持經費有所傾斜,改變以依賴“專項資金”應急和預防服務收入維持生機的“無序、隨意、不足”的投入機制。在此基礎上,逐步規范、剝離有償服務,徹底扭轉“投入不足導致職能偏廢”的困境。
打造穩定適度、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
一是應盡快落實《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編制標準規定》,解決多年來人員編制不足的困境。二是在此基礎上,明確機構的崗位標準,建立人員準入條件和準入制度,合理配置人員,疾控人員應是掌握公共衛生、臨床醫學、管理學、社會學等綜合知識,具有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復合型人才。三是明確疾控專業人員的價值定位,提高社會地位和認可度,建立起基于工作數量、工作質量、技術水平、風險程度、工作復雜程度等分配要素的激勵與分配制度。四是逐步建立公衛醫師培養制度,將學校教育、醫師培訓、崗位培養三者有機結合,不斷提升疾控隊伍的綜合素質。
全面推進慢病預防控制工作
首先,落實慢病防控所需的人財物基本保障。在財政經費預算中設立慢病預防控制專項經費,用于開展轄區內慢病的監測與信息管理、健康教育、疾病防控、能力建設;明確國家、省、市、縣各級疾控中心在慢病防控工作中的定位和職責,加強慢病防控專業人員的配備與培養,注重做好與醫療機構、社區公共衛生服務機構的協調,建立起自上而下、系統內外有機合作的慢病預防控制工作網絡。
其次,“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開展并加強全民健康覆蓋的一級預防仍是疾控最重要的手段。開展慢病相關危險因素的主動監測,減少和改善環境物理、化學和生物等直接影響健康的有害因素;開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降低增加不健康行為(如缺乏體育活動)的因素;建立和完善慢病危險因素監測評價指標體系,加強危險因素的評估、預防機制,定期評估其對人群健康的影響程度,以及時調整、開發有效的一級預防干預策略和措施;慢病防控實行“關口前移、重心下沉”,建立醫防結合的“醫院—疾控中心—基層衛生機構”一體化的慢病防控模式,提供預防、治療、康復的全程健康管理。
建立完善社會疾控工作協調機制
疾控中心作為整個疾控體系的主干,需制定和具體實施疾病預防控制措施,在衛生系統內需要與衛生監督、愛國衛生、婦幼保健、健康教育、社區衛生服務等部門配合,在衛生系統外涉及與食品藥監、環保、農業、質監等多個部門的協調。在未來的疾控體系管理體制、機制建設中,需要形成一個“縱向到底(從中央到地方)、橫向到邊(系統內外覆蓋方方面面各個環節)”、職責明確、任務清晰的協調運行網絡,共同落實“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均衡的疾控服務。
一、項目編號:JSZC-320000-JITC-G2024-0368二、項目名稱:超高效液相色譜三重四極桿質譜聯用儀三、中標(成交)信息序號供應商名稱社會信用代碼供應商地址評審得分中標金額1江蘇海企長......
圖①:在蒲城短波授時臺舊址,參觀者能夠參加“時間寶盒”心愿投遞活動。圖為時間博物館外的“時間寶盒”。本報記者曹怡晴攝圖②:科研人員正在監測國家授時中心時頻基準系統數據。圖③:國家授時中心驪山天文站(資......
今日,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發布關于機電產品國際招標項目中標結果公告,賽默飛的離子色譜三重四級桿質譜聯用儀中標,中標金額339.9萬元。一、項目編號310000000240205160221-0006......
2024年5月15日,中國疾控中心(以下簡稱中心)2024年科教工作會議在京召開。中心施小明副主任出席會議并講話。中心直屬各單位科技和教育培訓工作主管領導、部門負責人,中心科技處、教育培訓處全體工作人......
4月9日,由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下稱國創中心)牽頭,聯合相關科研單位、優勢企業發起成立的國家耐鹽堿水稻產業聯合會啟動大會在海南省三亞市崖州灣科技城召開。據介紹,聯合會的成立將進一步加強產業鏈與......
3月9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民生主題記者會在京召開。會上,國家疾病預防控制局局長王賀勝表示,國家疾控局成立以來,推進系統重塑、理順體制機制、明確功能定位、提升專業能力。具體來說,實現了五個“更加”:......
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國家疾控局綜合司、國家藥監局綜合司聯合發布關于成立國家脊灰病毒封存監管機構的通知。原文如下:國衛辦科教函〔2024〕11號各有關單位:根據第71屆世界衛生大會脊灰病毒封存決......
隨著武漢市區兩級衛健系統掛牌設立疾控局,兩級疾控中心陸續與衛生監督執法隊整合,兩級疾控中心相繼完成單位級別升格,武漢疾控系統在服務能力方面有了明顯提升。12月26日,武漢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
12月30日,農業農村部公布了外來物種入侵防控取得的最新進展。2023年,農業農村部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遏增量與清存量相結合,強化源頭預防、綜合治理、聯防聯控、群防群治,扎實推進外......
國家疾病預防控制局規劃財務與法規司關于發布《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實驗室儀器設備配置和管理》等18項疾病預防控制行業標準的通告。國疾控通〔2023〕1號現發布《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實驗室儀器設備配置和管理》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