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12日,投資超過一億元的位于奧體中心的中國興奮劑檢測大樓正式掛牌,雖然這所承擔著北京奧運會興奮劑檢測任務的大樓外觀并不太引人注目,但奧運會期間這里無疑將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盡管在歷屆奧林匹克運動會上,都有各國運動員不斷刷新世界紀錄,但與此同時幾乎歷屆奧運會也難逃興奮劑丑聞的困擾,興奮劑問題成為國際奧委會與運動員之間的一場沒有終點的博弈。
眾名將敗在興奮劑檢測中
在距2008年第29屆北京奧運會開幕不到一周的時間里,奪冠熱門之一的意大利世界頭號花劍選手巴爾蒂尼不幸敗在一項興奮劑檢測中。檢測結果顯示,22歲的巴爾蒂尼在7月基輔舉行的歐錦賽中服用了違禁藥物利尿磺胺,他也因此被驅逐出由名將卡薩拉領銜的意大利花劍隊伍,無緣北京奧運會。
此前一天,國際奧組委正式宣布,剝奪美國隊在悉尼奧運會上奪得的4×400米接力金牌,原因是成員之一的安東尼奧·佩特格魯承認服用了違禁藥物。今年5月,美國前世界冠軍佩特格魯承認,在跟隨格拉漢姆教練訓練時,他使用了6年的禁藥,以便提高自己的比賽成績。為了保持狀態,1997年至2003年間,佩特格魯使用了促紅細胞生成素(EPO)和人體生長激素(HGH)兩種違禁藥物。而震驚世界的格拉漢姆禁藥案還涉及了女飛人瓊斯、蒙哥馬利在內的一大批美國田徑巨星。
美國游泳協會也在北京奧運會前一周正式宣布,在7月份美國奧運游泳選拔賽中被查出服用違禁藥物的著名女選手哈迪將無緣北京奧運會。哈迪是前100米蛙泳世界紀錄保持者,她也是這個項目強有力的獎牌爭奪者。雖然哈迪表示自己不知道為什么藥檢會呈陽性并提出上訴,但最終希望還是破滅了。
難有一方凈土
“更高、更快、更強”是奧運會的口號,為了這個目標,許多運動員通過平時的艱苦訓練使自己的運動成績不斷提高。但隨著賽事獎金的大幅度增加和競爭的日趨激烈,有的運動員開始另辟蹊徑,通過服用興奮劑來取得體能上的優勢,依靠藥物來拓展自己的能力,以達到奪取金牌的目的,這也使得100多年來奧林匹克運動場難有一方凈土。
國際奧運會對興奮劑的定義是:參與或準備參與體育競技比賽的運動員通過采用某些藥物,出于非治療目的或以非正常劑量攝入體內,以及用不正常途徑攝入生理性物質或采取其他不正當手段,企圖以運動訓練以外的方式增強或輔助增強自身體能,達到提高比賽成績和戰勝對手的目的,上述行為即為服用興奮劑。
從公元前3世紀的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起,運動員就嘗試飲用各種白蘭地或葡萄酒混合飲料或者食用蘑菇,以便獲得附加的“力量”來戰勝對手。不過,由于當時不存在任何禁用規定,靠“外力”取勝還談不上是什么不道德的欺騙行為。
但在近代體育運動中使用興奮劑來提高運動成績的卻是大有人在。最早服用興奮劑的歷史可追溯到1904年的美國圣路易斯奧運會,當時美國馬拉松運動員托馬斯·西柯斯服用了大量混合了雞蛋清的“的士寧”,這也成為現在奧運史上第一位有案可查的服藥選手。從那以后,小劑量服用的士寧就常被用作一種興奮劑。為了奪取比賽的勝利,運動員們互相效仿,濫用藥物之風愈演愈烈。
據統計,截至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前,在夏季奧運會的主要賽項田徑項目中,世界各國共查處了140多起興奮劑案例,其中包括許多奧運會冠軍或世界紀錄保持者。在2000年悉尼奧運會上,有11名運動員在賽內和賽外藥檢中被查出使用了興奮劑,而另有近80名選手因藥檢呈陽性而被驅逐出奧運村或被禁賽。圍繞悉尼奧運會,前前后后卷入興奮劑事件的國家超過30多個;2004年的希臘雅典奧運會同樣不斷爆出興奮劑丑聞,多名選手因此被取消獎牌。
來自基因興奮劑的挑戰
為追求1毫秒、1厘米成績的提高,一些運動員挖空心思,并且早早地把眼光盯上了醫學界的最新研究成果。
2004年3月,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Sweeney等發表了一篇用基因療法治療因衰老或疾病導致肌營養不良的研究論文,希望通過基因治療來造福肌營養缺乏癥的病人。研究人員通過提高人體內胰島素樣生長因子(IGF-1)的水平來促進肌肉的再生。文章發表后,Sweeney就被來自世界各地的電話和E-mail包圍,其中一半來自患者,另一半則來自從生理上看可能最不需要接受這種治療的職業運動員。他們希望將可以提高身體素質和運動成績的基因植入體內,借助基因療法進行不公平的競賽,基因興奮劑由此誕生了。
基因興奮劑是指通過改良遺傳學成分來使機體產生更多激素、蛋白或其他天然物質,從而增進運動能力。基因興奮劑是隨著基因治療技術的發展而誕生的,但它與普通基因治療不同的是,其服務對象從患者變成了健康的職業運動員,目的則是幫助他們獲取競技優勢。
基因興奮劑之所以令運動員青睞,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隱蔽性。與EPO等傳統興奮劑不同,利用基因技術在人體內產生的激素或蛋白質是內源性的,這些化學物質與正常的體內固有基因產物完全一樣,僅在局部肌肉組織中合成,不進入血液循環,尿樣和血樣檢測都無法查出,只有對運動員進行詳細的DNA檢測,否則不易被檢測出來,而目前DNA檢測尚未被國際奧委會批準使用。
在第三屆國際體育界基因興奮劑學術研討會上,世界反興奮劑機構副主席、國際奧委會醫學委員會主席永奎斯特表示,目前還沒有檢測使用基因興奮劑的方法,也沒有任何基因興奮劑曾經使用和正在使用的信息。但永奎斯特強調,盡管基因興奮劑本身相對并不是特別復雜,但很難保證基因技術作為興奮劑被使用后的安全性,任何此類嘗試對生命來說都是非常危險的。
禁藥名單越來越長
興奮劑源于藥物,但又不是某一種單一的藥物。早期的興奮劑只有少數幾種,但近20年來每年都有所增加且種類越來越多,這的確令國際奧委會感到頭痛。2008年,國際奧委會最新公布的違禁藥品種類已經上升到9種,并且還有3種違禁方法。違禁藥品包括:蛋白同化制劑、肽類激素和相關物質、?茁2-激動劑、激素拮抗劑與調節劑、利尿劑和其他掩蔽劑、刺激劑、麻醉劑、大麻(酚)類、糖皮質類固醇。三種違禁方法分別是:提高輸氧能力;藥物的、化學的或物理的篡改手段;基因興奮劑。
每一類興奮劑的作用機理不盡相同。以刺激類興奮劑為例,常見的有安非他明、可卡因、苯丙胺、咖啡因和麻黃素等數十種。此類興奮劑能夠通過對神經系統的作用,增強人的精神和體力,但是其嚴重的副作用則是掩蓋了疲勞,導致過度興奮與焦慮,影響運動員的判斷能力并導致心率和血壓急速上升,此外還可誘發腦溢血和心臟疾病。1967年,英國著名自行車運動員湯米·辛普森在環法賽途中死于法國境內6000英尺高的旺圖山峰。人們在調查他的死因時,發現他的血液中含有苯丙胺。而以嗎啡為代表的麻醉鎮痛劑,使用以后能使人產生快感和心理亢奮,給運動員造成超越體能的幻覺并降低了痛感,運動員因此會在感覺不到受傷的情況下仍繼續比賽,從而造成極為嚴重的后果。
檢測技術難以與時俱進
現有的興奮劑檢測主要是以分析化學手段為主,即通過化學方法對運動員尿中或血中所含的物質進行檢測。但是,原始尿樣收集上來以后首先要提取尿中的藥物成分,尿樣成分的提取分離直接影響到分析結構的準確性,而且由于尿液成分的特點是沸點較高,熱穩定性差,大多數的分子還都是帶有羥基、羧基等的極性基團,這就給檢測帶來了一定的困難。隨著所公布的興奮劑的種類越來越多,對興奮劑檢測技術也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
EPO是最為廣泛使用的一種興奮劑,過去由于對EPO的檢測太繁瑣,使不少使用了EPO的運動員僥幸成為“漏網之魚”。法國的研究人員發明了EPO檢測新方法,實現了早期初篩,并于2000年正式運用到悉尼奧運會上。然而,當研究人員花費數年時間剛剛找到了檢測EPO的新方法后不久,一種名為“達比波廷”(Darbepoetin)的違禁藥物悄然在國際上流行開來,它屬于作用更強的第二代EPO,而且不容易被查到。
對于激素類興奮劑的檢測就更為困難。由于類固醇的衍生物很多,各自代謝的特點和途徑又各不相同,因此每一種新的類固醇藥物被列入興奮劑之前,必須要解決它們的分析方法。對于層出不窮的興奮劑和難以“與時俱進”的興奮劑檢測技術,研究人員似乎還只有招架之功。
據調查,在所有的運動項目中,運動員濫用興奮劑最嚴重的依次為自行車、田徑、舉重、游泳等,但直到20世紀60年代之前,這一問題尚未引起人們的重視。1960年,國際奧委會(IOC)痛下決心宣布開始進行嚴格的興奮劑檢查,盡管此后40多年IOC和世界反興奮劑機構(WADA)在國際體壇展開了一場全球圍剿興奮劑的“世紀之戰”,但運動員服用興奮劑問題至今仍未從根本上得到解決,鋌而走險偷食“禁果”者仍大有人在,興奮劑成了國際奧委會與運動員在奧運賽場上沒有終點的博弈。
賓夕法尼亞大學領導的一個團隊已經確定了數百個腎臟疾病風險位點,引入了額外的表觀遺傳、基因表達、單細胞和功能數據,以挖掘遺傳關聯背后的一些基因、途徑和細胞類型。“我們報告了對人類腎功能的遺傳決定因素的全......
近日,華南農業大學亞熱帶農業生物資源與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天然農藥與化學生物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徐漢虹與林菲課題組首次研究報道了作物中殺蟲劑轉運蛋白基因。他們克隆了噻蟲嗪高效利用吸收轉運蛋白基因OsAT......
美國醫學遺傳學和基因組學學院在其列表中添加了五個基因,它建議臨床實驗室在進行臨床外顯子組或基因組測序時報告二次發現。ACMG于2013年首次發布此類列表。當時,它建議臨床實驗室除了報告與個體進行測序分......
來自美國和芬蘭的一個團隊對數十種家貓品種內部和之間的遺傳特征進行了表征,統計了貓科動物中發現的遺傳多樣性,同時調查了先前與一系列貓科疾病或特征有關的變異的流行情況。“這項研究首次提供了許多疾病相關變異......
芒種過后,正是麥收時節。山東泰安,翻滾的麥浪訴說著豐收的喜悅。早上7點剛過,金燦燦的麥田里,已有一群年輕人在辛勤地勞作。收割,捆扎,分類,標記,一套動作流暢嫻熟。臉被烈日曬得黝黑,手被麥芒扎得粗糙。這......
據香港星島網報道,稀有及瀕危魚類如蘇眉等,不時被人爆料在香港魚類市場中售賣。香港大學鑒識保育實驗室的團隊,從香港魚類市場的排水溝取樣,抽取環境基因,識別出逾百種魚類,有助檢測本地魚類市場瀕危物種非法貿......
當地時間23日,英國衛生安全局當天發表聲明稱,英格蘭地區猴痘病例新增36例,英國蘇格蘭發現首例猴痘病例,英國猴痘病例累計增至57例。聲明稱,該疫情“嚴重并令人擔憂”,但對英國人口的風險仍然很低。英國衛......
你見過維生素C含量能與獼猴桃媲美的生菜嗎?在海南省崖州灣種子實驗室里,“高維生素C”生菜長勢喜人。這種通過基因編輯技術培育的生菜新品種,其維生素C含量與獼猴桃不相上下。在植物細胞合成維生素C的過程中,......
近日,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賴良學課題組在可誘導外源基因表達工具豬培育及其應用取得新進展,成功建立了僅需一輪體細胞克隆,即可獲得可穩定遺傳的藥物調控外源基因表達的工具豬模型。相關研究在線發......
由來自英國倫敦國王學院、瑞典卡羅琳斯卡研究所和荷蘭伊拉斯姆斯大學的研究人員組成的團隊確定了10個與聽力損失有關的新基因。而且,他們發現,位于內耳的耳蝸紋脈管是治療聽力損失的新標靶。相關研究結果發表于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