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治局近日召開會議審議通過《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指出要在京津冀交通一體化、生態環境保護、產業升級轉移等重點領域率先取得突破。這既是三地共同利益所在,也是三地今后主要合作的方面。
接下來,如何通過尋求發展來解決環境問題,又將如何通過環境的約束性為發展打好基礎,將成為三地必須直面的問題。
那么,在推進區域協同發展的過程中,三地首先要解決的突出環境問題是什么?解決之道在哪里?加大投入、產業轉移、生態補償等領域又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北京、天津、河北屬同一氣候帶,生態環境能否得以提升,空氣質量的優劣成為主要衡量因素,也是三地環境污染治理中最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2014年5月,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協作機制會議上也特別強調,要把治理大氣污染和改善生態環境作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突破口。
早在2014年年初,在協同治污的背景下,京津冀三地就攜手向霧霾宣戰。但至今,京津冀區域仍是全國污染最嚴重的地區。在環境保護部發布的2014年空氣質量相對較差的前10位城市中,京津冀占據了8位,環境形勢堪憂。
那么,在推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過程中,三地聯合治氣的突破口又在哪里?
今年1月,民建中央和全國政協提案委員會組成“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中的大氣污染防治”調研組,先后赴京津冀三地進行調研,并發現不少問題:燃煤、機動車排放和高能耗工業項目是三地大氣環境主要污染源。
能源結構不合理,燃煤多、清潔能源少,特別是天然氣少,是三地大氣污染防治中亟須解決的問題。以河北省保定市為例,保定市1100萬人口中有800多萬農村人口冬季靠散煤取暖,煤煙沒有通過凈化處理就直接排放,成為這一區域冬季重要污染源。
從我國能源儲備與使用條件看,“多煤少氣”的能源結構很難短期內改變。這時,提高煤炭的清潔化利用水平成為當下三地必須解決的問題。
“防在源頭,重在產業。”河北省副省長秦博勇指出,產業結構偏“重”是京津冀大氣污染的根本原因,他建議國家大力支持京津冀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機動車排放是京津冀大氣污染的另一個主要污染源,主要原因在于不合理的城市功能布局。環境保護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所長高吉喜建議,在京津冀一體化進程中,對北京、天津、石家莊、保定等大城市,一方面應充分考慮公共服務設施的均等化配置,最大限度減少城市人流、車流和物流在城市間的長距離轉移;另一方面應大幅度提高“職住比”,即就業與居住的比例,防止同一功能組團過度擴大化和過度同質化。
4月1日,環境保護部發布9個重點城市大氣污染源解析結果:機動車、燃煤和揚塵排在京津冀三地污染源的前列。這意味著,2015年,京津冀三地必須開始采取更具針對性措施精準治霾,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發展。
“規劃”指出,戰略的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調整經濟結構和空間結構,走出一條內涵集約發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一種人口經濟密集地區優化開發的模式,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形成新增長極。
不難看出,“規劃”的一個明顯特點是通過尋求發展來解決環境和社會經濟問題。可以預期,在未來的實施過程中,政策松綁及由此帶來的巨量資金流均不成問題。據財政部此前估算,三地協同發展僅在未來6年內,就可能撬動42萬億元的投資。
屆時,如何為環保爭取更多的資金投入,解決環境發展資金瓶頸,將成為三地協同發展推進的關鍵環節。
此外,“規劃”也明確指出,將通過環境的約束性為發展打下基礎。如通過產業轉移、加大投入、生態補償等實現區域協同發展,令京津冀區域成為新的經濟增長層級。
能否順利實現產業轉移決定著一體化的成敗。哪些產業要遷出去?以什么方式轉出去?轉出去的過程誰來主導?這些問題都必須有明確的答案。
首先,產業轉移絕不應該是污染轉移。應該轉移那些符合三地定位的、能夠既有利于三地轉型,又有利于當地產業協同發展的企業,并在轉移過程中實現產業升級,而不僅僅是把高能耗、高污染企業轉出北京。
產業轉移,誰說了算?毫無疑問,這需要政府的統一規劃和布局。不過,由于產業轉移最終由一個個企業的搬遷來實現,除了政府搭臺之外,必須由企業自主對接。
例如,今年以來,河北、天津展開了針對北京動物園批發市場、大紅門市場的商戶爭奪戰,最終還是由先前的政府規劃轉向遵循市場規律。
對此,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城市問題研究所副研究員趙繼敏認為,在產業轉移過程中,政府應該做的是創造政策環境,引導產業轉移,降低區域交易、溝通成本,讓資本尋求利益最大化的地區,產業鏈在區域內根據資源稟賦自由配置。
生態補償,在三地的發展實踐中已有先例。2014年7月,河北省與北京市簽署《共同加快張承地區生態環境建設協議》,從2014年~2017年,北京以每畝投資1000元的標準,對官廳、密云兩大水庫上游的河北張家口、承德地區,實施40萬畝生態水源林建設項目,以改善區域整體生態環境及兩大水庫的水質水量。
但生態建設投資大、見效慢,解決三地協同發展,僅靠地區本身的生態補償還遠遠不夠。當前,為了解決資金不足的問題,京津冀三地政府,除了從自身加大投入力度之外,正在積極爭取推進中央縱向補償與京津冀橫向補償。
天津市水利科學研究院副總工程師周潮洪指出,天津市政府和河北省政府曾協商提出,希望建立一個由中央財政、天津、河北各出一定的資金成立的引灤生態保護基金,主要由河北省用于引灤水源地的保護。
關于發布《印刷工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等四項國家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的公告為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防治環境污染,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現批準《印刷工業大氣污染物排......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開放獲取學術期刊《科學報告》最新發表一篇研究巴西寵物的論文認為,貓和狗的主人通過喂食干糧(由干貓狗糧或餅干等組成),而非含水量較高的濕糧,可以大幅降低寵物飲食的環境影響。這項研究發現......
生態環境部等15部門日前聯合印發《深入打好重污染天氣消除、臭氧污染防治和柴油貨車污染治理攻堅戰行動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國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氣基本消除;PM2.5和臭氧協同控制取得積極成效,臭氧濃......
2022年11月14日,由京津冀綠色產業創新戰略聯盟和中關村綠創環境治理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聯合主辦的“聯盟助力京津冀綠色產業創新發展系列活動----技術對接會專場”在云上成功舉辦。京津冀科研院所聯盟......
“奮斗者”號載人潛水器、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返回艙、“中國天眼”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正在舉行的“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上,展示新時代十年我國科技創新非凡成就的實物模型、互動項目等成為觀眾關注的......
記者從科技部了解到,科技部、生態環境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氣象局、林草局等五部門針對我國主要生態環境問題與重大科技需求,編制了《“十四五”生態環境領域科技創新專項規劃》,并于近日印發,將構建面向現實與......
“報告,已完成晚班病媒生物巡查和場館預防消毒任務,返回備勤點。”凌晨2點多,第五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病媒生物控制和環境消毒應急處置保障隊的隊員結束當晚工作,準備返回備勤點。10月23日開始,由市及青浦......
關于印發《生態環境衛星中長期發展規劃(2021-2035年)》的通知索引號000014672/2022-00421分類生態環境監測管理發布機關生態環境部辦公廳生成日期2022-10-26文號環辦監測〔......
關于公開征求《環境空氣顆粒物來源解析正定矩陣因子分解(PMF)模型計算技術指南(征求意見稿)》等4項國家生態環境標準意見的通知索引號000014672/2022-00420分類大氣環境管理發布機關生態......
為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規范生態環境監測工作,我部組織編制了《水質鍶的測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等兩項國家生態環境標準征求意見稿,現公開征求意見。標準征求意見稿及其編制說明,可登錄我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