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1-02-12 14:32 原文鏈接: 陳竺:推動轉化醫學發展應對人民健康挑戰

      符合醫學科學發展內在客觀規律

      現代醫學發展歷史表明,未來醫學突破性的進展有賴于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與結合;21世紀的醫學將更加重視“環境—社會—心理—工程—生物”醫學模式,更加重視整體醫學觀和有關復雜系統的研究。轉化醫學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轉化醫學符合醫學科學發展的內在客觀規律。在2003年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正式提出后,轉化醫學日益受到各國醫學界的廣泛關注。

      在我國轉化醫學已成為國家在生物醫學領域里一個重大的政策。《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輔導讀本中指出:“以轉化醫學為核心,大力提升醫學科技水平,強化醫藥衛生重點學科建設。”由韓啟德教授和桑國衛教授領銜兩百多位專家、歷時兩年完成的“健康中國2020”戰略研究中也提出:“推動有利于國民健康的醫學模式的轉化;依靠科技進步,促進衛生事業的發展。”

      盡管科學界在生命科學的前沿領域取得了許多重大成果,但如果看看人類健康的實際情況的話,不免令人感到擔憂。以腫瘤為例,從1975年到2005年這30年間,腫瘤的總體死亡率并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這說明,雖然我們積累了大量的知識,但是這些知識離真正造福社會和人民健康這一目標實際上還存在很大的差距。人類生命系統可能是地球上最復雜、最高級的物質運動形式,而這一物質運動實際上又是和精神活動及社會行為、社會組織等緊密聯系的。因此,對于生命與健康規律的認識,應更加向以人的整體為研究對象這一目標轉變,同時醫學模式也必須要有一個大的轉變。醫學只面對臨床是不夠的,預防更為重要,未來的醫學更應以預防為主,主戰場在社區。

      20世紀中期開始,由量子論和基因科學所引發的信息技術和生物技術產生了人類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目前,我們可能正處在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前夜,在這一科技革命中,科學界越來越認識到生命科學以及以維護健康、促進健康、疾病防治為主要內容的醫學將可能迎來一個跨越式的發展。

      打破屏障填補鴻溝

      轉化醫學的提出源于當年NIH迫于來自社會的壓力。20世紀末NIH每年的研究經費高達200多億美元,但美國人卻在追問,發明了那么多的新技術,積累了那么多新的知識,發表了那么多的高水平論文,為什么人們的健康狀況并沒有得到顯著改善。由此,NIH提出了轉化醫學的概念,旨在讓基礎知識向臨床治療轉化,促進健康水平的提升。

      轉化醫學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打破基礎醫學與藥物研發、臨床及公共衛生之間的固有屏障,在其間建立起直接關聯;從實驗室到病床,把基礎研究獲得的知識成果快速轉化為臨床和公共衛生方面的防治新方法。轉化醫學致力于彌補基礎實驗研發與臨床和公共衛生應用之間的鴻溝,為開發新藥品、研究新的治療方法開辟出了一條具有革命性意義的新途徑。轉化醫學是“從實驗臺到臨床”的一個連續、雙向、開放的研究過程。

      轉化醫學是一個致力于克服基礎研究與臨床和公共衛生應用嚴重失衡的醫學發展的新模式,其核心是在從事基礎醫學發現的研究者和了解患者需求的醫生、以及衛生工作者之間建立起有效的聯系,特別集中在分子基礎醫學研究向最有效和最合適的疾病預防診斷、治療和預防模式的轉化。

      轉化醫學的意義及其價值已引起歐美國家的高度重視并催生戰略行動。美國已在近40所大學建立了轉化醫學中心,在2012年以前將會達到60個以上。政府對轉化醫學的重視程度日漸增高,企業也加強了在轉化醫學方面的投入。在我國,轉化醫學尚處于起步和探索階段,但發展很快,全國一些院校和科研單位都成立了轉化醫學研究中心,為我國轉化醫學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我認為,除了注重藥物研發、生物醫學工程等經典意義上的轉化醫學外,對于我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轉化醫學研究更應重視公共衛生,重視基層,重視社區,重視人群的流行病學研究。

      保障人民健康的必然要求

      人口老齡化和生活方式改變所帶來的健康和疾病問題,對社會和家庭的影響和壓力是巨大的;傳染病、慢性病沒有國界,在國際化、全球化背景下,其影響更不容忽視;我國糖尿病等慢性病情況令人擔憂;職業病、精神衛生、心理健康等方面都有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應對我國人民健康面臨的嚴峻挑戰,既需要改革體制機制,同時也需要醫學科學的進步與創新。

      醫學模式如果不向“環境—社會—心理—工程—生物”模式轉變,如果我們不研究、不借鑒、不汲取發達國家的經驗教訓,那么影響人民健康的問題將會變得更加嚴重,需要醫療衛生服務的人群就會像“井噴”一樣持續快速增加,國家也將難以承受這一巨大的負擔。在這樣的挑戰面前,從科學的角度如何來發現問題,凝聚重大科學問題成為中國醫學界面臨的挑戰。

      針對影響國人健康的慢性病開展轉化醫學研究,要從臨床和預防出發,縮短基礎研究到臨床和公共衛生應用的時間,使新技術盡快轉化為低成本、高科技含量的適宜技術。開展重大疾病防治技術及新藥研制關鍵技術等轉化醫學研究,不僅是推動醫改進程的重要具體措施,也是解決“重心下移,關口前移”的主要技術保障。“十二五”期間,在我們提出的防治重大疾病,控制健康危險因素的目標中,就包括了要顯著擴大慢性病防控覆蓋面,提高糖尿病、高血壓、腦卒中等慢性疾病的知曉率和控制率;提高精神衛生和心理疾病防治能力等方面的內容。

      把轉化落到實處

      大力發展轉化醫學代表了健康科學發展的必然要求。怎樣把轉化落到實處,尤其是把生命科學研究成果和知識服務于全體人民,轉化成為人民群眾的健康效益,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一是如何通過轉化醫學從實驗室到臨床,和從臨床到實驗室這樣的雙向通道機制,為闡明疾病發生發展規律、健康保護以及促進制度安排和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學的路徑。二是我們的科研成果怎樣才能轉化為臨床或公共衛生實用的、有成本效益的具體診療技術方案或干預手段;三是轉化醫學成果如何通過決策進入制度安排,成為公共政策,從而造福百姓的健康。我國轉化醫學尚處在起步階段,轉化醫學不僅需要基地和資源,同樣也需要奉獻精神,這一點我們應該向前輩們學習。

      我國醫學發展正面臨著重大的歷史機遇。2009年3月,黨中央、國務院制定了《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明確了要在我們這樣一個13億人口的大國,建立起一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實現人人享有基本的醫療衛生服務的目標。我們將著力通過制度創新解決體制性、機制性、結構性矛盾,用基本制度維護人民群眾的健康利益。按照把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作為公共產品向全民提供的原則,“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面對醫改重任,面對不斷攀升的慢性病發病率,中國轉化醫學不僅僅只是一個單純的學術問題,更是人民群眾對我們的極大期待。

      作者系中國科學院院士、衛生部部長陳竺

    相關文章

    中國科學院大型儀器區域中心物質科學與先進制造領域片區工作交流會召開

    近日,2023年中國科學院大型儀器區域中心物質科學與先進制造領域片區工作交流會在成都順利召開。來自北京物質科學與納米技術大型儀器區域中心、上海材料與制造大型儀器區域中心、東北先進制造與材料大型儀器區域......

    今日實施!首個《實時熒光定量PCR儀性能評價通則》國標來襲!(附全文)

    GB/T42753-2023《實時熒光定量PCR儀性能評價通則》于2023年12月1日正式開始實施。該標準于2023年5月23日發布,是首個關于PCR的國家標準。國家標準《實時熒光定量PCR儀性能評價......

    ACAIC2023精彩繼續:生命科學儀器創新論壇

    2023年11月29日-30日,由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分析儀器分會主辦、浙江大學生物醫學工程與儀器科學學院、中國計量大學計量測試工程學院承辦的第八屆中國分析儀器學術大會(ACAIC2023)在浙江杭州召開......

    高置信的代謝物鑒定:在多組學分析中獲得有意義的結果

    利用質譜法進行非靶向代謝組學分析,對于新的小分子代謝物的發現來說,是一種強有力的手段。測定碰撞截面(CollisionCrossSection,CCS)已被證明能夠多角度提升對小分子的注釋和鑒定準確性......

    ACAIC2023“生命科學儀器創新論壇”日程發布

    第八屆中國分析儀器學術大會(ACAIC2023)定于2023年11月28-30日在浙江杭州召開,主題為“分析儀器創新進展、挑戰及對策”,將邀請科技管理人員、院士、知名學者和青年科技工作者參會并作學術報......

    中國科學院全國重點實驗室,落戶“大零號灣”

    11月24日下午,閔行區人民政府、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以及上海交通大學在閔行區大零號灣科創大廈共同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此次合作的核心內容是,核糖核酸功能與應用全國重點實驗室(籌)將落戶在......

    基金委醫學科學部公布一項目專業評審組組成名單

    關于公布2023年(下半年)醫學科學領域專家推薦類原創探索計劃項目專業評審組組成名單的公告根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相關規定,現公布2023年度(下半年)醫學科學領域專家推薦類原創探索計劃項目專業評審......

    基金委征集又一重大研究計劃2024年度項目指南建議

    面向我國產業發展的戰略需求,針對后摩爾時代芯片發展中最本質的算力瓶頸問題,自然科學基金委2019年啟動了“后摩爾時代新器件基礎研究”重大研究計劃,旨在通過新材料、新原理、新結構、新器件和新架構的創新研......

    總經費2400萬|2023京津冀基礎研究合作專項擬資助項目公布

    按照《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管理辦法》規定,經"三審一定",擬資助2023年度京津冀基礎研究合作專項項目40項(詳見附件1),總經費2400萬元。現將項目予以公告。......

    揭曉!談家楨生命科學獎18人獲獎,3位院士在列

    11月18日,談家楨生命科學獎第十六屆頒獎典禮在江南大學舉行。諾貝爾獎獲得者保羅·納斯教授榮獲談家楨生命科學國際合作獎,以表彰其在“細胞周期中的關鍵調控子”研究領域作出的貢獻,對開辟治療癌癥新途徑具有......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