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5-05-21 10:52 原文鏈接: 今年天氣為何如此“任性”

      從年初的雨打春開始,仿佛就預示著2015年天氣的不平常。整個第一季度,北方氣溫如過山車一般跌宕起伏,人們盼望的“四季如春”被過成了“春如四季”,不僅鬧心的秋褲脫了穿、穿了脫,最近北京靈山、河北圍場、康寶及內蒙古中部等地竟然還上演了一幕五月飛雪奇觀。

      南方的小伙伴們也是大開眼界。5月5日華南才進入前汛期,為近37年來最晚。汛期大幕一拉開,暴雨強對流頻頻來襲,南方出現6次暴雨過程,“華麗麗”的水龍卷現身海面,人們真真切切地體驗到,天氣耍起脾氣來,還真是“任性”。今年的天氣為何這般“任性”?接下來天氣還要鬧成哪樣?我們又該如何應對“任性”的天氣呢?《經濟日報》記者走進中國氣象局,與氣象專家一起聊天氣。

      厄爾尼諾來“搗亂”

      5月12日,澳大利亞氣象部門通過監測海表溫度指數,宣布“小男孩”厄爾尼諾回來了!至此,中國、日本、美國等環太平洋國家基本上都宣布2014/2015年厄爾尼諾已經形成。

      為何各國對厄爾尼諾如此關注?因為這個“小男孩”一來,往往會讓全球氣候狀況百出。以我國為例,發端于1997年4月的1997/1998年厄爾尼諾事件,導致長江流域1998年特大洪水,釀成重大損失。近年來,在厄爾尼諾影響下,極端天氣在我們身邊頻繁發生,每年數百人在洪澇災害中死亡,直接損失上千億元。2014年形成的厄爾尼諾事件也已對全球氣候產生影響。

      厄爾尼諾何以有如此巨大的威力?國家氣候中心氣候監測首席專家周兵解釋,地球表面由71%的海洋和29%的陸地組成,海水表面溫度的微小變化都會使大氣環流發生很大的變化。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水表面溫度持續偏高或偏低,就可能招來“小男孩”厄爾尼諾或“小女孩”拉尼娜搗亂,他們通過海洋和大氣的相互作用來影響熱帶大氣和熱帶外大氣的全球氣候。“‘厄爾尼諾’就是指發生在赤道太平洋中東部的海水大范圍持續異常偏暖現象。厄爾尼諾事件是當前科學預測氣候的重要考慮因素,厄爾尼諾現象大約每隔2至7年發生一次。”周兵說。

      對于厄爾尼諾監測區域的選擇,不同的國家使用的監測指標、分析處理方法和海溫資料有所不同,這也導致了各國宣布厄爾尼諾形成的時間不一樣。比如,要定義一次厄爾尼諾,美國要看尼諾3.4區海表溫度,日本則要看尼諾3區的海表溫度;同一個海區,美國要測3個月的海表溫度,英國要測6個月。

      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在業務上主要以尼諾Z區(亦稱“尼諾綜合區”)的海溫距平指數作為判定厄爾尼諾事件的依據。即當該海區海水表面溫度持續3個月以上比常年同期偏高0.5℃,稱為進入“厄爾尼諾狀態”,若持續6個月以上,則確認為一次“厄爾尼諾事件”。“因此,自去年10月底,國家氣候中心在歷時半年的跟蹤監測后對外宣布,新厄爾尼諾事件自2014年5月起已經形成,厄爾尼諾處在維持、增強、發展階段。”周兵說。

      近期國家氣候中心監測顯示,“赤道附近太平洋次表層異常暖水加強東傳,并逐漸抬升至表層。監測顯示,4月份赤道中東太平洋海表溫度較常年同期偏高1℃,到目前為止,尼諾Z指數偏高1.3℃,創下去年5月厄爾尼諾事件形成以來的新高。”周兵說。

      已經歷了近13個月的厄爾尼諾,目前仍絲毫沒有消退的意思。據國家氣象中心統計,1951年以來,有5次厄爾尼諾年超過12個月,有的持續時間長達16個月。此次厄爾尼諾發展情況較迅猛,歷時也較長,并呈現明顯的中部型特征。“5月以來,赤道中東太平洋暖海溫持續增強,特別是赤道東太平洋南美沿岸暖海溫增溫顯著,不排除當前中部型厄爾尼諾有向東部型(典型)厄爾尼諾轉變的可能。”周兵說。

      極端天氣易出現

      此前在澳大利亞突破夏季高溫歷史極值時,美國中東部正經歷一場“極品”冬季:先后6次遭受大范圍暴風雪過程襲擊,部分地區最低氣溫降至-45℃,波士頓累計積雪達2.6米,均突破歷史紀錄,走紅全球網絡的噴泉凍結照片酷似電影《后天》場景。暴雪甚至波及我國東北地區。

      美國將這些極端天氣事件歸咎為厄爾尼諾的影響。

      厄爾尼諾是通過什么機制來影響北美、我國乃至全球的呢?周兵分析道,海表溫度出現異常,中東太平洋是暖的,赤道印度洋也是暖的,兩個暖區出現上升運動,就像機械運動中的兩個齒輪,帶動著熱帶地區的大氣運行,赤道西太平洋的熱帶地區形成下沉氣流,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系統在南海等地加強。厄爾尼諾還可以通過熱帶大氣與中高緯度大氣的相互作用及大氣遙相關型,影響到熱帶外地區,北美等地也是一個關鍵性敏感區。

      這次厄爾尼諾事件已導致全球極端氣候事件明顯增多,全球氣象災害多發趨勢明顯:南美洲多國遭遇洪澇災害,巴拉圭、巴西(南部)、阿根廷3國36萬多受災人民被迫背井離鄉。一直被認為水資源充沛的巴西發生了1930年以來最嚴重的旱災,936個城市水資源告急,巴西農業區遭受1965年以來的最大損失。

      目前,我國天氣氣候也呈現出一些特點。周兵說,總體來講,全國的氣候較為平穩,但出現了一些階段性的氣象災害,比如我國南方地區出現的強對流和暴雨天氣,而4月上旬,北方輪番遭受了倒春寒,出現了極端的高溫,在高溫以后又轉入了極端的低溫。

      “華南前汛期傳統意義上是在4月6日左右開汛,預示著降水開始增強,汛期拉開序幕。而今年到5月5日才開始。華南前汛期的推遲確實與厄爾尼諾有關。由于華南前汛期開汛晚,降水少,出現了兩廣地區的氣象干旱。此次氣象干旱沒有造成嚴重農業干旱,對農業生產影響不大。華南前汛期開汛以后,廣東、廣西及江南等地出現了多次強降水,部分城市出現了內澇現象。”周兵說。5月中旬以來,南方地區正經歷強度最大、范圍最強的降雨天氣過程,此次強對流天氣對很多地方造成了影響,為了應對強降水天氣過程,中國氣象局還曾啟動暴雨Ⅳ級應急響應。

      近日,中央氣象臺對全國的天氣進行會商,其中最重要的結論,就是因為厄爾尼諾的發展,我國今年可能會出現南澇北旱。南澇一般指長江沿江流域到江南及華南北部一帶出現澇情,北旱主要指淮河以北的華北等地出現旱情。“4月以來,長江中下游到江南大部,降水總量較常年同期偏多二至五成,隨著夏季6至8月主汛期的臨近,需要特別關注長江中下游有可能發生洪澇,同時關注我國北方有可能出現干旱。”周兵說。

      國家氣候中心預計:今年夏季江淮流域到江南地區降水較常年同期偏多,局部地區出現洪澇災害;華北降水較常年偏少,干旱較重;影響我國的臺風個數較常年偏少,但是平均強度大。

      今年會發生類似1998年那樣的大洪水嗎?氣象專家表示,根據大氣、海洋等多種因素研判,國家氣候中心預測,未來半年內,當前的厄爾尼諾事件仍將發展,但強度不會高于1997/1998年。今年發生類似1998年大洪水的可能性小,但不排除是近年來降水明顯偏多年份。

      防災減災任務重

      5月13日至17日,我國南方地區出現強降水天氣過程,江淮、江漢、江南、華南等地出現了暴雨至大暴雨,持續性降水導致局地汛情發展迅速。據了解,由于此次強降水天氣過程,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等9省已經造成人員傷亡和直接經濟損失。

      中國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鄭國光指出,今年天氣氣候形勢復雜嚴峻,厄爾尼諾事件來勢兇猛,不排除出現嚴峻天氣氣候形勢的可能。

      面對復雜形勢,該如何做好防災減災,把損失降到最低?

      “著力提高災害性天氣的預測預報水平,這是做好氣象防災減災工作的基礎和前提。”鄭國光說。當前進入汛期氣象服務的關鍵時期,氣象部門加強了災害性天氣預警信息的及時發布工作,并充分利用各級突發公共事件預警信息發布平臺的作用和已有的信息發布手段,確保準確及時地向公眾發布預警信息。

      “中國氣象局將不斷依靠科技進步和現有的技術手段,創新預報預測業務方式。例如,內部會商、上下會商要強化,提高會商內容的針對性和時效性;預測預報的頻次也要增加,特別是要增加災害性天氣的滾動訂正預報;此外,還要總結災害性天氣的預報經驗,逐步改變依賴解釋數值預報的傾向,讓預報員真正成為天氣預報的主人。”鄭國光說。

      除了提高氣象預報預警能力,防范氣象災害造成的次生災害也非常重要。“我們現在防御災害確實跟以前不一樣了,已經從上世紀50年代、60年代單災種的防御轉向了現在風險管理的防御。怎樣讓這種防御更有效呢?應該構筑一個高效、科學、現代化、社會化防災減災體系。”中國氣象局前預測減災司司長阮水根說。

      這個體系應該怎樣建?“必須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減、救相互結合、聯動起來,才能發揮體系最大效用。”阮水根說。

      我們國家防災減災體系在經歷了2003年非典以后發展迅速,監測的預警機制、發布機制以及關于一些防御工程的機制、恢復重建的機制等等都在不斷完善,體制架構健全,從中央到地方,甚至到社區、鄉鎮都建立了防災減災預案。但是,當前防災減災體系還存在薄弱環節。

      “主要有兩方面不足,首先在體制上應該逐步扁平化,減少中間層次,提高效率,使得我們指揮更加前移。其次,由于災害本身無國界、疆界,甚至是無界限的,這就需要各個區域在信息、資源、技術各個方面都聯動起來,特別要關注農村抗災的薄弱環節,建立城鄉防御機制,實現災害面前的聯控、聯動、聯治。”阮水根說。

      可喜的是,5月18日,由國務院應急管理部門主導、中國氣象局承辦的國家預警信息發布中心正式啟動運行,目前氣象、海洋、地質災害、森林草原火險、重污染天氣等預警信息已經實現在系統上的統一發布,未來將繼續推進相關部委預警信息發布業務接入。該中心已經建立起國家、省(區)、市、縣四級發布體系,涵蓋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社會安全等四大類多災種突發事件,這將有效促進我國防災減災工作的進一步展開。

    相關文章

    超級氣旋風暴“穆查”登陸緬甸多地受影響

    原標題:總臺現場直擊丨超級氣旋風暴“穆查”登陸緬甸多地受影響當地時間14日中午,超級氣旋風暴“穆查”在緬甸西部若開邦登陸。登陸時的最大風速超過每小時200公里。強勁的風暴不僅使若開邦沿海出現暴雨和巨浪......

    高溫滾滾襲來,厄爾尼諾將帶來全球變暖新高峰

    在剛剛過去的4月,全球多地出現了這個時節史上罕見的高溫天氣,其中尤以亞洲部分地區為典型。有氣象專家認為,此次反常的高溫過程,或與此前沉寂數年的厄爾尼諾現象的回歸有關。一據印度多家媒體報道,該國連續第二......

    假期快結束,暴雨還來了......

    “五一”假期快結束了不少人已經踏上了返程的路需要提醒的是適宜出行的好天氣也“余額不足”了未來三天(5月2日至4日)大范圍降水和強對流天氣要來了江漢、黃淮、江淮等地將迎來強降雨過程局部有大暴雨假期結束之......

    今年最激烈冷熱轉換將至,強冷空氣降溫橫掃30省重點7省

    4月18日,雖然今天隨著大范圍的降雨天氣在南方展開,之前出現大范圍炎熱天氣的四川盆地、江漢、江淮、江南多地氣溫明顯下降,在16點的24小時氣溫變化圖上可見,大范圍的藍紫色降溫區出現在了長江流域。但實際......

    中國環境報:到二○二五年,基本消除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氣

    近日,四川省生態環境廳、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經濟和信息化廳等17個部門聯合印發《四川省深入打好重污染天氣消除、臭氧污染防治和柴油貨車污染治理攻堅戰實施方案》,要著重打好重污染天氣消除、臭氧污染防治、柴......

    北晴南雨!北方升溫持續,華南局地有大雨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7282.shtm今起三天(3月29日至31日),我國將維持北晴南雨的天氣格局,較強降雨主要集中在江南......

    南方新一輪降水明起發展南北方氣溫倒掛

    未來幾天,我國總體維持北晴南雨的天氣格局。今天(3月27日),南方大部降雨較弱;明后天,新一輪降水發展,江南中南部、華南等地的部分地區有大到暴雨。氣溫方面,月底之前南方最高氣溫總體偏低,北方氣溫一路上......

    江南華南強降雨持續中東部周末開啟升溫模式

    中國天氣網訊今明兩天(3月24日至25日),在冷空氣和暖濕氣流的對峙下,江南、華南強降雨持續,其中,江南南部、華南中東部部分地區有暴雨,局地大暴雨,并伴有短時強降水、雷暴大風、冰雹等強對流天氣。氣溫方......

    中國北方大范圍PM10重污染持續波及范圍進一步擴大

    中國大范圍沙塵過程持續。23日,受沙塵輸送影響,山東、河南、山西、安徽等地出現大范圍可吸入顆粒物(PM10)重度及以上沙塵污染,其中,青島、濟南、鄭州、太原、徐州、連云港等多個城市空氣質量指數出現“爆......

    江南等地春雨綿綿北方大部將開啟升溫模式

    未來三天(3月17日至19日),南方多地降雨持續,局地雨勢猛烈,并伴有雷暴大風、冰雹等強對流天氣。在冷空氣和陰雨天氣共同影響下,江南等地氣溫下降明顯,濕涼感加劇。而在北方,明天大部地區氣溫將陸續步入回......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