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5-05-29 14:01 原文鏈接: 智能標簽讓你遠離變質食品

       食品、飲料、化妝品……這些產品在保質期內的最后幾天,扔還是用?這是個問題。

      有營養學家指出,保質期的定義是“產品在正常條件下的質量保證期限”,這意味著,在保質期內商家對產品的質量負責,但保質期不等于最后可使用時間。比如大米、咖啡等食品,在保質期過后,從安全性角度仍是可以食用的。

      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嚴純華并不這么認為:“絕大多數情況下,產品包裝上所標示的保質期是在‘該產品在運輸、儲藏、銷售過程中始終在適當條件下(如適當溫度和濕度、封裝無破損、產品無污染等)保存’這一前提下估算得到的。由于產品在這些過程中不可避免地經歷溫度等的變化——特別是疫苗等醫療用品更是如此,產品包裝上所標示的保質期并不具有充分的可信度,這可能會對公眾健康產生威脅。”

      兩種觀點針鋒相對,但有一點雙方達成共識:保質期并不是認定食物是否變質的唯一標準。這反而讓糾結于“扔還是用”的朋友們更加迷茫:我們該如何判斷是否變質?

      嚴純華等人主導的“變色智能標簽”相關研究,提出了一個解決方案。

      這是一款據稱“可指示易變質包裝產品實時質量”的“變色智能標簽”,研究人員巧妙地利用化學中常見的變色反應,實時地指示包裝產品的質量。

      研究人員對標簽做了什么“手腳”?

      嚴純華以牛奶中的大腸桿菌繁殖為例,對《中國科學報》記者介紹說,在通常溫度范圍內(0℃~35℃),大腸桿菌的繁殖速率隨溫度升高而加快;類似地,大多數化學反應的速率亦隨溫度升高而加快。如果能找到某個特定化學反應,使它在各個溫度下的反應速率與大腸桿菌繁殖速率均吻合,則兩者在數學上等價。

      “因此,若以此化學反應制備一種智能標簽,在牛奶等易變質產品出廠時將標簽綁定在包裝盒上——這可以保證兩者經歷相同的溫度歷程,即可用標簽中的化學反應跟蹤、模擬進而指示產品的質量變化過程。”嚴純華說,此外,為方便讀出相關信息,宜選用隨時間變色的化學反應。

      也就是說,設計智能標簽依據的是,牛奶變質過程與標簽變色過程在任意溫度下均同步。

      為了尋找標簽材料,研究人員選定了“金納米棒外延銀殼生長”這一化學反應。據介紹,金納米棒水溶液呈紅色,向其中引入銀源(硝酸銀)及還原劑(維生素c)后,生成的單質銀會沉積在金納米棒表面,形成“核殼結構”(由一種納米材料——如銀微粒,通過化學鍵或其他作用力將另一種納米材料包覆起來形成的納米尺度的有序組裝結構)。而隨著“銀殼”厚度增加,溶液會由紅色依次變為橙色、黃色、綠色甚至藍色、紫色。

      嚴純華告訴記者,室溫條件下,這一化學反應的過程所需的時間可在數分鐘到數月(甚至更長)范圍內調節。此外,研究人員還找到了簡便易行的辦法,可調節該反應對溫度變化的敏感程度(即表觀活化能,其表觀活化能可在50~190kj/mol甚至更寬的范圍內調節)。

      “這些參數范圍涵蓋了絕大多數易變質產品的變質動力學參數,因而可以跟蹤、模擬并指示絕大多數易變質產品的實時質量狀況。”嚴純華介紹說,研究人員以大腸桿菌為例,已在多個溫度下實現了食品變質與標簽變色的同步化,“這有望實現在任何時刻,由標簽顏色即可反推出產品質量,甚至無須打開產品包裝。”

      嚴純華、副教授孫聆東課題組與同學院的陳興研究員課題組以及香港中文大學物理系王建方課題組合作完成了這項研究。該項研究一經在2014年第247屆美國化學會春季大會暨博覽會上報告,就受到了學術界、產業界、媒體和公眾的廣泛關注。據透露,盡管迄今為止該項研究的后續工作仍在進行中,但已有多家國外著名企業來電來函咨詢相關成果,并商談產業化合作。

      記者了解到,此前已有一些技術致力于解決易變質食品質量監測的問題,比如采用數據記錄器跟蹤并記錄產品所經歷的溫度變化。這些技術往往成本較高,且難以完全覆蓋產品“從生產商到消費者”的整個過程,而且消費者很難直觀讀取其中所記錄的信息。

      相比較而言,“變色智能標簽”性能更可靠,安全性高,并且其原料也并無毒副作用。嚴純華對它的產品化充滿希望:“這款標簽有望將目前的產品質量監控范圍拓展到‘從生產商到消費者’的所有環節,并將監控精度推進到單個包裝水平,具有很高的潛在應用價值。”

    相關文章

    大化所開發金屬輔助氮化合成寬光譜捕光催化材料新方法

     近日,我所太陽能研究部太陽能制儲氫材料與催化研究組(DNL1621組)章福祥研究員團隊開發了一種低功函金屬粉末(Mg、Al、Zr等)輔助氮化的合成新方法,實現了在低溫、短時間內高效氮化合成......

    蘇州大學研究成果在《Nature》發表

    目前,能源短缺危機以及碳排放問題正讓世界各國重新審視核電發展的重要性。然而,作為核能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如何安全高效處理處置核燃料循環所產生的強放射性核廢料,仍是尚未解決的世界性難題。近日,蘇州大學放射......

    看第七屆全國原子光譜及相關技術會議展出哪些驚喜產品

    2023年4月12日由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分析儀器分會原子光譜專業委員會主辦,東北大學、遼東學院、遼寧省分析測試協會、環境化學與生態毒理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共同承辦的第七屆全國原子光譜及相關技術學術會議在丹東......

    少而精!Nature:兩個人破解170年化學難題

    文|《中國科學報》記者李思輝見習記者孟凌霄近日,武漢大學一名剛入職一年的年輕教授,在《自然》發文破解了一個困擾科學家170多年的化學難題。他就是陳才友,是該論文通訊作者之外的唯一作者。落“櫻”繽紛時節......

    美國將從飲用水中去除“永久化學物質”

    美國環境保護署(EPA)首次提出限制美國飲用水中一系列普遍存在的危險的“永久化學物質”。這些化學物質以難以被破壞的碳氟鍵而聞名,并已廣泛分散在環境中。科學家和工程師正忙于研究如何更有效地從水和土壤中提......

    創新與機遇,歡迎參加BCEIA學術報告會電分析化學分會

    BCEIA概況 第十九屆北京分析測試學術報告會暨展覽會在北京中國國際展覽中心(順義館)盛大舉行。在疫情、場地等多重不利因素影響下,展會依然取得了圓滿成功,規模再創歷史新高,參會專業觀眾人數達......

    資源“高配”和拔尖人才將如何“化學反應”

    聆聽院士和知名教授講座報告,參觀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上海化工研究院等機構,進入華東理工大學(以下簡稱華理)生物采油實驗室科研輪轉,負責“航天育種菌種及代謝產物分析”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訓練......

    我國學者在活體化學發光成像方面取得進展

    圖 基于Schaap'sdioxetane的長波長化學發光分子探針的設計及用于活體分子的高分辨化學發光成像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準號:21874024、U21A20377)資助下......

    教育部:《信息技術產品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使用管理規定》

    為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進一步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加大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普及力度,教育部制定《信息技術產品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使用管理規定》(以下簡稱《管理規定》),以第54號教育部......

    全球變暖“圣誕”滑雪有點難

    滑雪場的人工造雪。圖片來源:ValentinLuthiger滑雪是最受歡迎的冬季運動之一,然而,在全球變暖的現實下,大多數滑雪場需要依靠人工造雪彌補天然雪的不足。在一項新研究中,科學家計算了人工造雪的......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