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5-05-29 14:37 原文鏈接: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氣象學科發展之路

      

    劉秦玉教授在指導學生

      

    中國海洋大學八關山氣象觀測站

      4月3日晚,清華大學新清華學堂星光璀璨,吸引著全球華人的目光,由鳳凰衛視主辦的“世界因你而美麗——2014~2015年影響世界華人盛典”在此舉行。當來自美國夏威夷大學氣象系教授王斌第一個上臺領獎的時候,遠在青島的中國海洋大學師生們為這位1966屆的杰出校友感到驕傲和自豪。2014年底,王斌因在熱帶動力學和季風過程及其可預報性研究領域取得的重大成就,而被美國氣象學會授予了有“大氣科學界諾貝爾獎”之譽的卡爾·古斯塔夫·羅斯貝獎,并因此入選2014~2015年影響世界的11位華人(或團體)之一。談起這位世界知名的校友,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環境學院院長管長龍說:“其實王斌本科階段學的是海洋水文專業,不是海洋氣象,他的成功,也印證了長期以來學院堅持的海洋科學與大氣科學協同發展理念的正確性。正因為具備了海洋的背景,我們的大氣科學研究才有了自己的特色和優勢,并在國內大氣科學界占據一席之地。時至今天,我們的海洋氣象專業已經走過了80年的發展歷程……”

      溯源:百年青島氣象與一所大學的彌久情緣

      青島是一座久負盛名的海濱城市,在眾多迷人的景色中,令海內外游客流連忘返的當屬“青島十景”了,而十景之中的“穹臺窺象”便是因青島觀象山的觀象臺而得名。青島觀象臺這座歐洲古城堡風格的七層建筑,不僅見證了青島逾百年的氣象發展史,也見證了青島氣象觀測事業與一所大學的彌久情緣,更為可貴的是推動并促進了我國海洋氣象科學的創建與成長。

      青島的氣象事業源遠流長,卻又命運多舛,先是1898年初德國侵略者于館陶路設立“氣象天測所”,1912年又在觀象山建成觀象臺,1914年日本取代德國統治青島,觀象臺亦落入日本人手中。直至1924年2月15日,中方才正式接收青島測候所(即觀象臺),北洋政府任命中央觀象臺氣象科科長蔣丙然為臺長。其后不久,在北平、青島、南京等地的蔡元培、高魯、蔣丙然、竺可楨、彭濟群等名流學者經過周密協商、認真準備,于1924年10月10日在青島觀象臺成立了中國氣象學會,選舉私立青島大學(中國海洋大學前身)的創建者之一高恩洪等人為名譽會長,蔣丙然任會長。在蔣丙然的主持下,青島觀象臺的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成為與上海徐家匯觀象臺和香港觀象臺齊名的遠東三大觀象臺之一,業務范圍不斷擴大,還開創了海洋方面的觀測研究工作。在觀象臺的業務工作步入正軌并節節攀升的時候,蔣丙然又在為中國未來氣象事業的發展考慮了。作為中國近代氣象事業的開創者之一,蔣丙然早年曾留學比利時,并獲氣象學博士學位,他深知培養氣象專業人才的重要性,抵達青島的十年間,他也一直在為氣象人才的培養尋找突破口和落腳點,經過深思熟慮和多番考察之后,他選定了與中國氣象學會同齡的國立山東大學(中國海洋大學前身)。

      1935年,蔣丙然在國立山東大學物理系創立了天文氣象組,由他本人及青島觀象臺的高級技術人員兼任有關氣象課程的教授,并以觀象臺為實踐教學基地讓學生邊學習,邊操作。據中國海洋大學海洋氣象學系教授王啟介紹,當時國內共有四所大學設有氣象專業,其中東南大學(中央大學的前身,現為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浙江大學皆設在地學系內,唯獨國立山東大學的氣象組設在物理系。正是從那時起,中國海洋大學開啟了為國家和社會培養氣象人才的序幕。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四個月后戰爭波及山東,國立山東大學被迫內遷安徽安慶,后又遷至四川萬縣,至1938年2月停辦,剛剛成立不到三年的天文氣象組也宣告解散。

      1946年,國立山東大學在青島復校,并于1949年在物理系恢復氣象組設置。與此同時,在美國留學的赫崇本博士沖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國,受聘為國立山東大學教授,并于1950年調至物理系氣象組工作。曾是該校氣象專業學生、時任青島觀象臺臺長的王彬華也受聘兼任氣象組教授。此二人的到來,不僅充實了氣象組的師資力量,他們的學術背景也為這所大學的氣象學科將來走向海洋埋下了伏筆。“當時赫崇本主要講授‘理論氣象’和‘氣象儀器與觀測’兩門課程,王彬華則開設‘天氣學’和‘普通氣象學’。”中國海洋大學海洋氣象學系原系主任周發琇告訴記者。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仿照蘇聯模式,對全國原有高等學校的院系進行調整,廈門大學海洋系理化組部分教師調入山東大學與海洋研究所合并,組建了山東大學海洋學系,赫崇本擔任系主任。此后不久,該校原歸屬于物理系的氣象組也并入剛成立的海洋學系,氣象組教師王彬華、于寶琛、左中道、楊文民、陳紹鑫等也一起并入海洋學系。院系調整之后,身為系主任的赫崇本覺得自己肩上的擔子更重了,他深知,要培養出優秀的海洋學家,僅僅具有廣博的海洋科學知識是不夠的。若要學“海洋”,還要有“海洋”之外的學科配合,協同發展。他堅持再設一個海洋氣象專業,使海洋與氣象兩個姊妹學科互相滲透、借鑒、促進,達到共同發展。為了給海洋氣象專業的成立儲備力量,他又邀請了在四川大學任教的牛振義教授到校講授氣象學的課程。談到赫崇本為何力主開設海洋氣象專業,王啟告訴記者,這與他的學術背景有關。“赫崇本早年畢業于清華大學物理系,但1943年赴美留學時改學氣象,于1947年獲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哲學博士學位。后又跟隨現代海洋學奠基人斯韋爾德洛普從事海洋研究。”

      時光荏苒、歲月流轉,在赫崇本等人的精心準備下,1957年9月,經高教部同意,海洋氣象教研組擴充為海洋氣象專業,自1935年蔣丙然創建天文氣象組到1957年設立海洋氣象專業,歷經22年的辛勤耕耘,終于夢圓。與此同時,原有的物理海洋學專業更名為海洋水文專業,海洋學系也更名為海洋水文氣象系(下轄海洋水文、海洋氣象兩個專業),赫崇本任系主任,王彬華為系副主任。

      1958年10月,山東大學主體遷往濟南,海洋水文氣象系留在了青島,連同其他留青部分于1959年發展成為了山東海洋學院。從1924年創辦私立青島大學起,歷經國立青島大學、國立山東大學、山東大學幾個辦學時期,停辦、合校、遷徙、復校,歷時35載,幾經坎坷、曲折,學校從此走上了穩定持續的特色發展之路。置身于這艘科教之船的海洋氣象專業,在以海洋為航向的特色之路上,逐步成長、壯大,并因其特有的海洋氣質在中國乃至世界氣象學界贏得了同行的矚目與青睞。

      科研:站在海洋與大氣的交匯點上

      中國作為一個擁有300萬平方公里“藍色國土”的海洋大國,不僅具備研究海洋氣象的便利條件,更有這方面的迫切需求。于是,站在海洋與大氣的交匯點上,中國海洋大學的大氣科學研究走出了一條與眾不同的道路。

      中國是一個多風暴潮災害的國家,在不同的季節里,由臺風等因子引起的風暴潮頻繁地襲擊我國沿海地區,給人民的生命和財產造成了巨大損失。于是,研究風暴潮發生和發展的規律,及時準確地進行預報成為擺在中國海洋氣象學界科技工作者面前的一項長久任務。20世紀70年代初期,在“文化大革命”的風波還未褪盡的時候,山東海洋學院海洋氣象專業的秦曾灝副教授已經與他的同事馮士筰、孫文心著手這方面的研究了。他們從動力學機制方面研究了風暴潮的發生和發展過程,建立了我國獨特的淺海風暴潮理論體系和預報方法,提出了超淺海風暴潮的理論和數值預報模型,為我國沿海風暴潮的預報奠定了理論基礎。1975年,他們三人撰寫的我國第一篇風暴潮動力學研究領域的論文刊發于《中國科學》雜志上。1982年,秦曾灝主持的“淺海風暴潮的動力機制及預報方法的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三等獎。鑒于山東海洋學院在海洋氣象學領域的科研實力和突出表現,1984年國務院批準該校海洋氣象專業成為國家第二批博士點之一,秦曾灝被遴選為博士生導師,這也成為山東海洋學院繼1981年物理海洋學獲批成為全國首批博士點之后的第二個博士點。“秦曾灝教授不僅在淺海風暴潮研究領域成績突出,而且還開辟了‘海—氣相互作用’這一新的研究領域,并牽頭組建了我國第一個‘海—氣相互作用研究室’。”中國海洋大學海洋氣象學的學科帶頭人劉秦玉教授告訴記者。

      圍繞“海洋—大氣相互作用”這一研究領域,中國海洋大學的海洋氣象科技工作者們揭示并破解了一個又一個海洋動力過程如何通過影響海表溫度進而影響氣候變化的規律與難題。2004年2月,在夏威夷召開的國際季風大會上,來自中國海洋大學的劉秦玉教授向大會作了特邀報告,她關于“冬季南海是印度洋—太平洋暖池的一個‘豁口’”的重大發現,引起了與會學者的高度關注,通過這一發現,劉秦玉構建起了季風驅動下的南海海洋環流的理論框架,闡明了南海海表溫度的季節與年際變化機制,揭示了南海與熱帶太平洋ENSO之間的聯系。此外,劉秦玉還揭示了不同季節熱帶印度洋海溫異常對東亞季風年際變化的不同影響,改變了學術界在這一問題上的傳統認識。她2007年發表的關于熱帶印度洋海表溫度變化的主模態影響亞洲夏季風的學術論文截至目前已被SCI刊物論文引用220次以上。她在2007年首次提出的有關春季熱帶印度洋對亞洲夏季風影響的成果已被國內外氣象部門采用作為氣候預測的新指標。21世紀初,劉秦玉與美國科學家合作共同發現了夏威夷群島超長“尾跡”效應,揭示了海島附近海洋—大氣相互作用的獨特性,推動了國際上有關海洋島嶼附近海洋—大氣相互作用的研究進程。她與謝尚平教授、鄭小童副教授合作撰寫的《熱帶海洋大氣相互作用》學術論文和開設的有關課程在推動海洋氣象學科發展中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80年來,歷經幾代人的辛勤耕耘與不斷積累,中國海洋大學的海洋氣象學研究體系日益完善、格局更趨合理。“我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海霧、海—氣邊界層、熱帶氣旋及海上災害天氣、大尺度海—氣相互作用這四個方向……”中國海洋大學海洋氣象學系系主任黃菲告訴記者。截至目前,中國海洋大學在海洋氣象學領域共承擔國家級科研項目近百項,其中包括“973”計劃項目課題近十項,科研經費幾千萬元,發表學術論文近千篇,憑借其鮮明的海洋特色優勢,在中國以及世界氣象學界的影響力與日俱增。

      育人:風浪歷練,方成氣象

      在人才培養上,中國海洋大學海洋氣象學系謹記“浩海求索,立言濟世”的院訓,以大氣科學為根,以海洋科學為魂,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了一批批“海味”十足的氣象人才。

      2011年9月29日21時16分3秒,中國首個目標飛行器和空間實驗室天宮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當全國人民為祖國的航天技術又前進了一大步而歡欣鼓舞的時候,可曾想到為天宮一號發射尋找“黃金窗口”的那位“捕天”高手,正是中國海洋大學海洋氣象專業的畢業生,即現在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氣象室主任尹潔。1998年9月,從青島海洋大學(2002年更名為中國海洋大學)畢業后,懷著對綠色軍營的向往和祖國大西北的憧憬,尹潔主動申請到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工作。17年來,這位外表文弱的大學生不僅經歷了從“神一”到“神十”的發射考驗,而且憑借其過硬的業務本領贏得了同事和領導的贊揚。“思維嚴密、預報精準,多次在飛船發射任務中以準確的天氣預報結論引起各級領導的重視。”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氣象室原主任劉漢濤這樣評價她。截至目前,尹潔已圓滿完成了10次神舟飛船和數十次衛星發射任務的氣象保障工作,獲得軍隊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三等獎5項。

      風云變幻觀氣象,陰晴冷暖問海洋。80年來,中國海洋大學的海洋氣象學專業不僅培養出了許多戰斗在氣象觀測預報一線的業務標兵,而且還為中國乃至世界氣象科研事業的發展輸送了大批研究型、創新型人才,如現任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院長端義宏、美國麻省大學終身教授陳長勝、河口海岸研究專家朱建榮等。

      “百名南粵杰出人才培養工程”是廣東省委、省政府在2011年至2015年重點實施的一項人才戰略工程,旨在著力培養一批有實力競爭兩院院士的后備人才。在2014年2月公布的第三批培養對象名單中,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副所長王東曉研究員名列其中。談起這位1987級的校友,黃菲言語間盡是敬佩之情。王東曉1987年考入山東海洋學院海洋氣象專業,雖然身患肌營養不良癥,行動不便,但他依然堅持刻苦攻讀,用9年時間,完成了從本科到博士的學業,后又出國深造。1999年王東曉進入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工作。憑借其在海大9年的專業學習沉淀和國外3年的視野開拓經歷,在南海這片廣闊的舞臺上,王東曉在海洋環流動力、海—氣相互作用領域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矚目的成果。揭示了南海與鄰近大洋的重要水交換形式,發現了印度洋“類ENSO”現象和印度洋年代際氣候突變,發表論文、出版專著共150余篇(部)。先后當選國家首屆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并于2006年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談起為何選擇南海作為科研的舞臺時,王東曉說,這源于讀研究生二年級時與時任系主任周發琇老師的一次交談。“周老師告訴我,南海尚屬氣象研究的薄弱區域,數據匱乏、條件苛刻,但也是大有可為之地,于是在周老師的指引和鼓勵下,我與南海結下了緣分。”

      步入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環境學院大廳,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塊巨大的顯示屏,上面清晰地顯示著最近三天的天氣情況,令人驚奇的是最后的落款不是中央氣象臺,也不是青島市氣象臺,而是該學院海洋氣象學系的同學們。黃菲告訴記者,這是畢業班的同學正在開展的“天氣預報實習”,此類實踐教學活動,他們還有很多。多年來,在學校和學院的支持下,海洋氣象專業的實踐教學開展的扎實而穩固,先后與山東省氣象局、天津市氣象臺、河南省氣象局、青島市氣象局簽訂了交流合作協議和共建實習實訓基地協議,每年定期派遣學生赴這些單位實習。與此同時,中國海洋大學還充分發揮自身的硬件優勢,組織學生搭乘3500噸級“東方紅2”海洋綜合科學考察實習船出海實習,開展海上氣象觀測預報和各類科學實驗,讓學生在“海味”熏陶中、風浪歷練中成長成才。截至目前,中國海洋大學海洋氣象學專業培養了約2000名畢業生,他們猶如一粒粒蒲公英的種子,在世界各地扎根發芽、旺盛生長,并以自己特有的海洋氣象專長注視風云變幻,預測陰晴冷暖。

      學科:海天之間正揚帆

      學科是大學的基石和支柱,不斷加強學科建設是一所大學得以持續發展的關鍵,對于幾乎與中國海洋大學同齡的海洋氣象學科來說,80年來聳立于海天之間,走過了一條不斷凝練學科方向、優化學科布局、突出特色、提升水平的發展道路。

      在歷史悠久的中國海洋大學魚山校區,有一座地勢不高,卻景致極美的小山——八關山,20世紀二三十年代,因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許多著名的作家在此聚集而遠近聞名。如今,登臨小山,雖不見文人作家的身影,但一座歷經風雨的三層小樓以及山坡空地上樹立的一只只百葉箱總能引起人們的好奇心,這就是具有50多年歷史的八關山氣象觀測站。“八關山氣象站建成于1972年,它的前身是1960年成立于大學路2號樓的‘海洋氣象實習臺’,55年來,這個臺站不僅見證了學校海洋氣象學科的發展,而且成為海洋氣象系進行實踐教學的重要基地。”談起這座氣象站的歷史,周發琇如數家珍。2012年5月,為更好地發揮學校的學科優勢為社會服務,進一步推進觀測資料共享,中國海洋大學與青島市氣象局簽約共建八關山氣象觀測站,按照共建協議,青島市氣象局將八關山觀測站納入全市區域氣象觀測網,給予編號,并提供技術指導、儀器維護及檢定。八關山氣象觀測站主要進行痕量氣體、輻射、土壤溫度、通量和霧滴譜觀測及低空邊界層探測,相關資料向青島市氣象局開放,而青島市氣象局的常規資料、區域自動觀測站、風廓線、天氣雷達和浮標站資料也提供給中國海洋大學師生共享。“現在我們學生每天開展‘天氣預報實習’所用的數據資料都是通過青島市氣象局捐贈的VISA小站接收信息資料,我們的‘天氣會商室’與青島市氣象局開通了視頻連線,便于學生學習觀摩。”黃菲向記者歷數這一校局共建的成果。

      學科建設離不開實驗平臺建設,80年來,中國海洋大學海洋氣象學系通過不斷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和借力外部資源使得科研平臺建設不斷躍上新臺階。20世紀七八十年代創建的海—氣相互作用研究室,現如今已發展成為“海洋—大氣相互作用與氣候實驗室”,并于2006年獲批成為山東省重點實驗室。此外,海洋氣象學系還在學校、學院的支持下積極探索聯合共建實驗室的新模式。2009年3月,海洋環境學院與廣東省氣象局簽訂了共建“海洋氣象聯合開放實驗室”協議,6年來,依托這一科研平臺,校局之間實現了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在海氣邊界層、季風與災害性天氣過程和海霧等與業務化預報有關的海洋氣象研究領域都取得了重大進展。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氣象學系這一全國唯一冠為“海洋氣象學”的歷史悠久的教學和科研單位,自1984年海洋氣象學專業獲批成為全國第二批博士點后,1999年又發展成為山東省重點學科,2003年獲批成為大氣科學博士學位授予權一級學科點,并設有博士后流動站和山東省“泰山學者”崗位,現如今已成為我國培養海洋—大氣相互作用與氣候、海洋氣象學及大氣環境等方面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

      師資:沿著大師的足跡前行

      大師是大學的一面旗幟,也是一所大學的脊梁和砥柱。中國海洋大學的海洋氣象學科便是一個由大師開創并與后來者勠力同心、共謀發展的特色學科。

      2004年10月18日,在中國氣象學會成立80周年慶祝大會上,組委會把國內氣象領域首次設立的最高獎項“氣象終身成就獎”頒發給了一位90歲的老人,他就是中國海洋氣象學的開創者、中國海洋大學海洋氣象學專業的奠基人之一王彬華。這位在中國乃至世界海洋氣象學界德高望重、令人敬仰的科學家的一生就是一部傳奇。他早年曾跟隨中國近代氣象名家蔣丙然、竺可楨等學習氣象學。抗日戰爭爆發后,他毅然投身軍營,以技術人員身份加入中美合作所氣象組,從事戰區天氣預報工作。“在艱苦的條件下,王彬華憑著扎實的理論功底和豐富的預報經驗,為包括美國陳納德將軍援華飛虎隊在內的飛行活動提供精準、及時的天氣預報,為抗戰勝利作出了貢獻。”中國海洋大學海洋氣象學系教授盛立芳在《追憶緬懷王彬華教授》一文中寫道。20世紀50年代,王彬華正式轉入山東大學執教,專心從事氣象教學與科研工作,并開創了我國海霧研究的先河。1983年,他積40年海霧研究經驗,撰寫的《海霧》一書出版,1985年由中國海洋出版社和世界著名的圖書出版公司Springer-Verlag公司組織翻譯成英文,在世界各地發行。“出國參加學術研討會,當我們介紹說來自中國青島時,國外學術界的同行會投來羨慕的目光,他們都知道在青島有一個研究海霧的權威——王彬華。迄今為止《海霧》仍然是世界上唯一一部全面系統研究海霧的權威專著。”黃菲告訴記者。在王彬華的帶動和鼓勵下,歷經兩三代人的努力,中國海洋大學海洋氣象學系的海霧研究已經形成了一支優秀的團隊,并不斷把前人的事業推向前進。2012年1月,由傅剛教授、張蘇平教授、高山紅教授和李鵬遠博士組成的海霧研究小組出版了海霧研究英文專著Understanding of Sea Fog over the China Seas,成為繼《海霧》之后這一領域的又一力作。2011年5月,這位受人愛戴的海洋氣象學家與世長辭,盛立芳寫道:“讓我們時刻銘記王彬華教授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學習他的高尚品格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用我們不懈的奮斗為中國的海洋氣象事業作出應有的貢獻。”

      沿著大師的足跡,在中國海洋大學海洋氣象學系,一批青年才俊正接過老一輩手中的接力棒乘風破浪、奮力向前。2014年10月27日,由北京大學組織的“2014年謝義炳青年氣象科技獎”揭曉,5位青年學者和1位博士研究生獲獎,中國海洋大學海洋氣象學系副教授鄭小童因在印度洋海—氣相互作用研究領域取得重大進展而名列其中。這位“80后”的青年學者成為繼該系黃菲榮獲中國氣象學會頒發的2002~2003年度“涂長望青年氣象科技獎”之后,又一位脫穎而出的氣象新秀。

      每年6月,當中國海洋大學海洋氣象學系的應屆畢業生進行論文答辯的時候,在評委席上同學們總能見到許多他們仰慕已久的海洋氣象界的學術大師和業界泰斗。近年來,通過學校實施的“綠卡人才工程”等海外人才引進機制,海洋氣象學系招攬了一大批世界知名的海外專家學者,如美國大西洋海洋和氣象研究所的王春在教授,美國夏威夷大學氣象系王斌教授、謝尚平教授等。“除了平時的科研合作交流以外,在每年畢業季,我們會集中把這些專家請到一起,對畢業生的論文進行點評指導。既給學生創造與大師交流接觸的機會,也通過他們給學生未來的學術成長和發展指引方向。”黃菲告訴記者。此外,海洋氣象學系還利用局校合作的契機,聘任省、市氣象業務單位的高級技術人員擔任兼職教授,為學生講解氣象操作和應用方面的知識。截至目前,中國海洋大學海洋氣象學系已構建起一支老中青年齡梯隊結構合理,以中青年教師為主體的師資隊伍,含長江學者2人,“千人計劃”學者1人,中國海洋大學“綠卡人才工程”特聘教授2人,泰山學者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1人,且60%以上的教師有在發達國家進修和訪問一年以上的經歷。

      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在國家大力建設海洋強國和推動實施“一帶一路”戰略的宏觀背景下,中國的海洋氣象學科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談及中國海洋大學海洋氣象學科的未來發展,管長龍表示,我們不僅要在中國的大氣科學界爭得一席之地,還要筑起一座高峰,當國內涉及到海洋氣象學領域的問題時,讓大家自然而然地就想到中國海洋大學。

      

    20世紀60年代山東海洋學院海洋氣象專業師生在“東方紅”海洋實習調查船上開展氣象觀測

    相關文章

    采水、過濾及長周期培養的一體化裝置問世

    裝置現場作業場景。王月 供圖8月25日,記者從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獲悉,該實驗室與廣東工業大學共建的濱海與深海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成功研制出“升”級多序列保真采水-多級過濾-長......

    連續12天高溫紅色預警高溫有望在8月底緩解

    中新社北京8月23日電(記者陳溯)中央氣象臺23日繼續發布高溫紅色預警,至此,中國已經連續12天發布高溫紅色預警。當天,中國氣象局相關專家表示,預計到8月底,全國高溫天氣將有所緩和。今年7月以來,中國......

    非典型角環素環氧開環反應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海洋微生物代謝工程與生物合成研究團隊與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劉鴻文教授團隊合作,在非典型角環素環氧基團的開環反應及其機理研究上取得新進展。相......

    趙振魯獲廣東省直機關青年理論學習標兵稱號

    近日,廣東省直機關工委選樹了一批青年理論學習標兵集體和個人。其中,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黨政辦公室黨務主管、團委副書記趙振魯同志獲“省直機關青年理論學習標兵”榮譽稱號。據悉,趙振魯自2006年10月......

    南方高溫持續氣象干旱發展北方降雨短暫減弱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8/484621.shtm中國天氣網訊未來一周,四川盆地、江漢、江南等地仍有持續性高溫天氣,局地可超過40℃,......

    科研人員成功建立中昆侖山脈海拔最高的氣象站點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8/484606.shtm新華社烏魯木齊8月18日電(記者張曉龍)近日,來自中國科學院和中國氣象部門的科研人員......

    院士專家建言獻策東北亞地區海洋經濟發展

    為期3天的東北亞海洋經濟創新發展論壇暨2022中國海洋經濟論壇11日在山東煙臺落幕,8位院士、300余位海洋專家學者“線上+線下”參與,為東北亞地區海洋經濟發展建言獻策。中國科學院院士、青島海洋科學與......

    臺灣民眾草木皆兵,看見這個都嚇尿了

    大陸演訓,臺灣民眾憂心忡忡……據東森新聞網今日(8日)報道,昨天,有人在臺東縣達仁鄉南田海邊釣魚時發現天空出現“蘑菇形狀的云”,周邊還呈現金光閃閃火紅顏色,以為是大陸發射了導彈,嚇得趕緊拍照求證。隨后......

    一分鐘了解臺風

    新華社杭州8月3日電(記者許舜達)今年第5號臺風“桑達”、第6號臺風“翠絲”相繼生成。氣象分析指出,8月還有臺風在醞釀中。臺風是怎樣形成的?在臺風來臨前,居民需要做哪些準備?臺風來臨時如何避險?記者專......

    青島海洋氣象研究院揭牌

    7月28日,中國氣象局在山東省青島市召開青島海洋氣象研究院建設推進會。中國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莊國泰,中國氣象局黨組成員、副局長于新文,山東省政協副主席王修林,青島市政協副主席劉光燁共同為青島海洋氣象......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