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5-06-15 12:38 原文鏈接: 一篇壞論文,騙了百萬人——巧克力能減肥?

      一位科學記者,組織了一項臨床試驗,證明了“巧克力能減肥”,這個結果經歐美諸多大媒體報道后,影響了上百萬讀者。隨后,這位調皮的記者站出來宣布,他跟媒體開了個玩笑,用真實的研究、真實的數據、真實的論文,得出了不靠譜的結論。一時間,輿論大嘩,有批評媒體偷懶、無知的,也有批評這位記者“釣魚執法”、違反倫理的。

      這位記者名叫John Bohannon,在牛津大學獲得過分子生物學博士學位,曾為《科學》《探索》《連線》等知名雜志撰稿,現為哈佛大學倫理與衛生項目訪問學者。在擔任《科學》雜志撰稿人的時候,他就已經干過一次“釣魚”的事:他編了假名字、杜撰了一個根本不存在的研究所,給一些向作者收費的學術雜志寄去假論文,結果有超過半數的雜志接受了論文,根本沒有看出論文中存在的明顯缺陷。

    John Bohannon

      這一次,Bohannon玩得更大。他與人合作,組織了一個臨床試驗,故意把這個臨床試驗設計得很糟糕,樣本量小到只有15位受試者,卻要檢測許多指標,這樣,很容易就會有一兩項指標得到統計學顯著性。在得到巧克力能減肥的試驗結果之后,他故技重施,用假名字、假單位,把論文寄給一些向作者收費的學術雜志。很快,一家名為《國際醫學檔案》的雜志接受了這篇論文,在收了600歐元以后,就把它發表了。

      論文發表以后,Bohannon根據這項研究寫了一篇新聞通稿,發在一家專門發布新聞通稿的網站上,這個網站會把新聞通稿發給5000位記者。這份新聞通稿成功地“釣”到了一些記者,于是德國的《圖片報》、英國的《每日快報》、美國的《赫芬頓郵報》都以醒目的標題報道了這項研究。由于這些媒體的發行量巨大,因此據估計這則科學壞新聞騙到了數百萬人。

      當然,Bohannon的目的不是騙人,所以他很快撰文揭露了他自己的這個騙局。在文章中,他指出,發表新聞的記者很少有人聯系過他(也就是那位杜撰的研究者),即使有,也只是問了一些敷衍了事的問題,從這些新聞報道也看不出記者曾經咨詢過其他專家。所以,Bohanon認為,這些不負責任的媒體才是這個“飲食熱潮的偽科學騙局”的罪魁禍首。

      也不是所有的媒體記者都是混飯吃的。有位來自美國記者就研究所和樣本量的問題向Bohannon發出了詢問,Bohannon沒有正面回答,這位記者就沒再打電話來。Bohannon稱,他后來沒看到這位記者報道這則新聞。就這位美國記者本人而言,他可能沒有做錯;但從這則新聞的整個轉播過程來看,由于這位記者以及其他可能看出問題的記者沒有進一步地追問(因為一般來說這確實不是他們的職責),造成錯誤信息的單方面廣泛傳播,在Bohannon“自首”之前,媒體上幾乎看不到質疑出現。這一點跟我們國內醫療新聞的一些歪曲報道有點像,不一定所有的媒體人都在做歪曲報道,但是由于媒體界糾正歪曲報道的動力不足,導致假新聞、壞新聞暢通無阻。

      在中國,健康養生方面的偽科學可能比歐美國家更為嚴重。這兩天有一則新聞稱,浙江一女子在微信朋友圈中看了“陰陽水減肥法”,一次喝了6斤水,導致胃黏膜撕裂而吐血。不但微信朋友圈是重災區,甚至政府主辦、有正規刊號的報紙雜志,刊登偽科學養生文章的也比比皆是。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消化內科主任張曉東教授曾在微博上吐槽:“某著名電視臺找我做節目:綠茶可防癌。我反對他們的觀點,世界上沒有抗癌食物存在!他們說這不符合大眾的期望,即使這是真的…”

      另外,在對科學研究的解讀方面,也有很多不嚴謹的事例。比如有些藥物或者食物、保健品,僅僅有一點體外實驗或動物實驗的結果,媒體就對其療效進行夸大的宣傳。

      有人說,要揭露壞科學和壞新聞,不應該使用“釣魚執法”這種比較極端的方法,Bohannon的做法違反倫理,會削弱科學和新聞的公信力。我認為,選用比較安全的釣餌(比如巧克力),并且在魚兒上鉤之后及時“放生”(公布真相),不會傷害公眾,也不會削弱科學和新聞的公信力,被削弱的,只是那些不負責任的學術雜志和大眾媒體。

    相關文章

    第四屆廣東省全民科學素質大賽線上競賽圓滿結束

    記者從廣東省科協獲悉,由廣東省科協主辦的第四屆廣東省全民科學素質大賽線上競賽已于8月15日24時圓滿結束。據統計,本屆參賽總人次突破990萬。線下總決賽將于今年10月在廣州舉行,屆時現場將決出第四屆廣......

    8位學者獲2023未來科學大獎,首次出現90后!

    8月16日上午,2023未來科學大獎獲獎名單揭曉。柴繼杰、周儉民獲得“生命科學獎”;趙忠賢、陳仙輝獲得“物質科學獎”;何愷明、孫劍、任少卿、張祥雨獲得“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單項獎金約725萬元人民幣......

    2024年度面上項目、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申請工作通知

    按照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年度工作計劃,現啟動2024年度面上項目、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申請工作,詳細信息如下:一、2024年度改革調整事項(一)面上項目面上項目主要資助科技人員在2024年度北京市自然科學基......

    科學家精神進校園活動

    記者從中國科協獲悉,中國科協、教育部日前聯合印發通知,共同實施“科學家(精神)進校園行動”,旨在構建開放協同工作模式,將科學家精神從抽象符號轉化為生動的科學家故事,引導廣大中小學生走近科學家,了解科學......

    讓“玄學”為科學家開腦洞

    100年前,中國思想文化領域發生了一場影響深遠的“科玄論戰”,又稱“科學與人生觀論戰”。2023年2月10日,本報邀請科學史家劉鈍發表署名文章《“科玄論戰”百年祭》,對這一場科學派、玄學派和唯物史觀派......

    中科大:發現迄今最高超導轉變溫度元素超導體

    記者24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陳仙輝教授團隊的應劍俊特任研究員等人與南京大學孫建教授課題組合作,通過超高壓技術手段,發現元素鈧在高壓下具有高達36K的超導轉變溫度,刷新了元素超導最高轉變溫度紀......

    在太空播下科學、夢想和友誼的種子

    尼日利亞青年普羅斯珀·丹尼亞的獲獎作品《共同愿景》。丹尼亞供圖2022年9月6日,在尼日利亞阿布賈,當地青少年通過網絡視頻與正在中國空間站執行任務的神舟十四號航天員進行“天宮對話”活動。新華社記者郭駿......

    粵舉辦科普大賽講好“科普故事”激發公眾科學興趣

    比賽現場廣東省科技廳供圖中新網廣州6月12日電(王堅王子杰)據廣東省科學技術廳12日消息,主題為“熱愛科學,崇尚科學”的2023年廣東省科普講解大賽決賽已在廣州舉行。該賽事以“線上+線下”方式,旨在激......

    科學閃光者八旬“火山院士”劉嘉麒:一直在路上

    劉嘉麒院士在辦公室。82歲的“火山院士”劉嘉麒,近期在北京市委宣傳部、市科協等部門組織開展的遴選活動中當選為2023年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這是一位非常前衛的爺爺。幾十年前就經常腳踩登山鞋,戴著太陽......

    “兒童食品”三大問題:噱頭大于實質、配料不科學

    “六一”兒童節到了。電商促銷活動正在進行,“兒童食品”是其中非常暢銷的品類。兒童醬油、嬰幼兒低鈉鹽、兒童營養面條、寶寶山楂條……打著專為兒童研發名義的兒童食品真的都是健康的嗎?日前,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