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人類活動影響極端降水量的證據
人類活動的一個顯著效應已經在所觀測到的氣溫和平均降水量趨勢中被檢測到。但迄今為止,尚沒有研究工作正式識別出關于極端降水量的人類影響“指紋”,而且評估人類對特定天氣事件的影響已被證明是困難的。現在,兩個小組提供的證據表明,人類活動產生的溫室氣體顯著增加了降雨量及局部洪災風險的概率。Min等人對北美、歐洲和北亞1951年和1999年間降水量的觀測結果和模擬結果進行了比較,他們發現了溫室氣體增加對北半球陸地上大部分地區極端降水事件發生率的一個在統計上具有顯著性的效應。Pall等人利用公開發布的氣候模擬結果發現,溫室氣體排放量增加在2000年秋季英格蘭和威爾士的大范圍洪災期間使洪災風險有實質性增加。
人類祖先的界線劃分
近年來的幾個化石發現被稱為是早期類人猿(包括人類和人類祖先在內的“進化枝”的成員),其中包括來自埃塞俄比亞Middle Awash地區的Ardipithecus、來自肯尼亞Tugen Hills的Orrorin和來自乍得Djurab沙漠的Sahelanthropus。Bernard Wood和Terry Harrison表示對此要謹慎。現代人類與黑猩猩和倭黑猩猩等非類人猿之間的差別是相當大的。但在距今800萬年和距今400萬年前之間、當人類這個分支被認為已經出現時,人科動物之間的差別整體上是比較小的。在這篇Review文章中,Wood和Harrison對Ardipithecus、Orrorin和Sahelanthropus等在生命樹上的位置應該在什么地方提出了另外的解釋——它們接近類人猿這個分支,但也許并不在這個分支上。
衰老的端粒/線粒體軸線
最近對端粒(染色體端部的保護性末端)和線粒體之間的一個功能聯系的揭示,提出這樣一個可能性:二者都可能涉及與衰老相關的過程。現在,對來自小鼠心臟和肝臟組織的造血干細胞的轉錄組(全部RNA內容)所作的一項分析,表明存在一個“端粒-p53-PGC”軸線,這個軸線將端粒功能喪失與器官功能降低聯系了起來,而且也可能與跟年齡相關的病變聯系了起來。在端粒喪失功能的小鼠中,p53-調控的細胞生長停滯被激活,接著它又抑制PGC-1α和PGC-1β(代謝過程和線粒體過程的主要調控因子)。這會導致線粒體質量減少、線粒體功能喪失和ATP生成量減少、糖生成受損、心肌功能受損和活性氧增加。
漁場管理的可持續模式
使漁場更具可持續性的一種做法是共管理,即漁民和管理者共同負責監管。關于這種做法能夠奏效的證據大都是道聽途說的,所以,Nicolás Gutiérrez及其同事系統分析了130個共管理的漁場,以找出共管理的哪些屬性是成功所必需的。排在最前面的屬性包括“領導力”、“社會凝聚力”、“明確的激勵”和“保護措施”。
超大質量黑洞的質量比以前估計的小很多
“活動星系核”(AGN)是宇宙中最亮的天體。它們是由質量在1000萬個太陽質量和100億個太陽質量之間的超大質量黑洞提供能量的,其周圍是一個“寬發射線”區域,這個區域很可能與一個吸積盤相關。人們對中央“寬發射線”區域的動態和結構很不了解,盡管在這個方面已經進行了超過30年的深入研究。現在,WolframKollatschny和Matthias Zetzl發現,在AGN光譜中所觀測到的發射線寬度和發射線形狀之間有一個根本性的關系,據此他們推測,內區域的幾何對于快速轉動的“寬線”天體來說是最平的,而慢速轉動的“窄線”AGN有一個更接近球形的結構。知道轉動速度之后,就有可能推導出對中央黑洞質量的更準確的估計值——結果表明,這些黑洞的質量比以前所估計的小兩到十倍。
具有前所未有高折射率的“超材料”
“超材料”(具有在自然界中無法獲得的電磁性能的人工設計的復合材料)正在為基礎研究以及有用的應用提供新的機會。迄今為止,尋找具有負折射率的材料一直是一個優先目標,但要擴大新穎的“轉換光學”應用的范圍,具有異常高的折射率的材料也將同樣是有用的。現在,Bumki Min及其同事研制出一種寬帶的、柔性的太赫(兆兆赫)“超材料”,它的折射率為38.6,這樣高的折射率是前所未有的。這種新的“超材料”基于I-形的、薄的金構造單元的分層陣列,它為小尺寸隱形設備、廣角鏡頭和慢光設備的研發工作提供了一個起點。
2023年3月6日,《自然》的今年首次撤稿出現了。美國行為生態學家JonathanPruitt發表于2014年10月1日的文章被撤,理由是,數據不可靠。不過,Pruitt不同意這篇關于蜘蛛行為研究的文......
提問:對抗癌癥的第一種精準靶向藥物,屬于哪一類藥物呢?答案:1997年進入臨床的利妥昔單抗。自此之后的二十多年里,憑借高特異性、高親和力、長半衰期和強力殺傷等眾多優勢,基于單克隆抗體的靶向藥物一個接一......
各有關單位:根據《海南省自然科學基金專項和經費管理暫行辦法》(瓊科規〔2021〕12號)和《海南省省級財政科技項目立項評審工作細則》(瓊科規〔2022〕29號)規定,經公開申報、形式審查、專家評審、行......
2023年2月17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自然科學基金委)管理科學部2022年度項目績效評估會議在北京召開。自然科學基金委管理科學部副主任劉作儀、管理科學部工作人員、評審專家參加了會議。會......
隨著年齡的增長,染色體的端粒逐漸縮短。美國索爾克研究所的科學家們發現,當端粒變得非常短時,它們會與“細胞的發電廠”線粒體進行交流。這種交流會觸發一組復雜的信號通路,并引發炎癥反應,從而破壞可能癌變的細......
在人類與癌癥的漫長斗爭中,一大難點在于癌細胞總是能無視細胞死亡的規律,在機體內野蠻生長。例如,基于誘導細胞凋亡的癌癥療法已經出現,但癌細胞常常能逃避細胞凋亡,對這類療法產生抗性、造成癌癥復發。因此,科......
從單分子蛋白質測序到體電子顯微鏡,英國《自然》雜志網站在近日的報道中,列出了有可能在2023年改進科學研究方式的七大技術。單分子測序曙光初現可對樣本中的許多蛋白質進行測序的單分子技術可能即將問世。美國......
阿爾茨海默病(AD)和房顫(AF)都是與年齡相關的疾病,經常共存。AD與房顫之間的關系已被流行病學研究證實,一些研究也認為房顫可以顯著增加AD的風險,這主要是由于房顫引起的腦低灌流、氧化損傷和炎癥失衡......
tRNA作為核酸酶釋放側翼轉錄的識別位點,決定了哺乳動物線粒體中典型RNA加工過程,但并非所有的線粒體轉錄物都由tRNA控制。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科研人員使用果蠅和小鼠模型,研究證明了線粒體蛋白DmA......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此時此刻,我們身體中有數萬億的微生物正在繁衍生息,這些腸道微生物的存在也對人體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不少研究已經發現,它們的代謝產物、種群豐度,甚至不同微生物的組成比例都可以改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