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徐華強與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李家洋、美國溫安洛研究所Karsten Melcher合作,在植物中發現了一個與人體中特定信號機制非常相似的重要的分子機制,該機制與人類早期胚胎發育和癌癥等疾病有著密切的聯系。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7月24日的Science Advances 雜志上。此項研究是這一周內徐華強課題組在Nature發表長篇論文后的又一重要科研成果。
與在動物和人類中一樣,植物中復雜的分子網絡調控著關鍵的生物功能,如生長發育和應激反應。這些分子網絡被大量的“開關”調控,如果被錯誤地開或關,基因表達也會被錯誤地開啟或關閉,導致疾病的發生。
該研究主要揭開了重要蛋白“Topless”在植物信號調節通路中的主要作用,這一發現為研究基因沉默提供了一個通用模型。Topless在植物生長發育過程中是不可或缺的一個因子,與關鍵抑制因子相互作用,共同構成植物中的基因沉默。因此,它參與調控植物所有激素基因的表達。人類體內有相似的蛋白控制著信號通路,這些通路參與細胞分化并與癌癥等疾病相關。Topless的結構解析使科研人員用更有針對性的方法研究人體中Topless的“同行”,并大大擴展我們的認識領域。
該文是徐華強和合作者在植物激素分子機制研究領域的系列性論文之一。第一篇論文發表在2009年出版的Nature 雜志上,闡述植物抗逆激素ABA受體的鑒定及機制,該論文被Science 雜志評為當年十大科學突破。第二篇論文發表于2011年出版的Science 雜志上,描述了植物抗逆激素的激酶和去磷酸化酶所介導的信號傳導。該篇論文闡述植物激素調控基因的一個共性分子機制。這些系列性論文不僅對植物激素調控生長發育的研究產生深遠的影響,更加能確定其整個信號通路的分子結構及其開發應用研究。
這篇文章作者還包括VARI-SIMM聯合中心的Jiyuan Ke,馬洪磊和 Xin Gu,美國西北大學的Joseph S. Brunzelle和密歇根州立大學的Adam Thelen。
該研究除國際項目支持外,還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973”及新藥創制重大專項等項目的支持。
《自然》近日揭曉了21世紀被引用次數最多的25篇論文。令人意外的是,mRNA疫苗、CRISPR基因編輯、希格斯玻色子的發現等重大突破性成果均未進入榜單。真正入榜的,反而是涉及人工智能(AI)、提升研究......
光是植物光合作用的能量來源。作為重要的環境信號,光廣泛參與調控植物生長發育的各個階段。當植物幼苗出土見光后,光信號迅速激活光形態建成,表現為下胚軸生長抑制、子葉張開變綠以啟動光合作用。這是植物早期生長......
圖芥酸酰胺通過抑制細菌三型分泌系統組裝而產生廣譜抗菌活性的工作模型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準號:22193073、92253305)等資助下,北京大學雷曉光團隊聯合崖州灣國家實驗室周儉民團隊在植物天......
華南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周國輝教授/楊新副研究員團隊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下,首次發現植物環狀RNA編碼多肽的功能,并揭示該多肽賦予水稻對多種病原物的廣譜抗性。2月25日,相關成果發表于《新植......
最近,DeepSeek火爆出圈,人工智能熱度再上新高。在高校,學生們利用AI工具輔助論文寫作已越發普遍,相比翻閱厚重的書籍資料或者利用互聯網搜索引擎查找資料,借助AI工具讓論文撰寫方便了很多。但在調查......
2月23日,記者從海南醫科大學獲悉,該校熱帶醫學院楊國靜教授團隊近日在國際醫學期刊《英國醫學雜志》在線發表論文《中國被忽視熱帶病負擔估計的差異:真實世界數據與GBD2021的比較研究(2004—202......
基因組編輯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推動了作物改良,但以DNA形式遞送基因編輯工具的方式存在外源DNA整合風險和脫靶效應。近年來,無外源DNA殘留的基因組編輯遞送技術備受關注。盡管基于核糖核蛋白的遞送策略在......
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王二濤團隊在植物區分共生與病原微生物的分子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建立了植物特異識別共生與病原微生物的分子信號框架。1月24日,相關研究發表于《細胞》。植物的根系......
12月24日,植物奶食用與營養品質評價標準研討會在武漢召開,會議由中國綠色食品協會指導,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所與綠色農業與食物營養專業委員會承辦,旨在研討植物奶食用與營養品質評價方法標準,推動植物奶產業......
本科生究竟要不要寫畢業論文?不久前,一則新聞再掀波瀾。寧波大學科學技術學院人文學院允許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以網文作品代替學位論文,從而獲得畢業資格。這讓不少網友覺得“不可思議”,紛紛質疑這一行為是“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