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政府6月30日發布了《強化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中國國家自主貢獻》這一文件,闡明了中國強化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目標與相應的政策措施,這不僅將積極推動國際氣候談判,促進合理的國際氣候制度的建立,也將有力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綠色低碳轉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
三十多年來,中國經濟快速增長,成就顯著。同時,粗放的發展方式造就了復合型、壓縮型和結構型的環境污染問題,以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排放迅速增加,中國的人均二氧化碳年排放(6噸/人·年)已逼近歐、日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水平。中國一些較發達地區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已達10噸/人·年以上,超過了歐、日歷史上人均年排放的峰值,而且還在增長中。
處在現代化初級階段的發展中國家,產業結構適當偏重,單位GDP能耗適度偏高,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如果隨著國家進入“中等收入”水平,還繼續以GDP論英雄,依舊粗放發展,以為要走向現代化就得走“先高碳、先污染”這條路,甚至把我們的人均能耗、人均排放搞得比一些發達國家歷史上的峰值水平還高,那就會落入不可持續的困境。
主要發達國家幾十年來形成的人均能耗和相應的碳排放,呈現出差異甚大的兩種類型:美國、加拿大等國的人均年能源消耗超過10噸標煤,人均年二氧化碳排放高達18噸左右,顯然這是一種無法推廣、不該效法的模式;而另一類發達國家(包括歐盟主要國家和日本)的人均年能耗則穩定在5~6噸標煤,人均二氧化碳排放約6~9噸,僅為美、加的一半或1/3。而歐洲和日本的人均GDP水平與美國相當。
由于發展方式和政策導向不同,歐、日等國已走出了一條較為低碳的發展路徑,證明了走較為低碳道路的可行性,而且歐洲還在力求進一步降低人均碳排放。各國“環境——經濟庫茲涅茲曲線”的模樣雖然有一定的普遍性,但那個“倒U形”曲線的頂部高度卻可相差不止一倍!這對我國選擇發展路徑是極有啟示意義的。我國在實現現代化的過程中,應該避免盲目跟隨美、加模式,走“先高碳后迫降”的冤枉路。
顯然,高碳發展不是通向現代化的必由之路。認清國情,我國尤其需要低碳發展。第一,人口眾多,人均資源短缺,是一個基本國情,我們沒有粗放發展的資本和理由;第二,環境容量有限,是另一個基本國情,我國東部的單位國土面積上消耗的煤炭是全世界平均值的12倍,我國東部的環境負荷是全球平均值的數倍;第三,我國的能源結構中,煤炭的比例顯著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數據表明:我國空氣的PM2.5構成中,源于煤炭和石油燃燒的粒子占了一大半,而我國的二氧化碳排放中,煤炭和石油燃燒排放也占了一大半,說明綠色和低碳有很強的協同性,工作方向上有高度的一致性;第四,我國生態環境的自然稟賦比較脆弱,極易受到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我國更需要重視“在保護中發展”。
現在,我國的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這不僅是一個符合經濟發展客觀規律的變化,而且是轉變發展方式的歷史機遇:實現由追求數量向追求質量的轉變;由低端產業向新型產業的轉變;由傳統發展路徑向創新驅動路徑的轉變。轉向低碳發展并不容易,粗放發展的慣性很強,要轉變對高碳發展的路徑依賴需要作出非凡努力。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是推動低碳轉型的重要動力,是我國自身的戰略需求。
新華社北京7月10日電7月10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向全球共享發展行動論壇首屆高級別會議致賀信。習近平指出,當今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世界經濟復蘇艱難,全球發展議程面臨挑戰。為凝聚合作共識、推進共同發展......
“研究敦煌、青藏高原、祁連山的學者,主要不是在西部,而是在北京。”為什么會出現這一現象?杭州師范大學經亨頤教育學院教授王鑒指出,我國西部高等教育發展取得了很大進步,然而在這一過程中,也出現一些西部高校......
隨著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虛擬現實、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量子計算等數字技術加速創新,數字技術已經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領域廣泛應用,擁抱數字技術,發展數字經濟,是把握新一輪......
青海油田坐落在青藏高原柴達木盆地茫茫戈壁大漠中。有民謠說:“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風吹石頭跑,氧氣吃不飽。”就是在這樣的艱苦條件下,中石油青海油田公司職工一代接著一代干,發揚艱苦奮斗精神,交出了一份......
4月1日~2日,瑪麗·居里學者華人學會首屆年會暨中歐科技人才論壇在德國慕尼黑以“全球直播+線下”的形式成功舉辦。該年會由瑪麗·居里學者華人學會和瑪麗·居里學者全球校友會聯合主辦,本屆主題定為“卓越、研......
4月1日~2日,中國藥科大學“共話中國生物醫藥未來”校友論壇在該校舉行。近千名中國藥科大學各行業杰出校友、百余位專家教授以及藥大友人齊聚一堂,直面生物醫藥領域核心基礎科學難題和卡脖子技術瓶頸,共同探討......
3月22日,恰逢第31屆“世界水日”。由農業水資源高效利用全國重點實驗室、中國農業大學水利與土木工程學院主辦的水資源高效利用與智慧水利高峰論壇在京舉行。來自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的10位院士齊聚中國農......
3月19日,“中國新能源汽車大數據2023年產業大會”在沈陽市舉辦。大會由沈陽市人民政府和新能源汽車國家大數據聯盟(以下簡稱“聯盟”)共同主辦。遼寧省副省長姜有為、工信部裝備工業一司副司長郭守剛等共同......
“黨的二十大工作報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統籌謀劃和一體部署,凸顯了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基礎性、戰略性支撐的根本定位。”在近日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全國人大代表、華中科技大......
2月15日上午,由自然資源部、山東省人民政府、青島市人民政府三方共建的我國首個“海洋十年”國際合作中心在青島正式揭牌,聯合國“海洋十年”海洋與氣候協作中心同時啟用,標志著聯合國“海洋十年”協作中心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