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裕國家將來可能面臨更多洪災影響
現在,許多富裕國家能夠通過使脆弱性降低的投資在某種程度上減輕它們的三角洲洪災風險,但一個陳述基礎結構成本不斷高漲的模型表明,這一降低風險措施可能不具有長期的可持續性。最終,富裕國家在將來可能經受與發展中國家相似程度的洪災壓力。為了計算某特定三角洲人群遭受洪災的風險,Zachary Tessler和同事的研究涵蓋了以下幾個方面:人口產生損害事件的幾率、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口暴露于這些風險的情況如何隨著氣候變量的改變而轉變以及人口對這些不良事件的脆弱承受力;正如文章的作者所提出的,后一種因素受到例如三角洲國家富裕程度的強烈影響,因為較高的GDP可在從家庭到地區的范圍尺度上為一個國家提供減輕洪災沖擊的財政能力。他們將這些計算應用于48個主要的沿岸三角洲,這些地方目前的總人口估計超過3.4億。盡管在較富裕國家內的三角洲(如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和萊茵河三角洲)與其他某些三角洲相比有著相似的遭遇洪災事件的幾率,以及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接觸洪災的比率,但這些地區的風險評估結果要穩定得多,在本研究所涵蓋的三角洲中,這些地區的風險趨勢是最低的。然而,當研究人員在將長期上漲的基礎設施成本納入考量后并重新計算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的風險時,這些三角洲的脆弱性增加幅度變得最大。
基因缺失和重復揭示基因變化過程
通過在數目極大的人口中仔細觀察拷貝數的差異,研究人員如今對選擇過程會如何影響全球各地人口的基因組有了較好的了解。拷貝數差異指的是基因組間的結構差異,它是在DNA的大塊部分被復制或刪除時發生的。它會涉及含有多個基因的基因組區域或重要的調節區域。由于這個原因,研究人員推測這些變化是受到選擇的,但對于在我們的基因組內消除這些變化或者維持這些變化的作用力仍然不甚了解。為了更好地理解全球范圍內的這些模式,Peter Sudmant和同事對來自125個人群的236個個體的基因組中的拷貝數變異進行了分析。通過這一分析,研究人員能夠確定祖先模式以及來自遠古人種的混合基因組的保持;大洋洲人群保留了大量的源自丹尼索瓦人世系的復制拷貝。正如研究人員所料想的那樣,與非—非洲人群相比,非洲人更可能顯示祖先基因組序列的證據,因為非—非洲人群經歷了更多的種群瓶頸,從而導致了較低的多元化水平。與非洲人群相比,這些非—非洲人群的瓶頸事件還導致了較少的基因缺失。出人意料的是,這些結果表明,DNA缺失更能反映選擇過程,而DNA重復則更凸顯了人口特異性的結構。這一在我們基因組中的變異講述了人類在全球遷徙和殖民的迷人故事以及人類在多個世代中所面臨的人口和選擇壓力。
尼泊爾地震數據揭示
巨型逆沖斷層地震本質
4月25日,尼泊爾發生了一場毀滅性的地震,地震區域附近的GPS網絡在此次大規模大陸板塊逆沖斷層地震中第一次非常近距離地持續記錄了各種測量數據。這些數據給我們提供了對巨型逆沖斷層地震的獨特了解;逆沖斷層地震是當兩個板塊匯聚且其中一個板塊被強力插入另外一個板塊之下時發生的。為了更好地理解這些突然而且強烈的改變,John Galetzka等人分析了來自直接位于主喜馬拉雅逆沖斷裂帶(MHT)的逆沖斷層之上GPS站的數據,以及監控地表位移雷達測量的數據。2015年的尼泊爾地震數據清楚地表明了僅僅在6秒鐘內發生的脈沖樣撕裂,其在總共70秒的地震中只占了一小部分。測量顯示一個寬20公里的滑動脈沖,它的撕裂速度極快,大約為每秒3.2公里。該滑動脈沖的平穩發生將震動的頻率限制在可能會損害一般住宅的水平上,但它激發了整個盆地范圍內的共振,后者引起了高層建筑的垮塌。
一種50多年前收集并在實驗室中生長的單細胞藻類,原來是一個由曾經獨立的生物組成的奇怪的集合體,里面有不少于7個不同的基因組。4月27日,相關成果發表于《當代生物學》。“據我所知,單個細胞中有7個不同的......
人類約有2萬個基因,僅占DNA的2%,剩下的98%是什么?這些區域如同基因組中的“暗物質”,有待科學家去發現。非編碼RNA(核糖核酸)是基因組“暗物質”中的一類重要分子,最近十幾年才被發現。它們不僅在......
記者3日從云南省保山市抗震救災指揮部新聞中心獲悉,保山市隆陽區瓦窯鎮5.2級地震造成震中民房、水、電、路、通訊等基礎設施不同程度損壞,目前暫無人員傷亡情況報告。5月2日23時27分,保山市隆陽區瓦窯鎮......
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05月03日13時04分在四川宜賓市興文縣(北緯28.10度,東經105.12度)發生4.5級地震,震源深度8千米。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05月03日12時08分在四川宜賓市興文......
科學家們發現了Spirostomum的超快收縮的分子基礎,Spirostomum是一種以令人難以置信的快速運動而聞名的毫米級單細胞原生動物屬。利用從RNAi獲得的高質量基因組,研究人員發現收縮結構,即......
俯沖帶地震活動主要分為在兩個匯聚板塊之間接觸面發生的板間地震以及在板塊內部發生的板內地震。太平洋板塊以每年9cm的速率向鄂霍茨克板塊俯沖,并形成了日本海溝俯沖帶。這一區域的地震活動近期重新活躍起來,在......
2023年4月25日是DNA雙螺旋結構發現70周年紀念日。70年前科學家的這一發現,將生物學研究帶入分子時代。攜帶著生命遺傳信息的DNA,以如是美妙的姿態,于納米級的空間內,傳遞著生物世界變化萬端、生......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所研究員宿兵團隊與西藏大學、西藏阜康醫院等單位研究團隊合作,利用大規模WGS(全基因組測序)數據,構建了首個藏族人群基因組參考面板(1000Tibetan-GenomePanel,1......
今年是四川汶川8.0級地震15周年,也是蘆山7.0級地震10周年。在四川,地震科研觀測如何實現?如何提升防震減災現代化水平?近日,中新網記者探訪四川省地震局西昌地震監測中心站了解到,四川近年來通過“全......
中新網涼山4月20日電(記者王鵬劉忠俊)今年是四川汶川8.0級地震15周年,也是蘆山7.0級地震10周年。在四川,地震科研觀測如何實現?如何提升防震減災現代化水平?近日,中新網記者探訪四川省地震局西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