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獲悉:近日,由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研究人員陸由俊、閆昌碩和美國俄克拉荷馬大學戴新宇、北京大學于清娟組成的研究團隊發現在距離地球最近的類星體Markarian 231中隱藏著超大質量雙黑洞。此番首次用連續譜的特征方法發現的證據確鑿的雙黑洞,為人類在宇宙中發現和確認更多雙黑洞系統指出了新方向,并對理解星系和類星體的形成演化以及進一步研究引力波和基本引力理論具有重要意義。該項研究成果已發表在國際期刊《天體物理雜志》上。
去年底在中國熱映的美國大片《星際迷航》中曾反復出現黑洞概念,陸由俊表示,他們此次研究中的黑洞概念和電影中的黑洞是一回事。“我們研究中的黑洞具體指的是存在于星系中心的質量很大的一類黑洞,即超大質量黑洞,質量相當于幾百萬甚至上百億個太陽。”
黑洞是廣義相對論預言的宇宙空間內存在的一種奇異天體,在其視界內,即使光子也無法逃脫它的引力束縛。它完全不發射和反射任何電磁波,儀器和肉眼都無法直接觀測到,但借由物體被吸入之前因高熱而放出紫外線和X射線的邊緣訊息,可以獲取黑洞存在的訊息。科學家對黑洞的研究,是人類對茫茫宇宙進行探索的重要部分。
“雙黑洞是指相互繞轉的兩個黑洞組成的一個系統。一個類比就是像地球和月球這樣的由兩個天體組成在引力作用下相互繞轉的一個系統,只不過組成雙黑洞的兩個天體都是黑洞。”陸由俊說。
理論上,在標準冷暗物質宇宙模型中,星系合并就不可避免地產生超大質量雙黑洞。但實際觀測上,目前有關超大質量雙黑洞存在的證據仍很模糊、稀少。
研究團隊分析了類星體Markarian 231的連續譜,發現該類星體中心不僅擁有黑洞,而且存在兩個相互公轉的黑洞,瘋狂地旋轉使得這個類星體顯得更加活躍。
陸由俊說:“我們在先前的有關雙黑洞的研究中注意到雙黑洞吸積盤系統的幾何結構和光譜發射顯著不同于單黑洞系統。也就是若在類星體中心只存在一個黑洞,那么由其附近熾熱氣體形成的吸積盤就會一直延伸至黑洞附近,從而發射大量的紫外射線。但若中心存在兩個相互繞轉的黑洞,則它們與吸積盤的相互作用會將吸積盤內區物質掃除殆盡,那么紫外輻射就會驟然減弱。”
根據動力學模型的評估,科學家們模擬了兩個黑洞存在的類星體,發現這種情況符合在類星體Markarian 231所觀測到的紫外輻射分布,展示了在類星體Markarian 231中心存在一個彼此非常接近的雙黑洞系統。
陸由俊告訴記者,尋找、證認雙黑洞對理解星系和類星體的形成演化以及進一步研究引力波和基本引力理論都具有重要意義。盡管理論上預期在相當多的星系和類星體中心存在超大質量雙黑洞,觀測上有關雙黑洞存在的證據仍很模糊、稀少。他們的這一發現不僅提供了在Markarian 231中存在密近超大質量雙黑洞比較確鑿的證據,而且也給出了利用類星體光學紫外連續譜輻射缺失這一新方法系統搜尋雙黑洞的一個樣板。
“我們的發現很可能會改變當前雙黑洞的研究和搜尋的方向。通過對類星體光譜的系統研究很有可能會發現大量的雙黑洞系統,從而極大地推動對雙黑洞系統與其環境相互作用的物理過程、雙黑洞繞轉輻射的引力波的探測等方面的研究。”陸由俊說。
兩個正在合并的類星體(藝術圖)。圖片來源:國際雙子座天文臺科技日報北京6月18日電(記者張佳欣)在雙子座北望遠鏡和斯巴魯望遠鏡的幫助下,包括日本東京大學在內的天文學家團隊發現了兩個正在合并的類星體,這......
兩個正在合并的類星體(藝術圖)。圖片來源:國際雙子座天文臺科技日報北京6月18日電 (記者張佳欣)在雙子座北望遠鏡和斯巴魯望遠鏡的幫助下,包括日本東京大學在內的天文學家團隊發現了兩個正在合并......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指出,遙遠且古老宇宙的運行速度似乎比今天觀測到的慢得多,但追溯如此亙古的時間是極大挑戰。在一項最新研究中,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科學家使用類星體作為“時鐘”破解了這個謎團。他們發現,在宇......
美國TheUS韋布深空探索之旅開啟登月計劃首次任務完成2022年7月,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公布了詹姆斯·韋布空間望遠鏡(以下簡稱韋布望遠鏡)升空半年多以來拍攝的首批全彩照片。8月,韋布望遠鏡......
北京7月7日電(記者劉霞)宇宙中最早的類星體是如何形成的?這一謎團已經困擾科學家近20年。現在,英國天體物理學家在最新一期《自然》雜志發表論文稱,他們已經找到答案:第一批類星體是在早期宇宙中罕見氣層的......
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網站29日報道,科學家以類星體做“標準燭光”,分析了NASA的錢德拉X射線天文臺和歐洲航天局的牛頓衛星(XMM-Newton)提供的數據,得出結論稱,暗能量或會隨著宇宙......
英國《自然》雜志5日發表了一項天體物理學最新進展,美國科學家報告,他們觀測到了迄今為止最遙遠的類星體,其存在于宇宙誕生6.9億年的時候(僅為目前宇宙年齡的5%)。該類星體擁有一個超重黑洞,為早期宇宙中......
日前,國際期刊《自然—天文》在線發表了一項關于類星體寬發射線區起源的研究成果。這項研究由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建民帶領的一個國際合作組攻關完成,合作組成員還來自美國懷俄明大學和南京大學。在該......
類星體,由于在光學上看起來像恒星一樣明亮而得名,其實它既非恒星,也非星系,而是一類活動星系核,它的中心被認為存在著千萬倍太陽質量以上的超大質量黑洞。超高紅移意味著十分遙遠的過去,紅移大于5的區域對應的......
目前科學家使用甚大望遠鏡觀測了19個遙遠類星體,發現它們都被光暈環繞,而之前研究稱僅有十分之一類星體存在光暈。騰訊太空訊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類星體是星系中心超大質量黑洞釋放的明亮光源,之前研究研究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