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5-09-22 14:31 原文鏈接: 制藥廢水難以藥到病除?

      制藥工業,關乎國民醫療保健與健康,是國民經濟中不可缺少、不容忽視的行業。目前,我國已成為醫藥生產大國,是抗生素第一生產大國。我國可生產1500多種化學原料藥,年產量200多萬噸,約占全球產量的1/5以上,是全球最大的化學原料藥生產和出口國。

      然而,化學原料藥生產產生的廢水、廢氣、藥渣等污染問題急需得到重視。據了解,制藥廢水中存在大量污染物,國家《化學合成類制藥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對25項的污染物排放限值做了規定,有的地方標準開列了60多項,實際上,廢水中的污染物遠不止這些。

      對此,在2015中國水處理總工沙龍上,業內人士一致認為環保企業對于制藥廢水不僅要具有全面深入的認識,還需要針對其特點進行處理。曉清環保集團總裁韓小清形象地概括為,“制藥廢水處理難度大,往往需要環保企業用上十八般武藝才能處理好。”

      處理難點是什么?

      廢水污染與產品、使用原輔料、生產工藝等密切相關,企業新生產狀況產生的污染負荷與原處理設施的生物系統、運行參數發生沖突,往往會造成一段時間不達標

      記者了解到,我國的制藥工業分為化學藥品原料藥制造、化學藥品制劑制造、中藥飲片加工、中成藥生產、獸用藥品制造、生物藥品制造和衛生材料及醫藥用品制造7個子行業。在這些子行業中,污染負荷量最大的是化學藥品原料藥生產,約占全行業的80%。

      中國化學制藥工業協會環保工程師張道新表示,化學原料藥生產一般都是投入產出比大,產品產出率低,污染物產生量較大;產生的污染物的種類、特性與數量與生產品種所需原輔料、工藝過程、工藝條件、產出物及管理水平直接相關。其特點是,污染物種類多、單類數量少(經濟利用度不高)、具有生物毒性、濃度高、排放基本無規律、不連續不均衡、難進行生化處理。“高濃度廢水治理一直是困擾化學原料藥生產發展的難題。”

      據了解,化學原料藥的廢水來源包括車間工藝用水、設備管線清場清洗廢水、藥物提取或精制工序固液分離產生的廢水、車間員工清潔用水及廠區生活廢水等。同時,廢水來源還包括鍋爐排污水、外排的冷卻水等。在企業的廢水中,廢水中則溶入了生產過程中使用的全部物料的成分,其中包括藥物中間體、未知物和目標物(殘留的產品);還包括廢水在混合有氧與缺氧條件下的新產物。

      在國家水專項調研中,制藥企業的達標狀況堪憂:能夠達到制藥行業水污染物排放新標準限值的制藥企業數量相當少,化學合成類、發酵類、制劑類制藥廢水達標率分別為9%、12%和30%。

      另據調查,目前國內大部分城鎮污水處理廠對制藥工業廢水的納水要求為COD≤300mg/L,即使這樣,仍有部分化學合成類、發酵類制藥企業達不到要求,化學合成類比例高達46%,發酵類為16%。

      化學原料藥生產廢水處理難度大的另一個原因,就是企業根據市場需求經常調整產品與產量,新生產狀況產生的污染負荷與原處理設施的生物系統、運行參數發生沖突,往往會造成一段時間不達標的問題。

      張道新以化學原料藥廢水污染治理為例介紹說,“不同產品、不同工藝、不同生產裝備、不同管理水平產污量大不相同,不同的企業不能用類同的治理技術與工藝治理。”

      處理成本和工程細節是關鍵

      從技術角度講,化學原料藥生產廢水可以做到持續穩定地達標排放,關鍵是要看企業能夠承受多大的治理投資與運行成本,工程承擔單位應該了解企業廢水污染治理曾經出現過的對交付工程不利的狀況

      據了解,我國大宗原料藥生產利潤微薄,而用于污染治理的費用占到了生產成本的4%~30%。這種狀況往往迫使企業盡量減少治理投資和運行成本。

      對于這種情況,張道新認為,從技術角度講,化學原料藥生產廢水是可以做到持續穩定地達標排放的,關鍵是要看企業能夠承受多大的治理投資與運行成本。

      “現在持續穩定地達標排放是企業維持正常生產的基本條件。因此,終端治理必須是認真的,圖長遠的措施。要減少污染治理成本,除引用高效、低運行成本的處理技術外,更重要的加強自律,積極開展清潔生產、實施源頭控制與削減。”他說。

      他還表示,作為廢水治理工程承擔單位,污染治理一定要對癥下藥,摸清企業廢水污染的全部底數,不僅要了解企業在生產產品的廢水水質、水量與排放規律,也要了解企業全部批準生產的產品的產污參數,確定既能滿足現時達標排放的需求,又能承接產品產量變化后的沖劑負荷的處理技術與工藝。

      “廢水治理工程承擔單位還應該了解企業廢水污染治理曾經出現過的諸多對交付工程不利的狀況。比如產品產量變更造成的沖擊負荷,應對事故排放的處理能力建設不足,企業管理制度與水平,治理設施管理操作人員技術培訓,以及企業為減少治理投資與運行成本,采用低價設備裝置、變更運行參數等問題。在此基礎上,按照擬采用的處理技術工藝進行小試與中試實驗,確認擬采用技術工藝的可行性后,才能進入設計與施工階段。”張道新說。

      對于這些關注點,韓小清深有體會,他介紹說:“以位于北京的一家制藥廠為例,起初設計院采用MBR處理工藝對藥廠產生的廢水進行處理,但由于藥廠生產黃連素,每周排放一次含有黃連素的廢水,造成微生物全部死亡,對廢水處理造成很大沖擊。”

      對此,他建議環保企業處理廢水時應該預留足夠大的調節池。“我們發現水質、水量調節問題非常重要,每個項目一定要設一個事故池,或者調節池的容量要非常大。比如企業產生含有黃

      連素廢水的例子,廢水應該放到事故池,在處理時往調節池中勾兌一點,這樣對微生物的沖擊就不會很大。”

      此外,張道新強調,污染治理不僅是終端的處理,它是個系統工程。實踐證明,僅僅考慮終端治理的老路是行不通的。只有企業在生產系統中,提升綠色制藥的理念,通過實施清潔生產、過程控制,大大減少產污量,再加上高效低運行成本的處理技術,才能真正實現企業的穩定達標排放,以及企業的經濟利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的三統一。

      技術、治理模式如何選?

      治理方案應該是源頭控制、削減與終端治理技術都清晰的系統方案;第三方治理前景廣闊

      制藥廢水處理技術多樣,選擇和應用都是業界關注的重點。據了解,制藥廢水處理技術主要包括物理法、化學法、生物法3種。物理法包括均化、稀釋、沉淀、上浮、過濾、濃縮結晶、吸附、萃取,反滲透等。化學法包括混凝沉淀、離子交換、電滲析、焚燒以及中和、氧化等化學反應。生物法則包括活性污泥、生物濾池等好氧處理法和厭氧處理法。

      然而如何才能選擇經濟、適用的廢水處理技術?對此,有專業人士表示,這些技術各有優缺點和適用范圍,在實際應用時,往往需要相互配合使用。物理法多用作一級處理。其目的主要在于去除懸浮物,同時也去除一些消耗BOD與COD的物質和重金屬毒物等。二級處理要求除去大部分消耗BOD和COD的物質,生物處理是二級處理的最常用方法。生物處理后的出水常含有少量懸浮固體及氮、磷等營養物質。三級處理生產再生水,實現廢水的回收再利用。

      張道新強調,環保產業在介入治理工程時,應該實事求是地向甲方介紹現在的技術狀況、技術能力,以及投資額度與運行成本,幫助甲方梳理生產過程污染源控制點,幫助甲方在源頭開始削減污染負荷,從而實現甲方能夠承受較低的污染治理成本,實現甲方持續穩定地運行治理設施,為甲方實現正常生產運營提供保障。

      “治理方案應該是源頭控制、削減與終端治理技術都清晰的系統方案。這種思維并不超前,已經有一些這種系統管理與治理的成功工程案例。”他說。

      除了選擇適用的技術外,制藥行業將廢水交由第三方治理是治理模式新的選擇。張道新認為,時下第三方治理正在興起發展,這對于制藥企業的污染治理模式的選擇,不失為是一種機會。引進第三方進行投資或運行管理,對于投資解困、污染治理風險分解,是十分有益的。“這樣做的結果,一是污染治理更專業化,二是企業要為第三方治理運行與管理付費,會激勵企業在源頭削減方面下功夫。”

      張道新以企業為例介紹說,有家企業的分公司的廢水排到總公司的污水處理廠一起進行處理,分公司的成本壓力不大。后來改為按照排放的廢水量與負荷量來收費,費用增加一大塊,分公司感到了壓力,在積極尋求解決辦法。“治理運行管理與污染者分離,對于促進企業的源頭削減是有積極作用的,這樣成功的例子也不少。當然,制藥企業往往擔心因為外界人員的介入而影響企業的技術保密工作。然而,在環保信息公開化的新常態下,這都不再是理由。”

      他還強調,要規范第三方治理的市場,就要完善第三方治理的法規政策,建立誠信的市場環境。“希望環保產業與制藥企業攜手,盡早開啟第三方治理的‘破冰之旅’。”

    相關文章

    醫療反腐之后,90%的IVD企業急速消亡...

    史上最強醫療反腐風暴不會搞垮醫療行業,只是在進一步凈化醫療圈,讓整個醫療閉環更加健康,隨之帶來的一個非常確定的結果就是加速了90%以上中小IVD企業的消亡!當下全國醫療領域的營銷都陷入了停滯,但是那些......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引導企業加強標準化工作提升企業標準化水平

    企業標準化促進辦法2023年8月31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令第83號公布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第一條為了引導企業加強標準化工作,提升企業標準化水平,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推動高質量發展,根據《中華人......

    市場監管總局印發《經營者集中反壟斷合規指引》

    市場監管總局關于印發《經營者集中反壟斷合規指引》的通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市場監管局(廳、委):現將《經營者集中反壟斷合規指引》印發給你們,請結合本轄區經營者合規情況,做......

    攜手廣州、中山,香港生產力局以科技引領企業升級轉型

    8月27日,詹天佑科學技術發展基金會換屆暨第四屆理事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召開。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萬鋼,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劉振芳致賀信,向會議召開表示熱烈祝......

    第三十批國家企業技術中心公示儀器儀表行業新增

    根據《國家企業技術中心認定管理辦法》(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財政部、海關總署、稅務總局2016年第34號令)和《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關于組織開展2023年(第30批)國家企業技術中心認定及國家企業技......

    2023全國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大會在杭州開幕

    7月26日,2023全國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大會在杭州開幕,眾多專精特新企業的創新成果集中展出。會上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全國已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9.8萬家、“小巨人”企業1.2萬家。下一步,工......

    企業為何“不想轉”“不敢轉”“不會轉”?

    企業“不想轉”“不敢轉”“不會轉”,資源要素支撐相對不足,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水平參差不齊,轉型升級環境尚待優化……7月4日,在“粵商·省長面對面協商座談會”上,關于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討論熱......

    密集座談穩預期多舉措助企減負增活力

    《經濟參考報》7月17日刊發文章《密集座談穩預期多舉措助企減負增活力》。文章稱,連日來,國家發展改革委、工信部、商務部、國資委、市場監管總局等部門接連召開企業座談會或圓桌會,聽取企業經營發展情況、面臨......

    1420多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登陸A股

    近年來,我國依靠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營造兼具包容性、創新性的市場環境,持續促進科技引領實業、助力產業升級發展,培育壯大了一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6月26日,工信部披露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5月底,已累......

    高校教師談科技成果轉化:很多企業只想“收果子”

     更好地促進高校科研成果轉化,是一個體制的問題,要靠高校和企業共同合作去探索。高校院所是科技成果產出的重要來源,然而據《2021年中國專利調查報告》,2021年高校發明專利產業化率僅為3%。......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