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漫畫/許英劍
“科學”也未必是“正確”的代名詞。科學體系的特征是兼容并蓄并不斷接受批判、質疑乃至被證偽。傳統中醫藥其自身的價值并不需要用諾貝爾獎來為其“貼金”。
屠呦呦教授獲得今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項。諾委會因為她帶領的小組率先發現并提煉出具有高效的抗瘧新藥青蒿素,每年因此拯救至少10萬名罹患瘧疾的非洲兒童生命而授予她此獎項。屠呦呦教授作為國家中醫科學院首席科學家的身份,而且提取青蒿素受到中藥驗方的“啟發”,也因此被視為中醫藥的勝利。
實際上,正如諾委會官員在接受中國記者采訪時明確表態:“非常重要的是,我們不是把本屆諾獎頒給了傳統醫學。”中醫藥作為中國歷史悠久的傳統醫學,并非諾委會首肯的對象。屠呦呦提煉青蒿素的方法,以及臨床試驗、推廣應用,均是遵循現代醫學的方法,而非傳統醫學。
其實,諾貝爾科學獎只是對普世的科學成就的表彰,而在醫學領域,基于科學的就只有現代醫學,而沒有所謂的“中醫”、“西醫”之別。傳統的中醫和傳統的西醫都屬于基于經驗的傳統醫學范疇。傳統的中醫藥并非科學的醫學體系,也不可能被普世的科學獎項所青睞。
從心理學角度,科學也好,經驗也好,不過是人類認識和解釋世界的不同方法途徑。“科學”的概念最初來自西方對自然哲學的指代,現時代則指基于事實與邏輯的可證偽的知識體系和認識世界的途徑。科學并不是唯一的認識途徑,與科學平行的還包括經驗的、審美的、思辨的、神學的不同認識途徑。每種認識途徑都各有其價值,只不過科學因其公允和客觀而對人類的知識積累和技術發展具有重大的促進意義。
不知道從何時起,中國社會常常把“科學”當作是唯一的價值評判尺度。例如,因為中醫藥具有一定的療效,所以認為中醫藥業具有科學性。這種看法其實是荒謬的。中醫藥作為傳統醫學,在彌補基于科學的現代醫學之不足方面仍然具有其價值;而且其因循文化傳承對許多病患而言具有心靈慰藉的價值。盡管如此,中醫藥并非科學的體系,它仍然是傳統的基于經驗的知識體系。
反過來,“科學”也未必是“正確”的代名詞。科學體系的特征是兼容并蓄并不斷接受批判、質疑乃至被證偽。例如,曾經榮膺194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項的用于治療精神分裂癥的額葉前部腦白質切除術,就被后來的研究證實并無實際療效,反而會損害病患的其他認知功能,隨即在各國被禁止。
換言之,傳統中醫藥其自身的價值并不需要證明它“科學”,更無需用諾貝爾獎來為其“貼金”。即便是采用現代醫學技術對中醫藥的一些療法、藥物進行研究,其進展也是現代醫學的進展,而非中醫藥的進展。總是試圖證明其“科學”來表明其正確和有價值的,恰恰是偽科學的標志性特征。
關于下達2023年安徽省中醫藥科技攻關專項項目的通知皖科社秘〔2023〕284號各有關單位:根據《安徽省科技計劃項目管理辦法(試行)》(皖科黨〔2023〕3號)、《關于組織申報2023年安徽省中醫藥科......
記者從廣東省科協獲悉,由廣東省科協主辦的第四屆廣東省全民科學素質大賽線上競賽已于8月15日24時圓滿結束。據統計,本屆參賽總人次突破990萬。線下總決賽將于今年10月在廣州舉行,屆時現場將決出第四屆廣......
8月16日上午,2023未來科學大獎獲獎名單揭曉。柴繼杰、周儉民獲得“生命科學獎”;趙忠賢、陳仙輝獲得“物質科學獎”;何愷明、孫劍、任少卿、張祥雨獲得“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單項獎金約725萬元人民幣......
按照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年度工作計劃,現啟動2024年度面上項目、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申請工作,詳細信息如下:一、2024年度改革調整事項(一)面上項目面上項目主要資助科技人員在2024年度北京市自然科學基......
記者從中國科協獲悉,中國科協、教育部日前聯合印發通知,共同實施“科學家(精神)進校園行動”,旨在構建開放協同工作模式,將科學家精神從抽象符號轉化為生動的科學家故事,引導廣大中小學生走近科學家,了解科學......
單位名稱:安徽中醫藥大學企業信息項目名稱:安徽中醫藥大學企業信息2023年藥學院本科實驗教學儀器設備采購預算金額(萬元):488采購需求概況:該項目主要補充本科實驗教學儀器設備,滿足日常教學需求。采購......
100年前,中國思想文化領域發生了一場影響深遠的“科玄論戰”,又稱“科學與人生觀論戰”。2023年2月10日,本報邀請科學史家劉鈍發表署名文章《“科玄論戰”百年祭》,對這一場科學派、玄學派和唯物史觀派......
記者24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陳仙輝教授團隊的應劍俊特任研究員等人與南京大學孫建教授課題組合作,通過超高壓技術手段,發現元素鈧在高壓下具有高達36K的超導轉變溫度,刷新了元素超導最高轉變溫度紀......
近日,GutMicrobiotaandIntegrativeWellness期刊創刊啟動會在北京召開。中國工程院院士叢斌和美國密歇根大學教授陳建德擔任期刊主編,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魏瑋擔任執行主編。......
尼日利亞青年普羅斯珀·丹尼亞的獲獎作品《共同愿景》。丹尼亞供圖2022年9月6日,在尼日利亞阿布賈,當地青少年通過網絡視頻與正在中國空間站執行任務的神舟十四號航天員進行“天宮對話”活動。新華社記者郭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