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由科技部資源配置司、創新方法研究會指導,創新方法研究會科學工具專業委員會和國產科學儀器設備應用示范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主辦,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為支持單位,北京市理化分析測試中心為協辦單位的“互聯網+科學儀器暨2015創新方法研究會科學工具專業委員會、國產科學儀器設備應用示范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年會”在北京召開。
中國工程院制造業辦公室專家 董景辰
本次會議上,《中國制造2025》起草人之一,中國工程院制造業辦公室專家董景辰對《中國制造2025》作了解讀。
董景辰提到,當前,我國制造業面臨“雙向擠壓”,發達國家紛紛實施“再工業化”策略,利用信息技術和優惠政策,使部分高端制造產業移回本國生產;發展中國家借助更低的生產成本,積極承接勞動密集型產業及資本轉移,并拓展國際市場空間。
于我國而言,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后,我國制造業的問題逐步顯露,資源和環境的約束越來越嚴格,投資拉動型的發展模式已經難以為繼。而新一代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帶來了新的挑戰,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信息技術取得飛速發展,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形成新的生產方式、產業形態、商業模式和經濟增長點。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歷史性交匯,中國制造業的發展必須有新的思路和策略才能應對新的挑戰。
總體戰略目標是:經過30年努力把我國建設成制造強國。2025年進入世界制造強國第二方陣,2035年進入世界制造強國第二方陣前列,2045年進入世界制造強國第一方陣。
重點任務中有四大亮點:
第一,推進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制造
要加快發展“兩化融合”發展,智能制造是主攻方向,著力發展智能裝備和產品,推進生產過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產方式。發展重點是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裝備和產品;數字化車間/數字化工廠/智能工廠;智能管理;個性化定制生產;智能服務。
第二,強化工業基礎能力
要著力破解制約重點產業發展的“四基”瓶頸,明確重點方向、主要目標和實施路徑,組織實施工業強基工程,提升基礎產品的質量、可靠性和壽命。
第三,大力推進重點領域突破發展
在醫療設備、農業機械、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航天航空、軌道交通、海洋工程、電力裝備、新材料、新信息、數控機床等領域下功夫。
第四,積極發展服務型制造
在維修承包、設備租賃、賣方信貸、遠程診斷維護、系統成套、主承包商、出售服務等服務產業方面著力。
在智能制造方面,董景辰著重強調了在智能制造中,“產品智能化”、“制造過程智能化”和“經營模式智能化”三個方面的智能化趨勢和要求。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日前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共出口20.2萬輛,同比增長1.3倍,占汽車出口總量的16.6%。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國際競爭力不斷提升,相關企業也積極搶抓機遇,大力開拓海外......
航空發動機制造是工業體系中的皇冠,且高度敏感,是中國一直渴求的技術。過去,在一般的習慣性表述中,航空發動機與西方對中國的技術封鎖高度關聯。近些年來,中國加大了航空發動機自主研發的力度,中國巨大的航空市......
10月16日—18日,在浙江寧波召開的IFAM2021新材料國際發展趨勢高層論壇暨2021中國(寧波)新材料與產業化國際論壇上,近30位院士、1500余位材料領域知名專家、學者、業界代表齊聚一堂,圍繞......
“德國又開始大批進口中國口罩!”德國《世界報》19日報道稱,今年4月,由于口罩供不應求,德國超過500家公司轉型生產口罩,甚至希望口罩生產“去中國化”。但德國紡織和時裝工業協會最近稱,這些企業現在僅剩......
中國對人力資本和研發投入的絕對值排名全球第二。日前,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在紐約發布了2018全球創新指數報告(GII),中國的全球排名從去年的第22位上升到今年的第17位,是唯一一個進入全球創新指數前20......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2018年6月12-14日,由漢慕會展(上海)有限公司組織的2018第六屆上海國際試驗機與環境試驗設備展覽會(簡稱“TestingMachineExpo”)在上海光大會展中心舉辦。本次......
在前不久結束的2018世界制造業大會上,一批前沿技術和創新成果集中“亮相”,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制造的魅力。 顯然,在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新......
作者:江必旺,國家千人計劃專家原題目:中國制造的殘酷現實:國外一個小小的企業,就能讓中國萬億級產業癱瘓導讀:這是一篇深度分析國內制造業的好文章,說透了中國工業化過程中的核心問題和一些關鍵性問題,涉及技......
日前,美貿易代表辦公室公布對華301調查征稅產品建議清單,將涉及我國500億美元出口,建議稅率為25%。從公布的建議清單看,征稅側重于瞄準我國計劃重點發展的先進制造和高科技領域。貿易“打噴嚏”,“病根......
“來一場中國制造的品質革命!”3月5日,李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發出這樣的號召。總理的號召深入人心。最近,全國人大代表、中科院上海生科院院長李林為中國自主制造科學儀器設備的能力感到揪心。“對于國產生命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