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5-11-26 16:42 原文鏈接: 自然出版集團發布白皮書“把脈”中國科研

      施普林格·自然出版社旗下的自然出版集團(NPG)11月26日凌晨以中英文兩種語言面向全球發布了題為《轉型中的中國科研》的白皮書,其目的旨在為處于關鍵發展期的中國科研“把脈”。這是國際出版商在中國推出的第一份該類報告,其依據的是NPG近期對1700多名分屬不同學科和來自中國各地的一線科研人員進行的問卷調查和當面訪談中收集到的信息。

      隨著經濟增速放緩,中國正致力于實現科技創新驅動下的、更加可持續的知識經濟。中國不僅意識到科研在驅動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也取得了科研上突飛猛進的發展。在1690份在線調查和32個在北京、上海、南京和西安完成的深度訪談的基礎上,白皮書指出,中國科研的平均學術影響力與其產量的增長仍不匹配,如以作為學術影響力標尺之一的“標準化論文引用影響指數”(NCI)來衡量,一些學科領域尚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

      “與中國的經濟一樣,中國科研也處在一個轉折點上。”施普林格·自然集團大中華區總裁劉珺對此評論說,“白皮書中的一系列建議和解決方案都基于我們第一手的廣泛調研,并明確針對科研人員所反映的問題。目的是幫助中國在轉型過程中更加成功。我們相信,如果有關方面對此加以完善、細化和實施,中國就不僅有機會成為科研強國,更可以建立一種深厚的創新文化,確立全球科學技術領導者的地位。”

      白皮書首先關注了中國科研的一個良性發展趨勢。報告顯示,長期困擾中國的“人才外流”正逐漸轉變為“人才回歸”。中國吸引、培養和留住科研精英的不斷努力,從海外招回了大批科學家。大多數年輕的中國科研人員或博士生計劃在海外停留一段時間后就回到國內:有85%的人計劃五年之內回國。這種“海歸”加快歸國的趨勢,反映了中國在全球科研地位的日益提升,以及中國科學家對國家未來不斷增強的信心。

      “毫無疑問,自然集團之所以會花這么多精力做這份報告,正是因為中國科研的快速發展,至少從文章發表數量來看中國已經成為很主流的科研國家,而且他們認為今后中國科研發展潛力比現在更加值得重視。”參與此次調查深度訪談的科學家、復旦大學物理系主任沈健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指出。2009年在通過國家“千人計劃”引進回國之前,他已經是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資深研究員。

      白皮書認為,要讓這些科學家有更大的發展并留住他們,就需要實施相關政策和資助計劃,更好地滿足他們的需求并解決其擔憂的問題。為了對此有更好的了解,白皮書調查分析了科研過程的三個重要階段:即科研資助、科研實施和科研傳播。“中國科研生態系統各基本組成要素的發展局面十分樂觀,但依然有一些障礙困擾著科研人員,不利于建設一種認可和鼓勵求精創新的科研文化。”調研報告結語中寫道。

      施普林格·自然集團首席科學官安妮特·托馬斯說:“中國正在追求科研和創新驅動下的經濟和社會轉型。這份白皮書及其建議體現了我們對這一進程的承諾,我們將繼續幫助中國科研人員發表科研成果、進行科研探索并取得事業的成功,以推動中國對全球科研作出更大的貢獻。”

      此外,當天在線發表于《自然》的社論《以信賴為基礎》還從日前北大與清華的論文發表爭議入手,結合白皮書中的數據,討論了中國科學家在科研合作方面存在的挑戰,指出中國科研合作的“最大障礙是把作者署名先后看得過重”。

      白皮書主要發現及建議摘要

      1. 科研資助

      中國科研資助體系正逐步采用更為嚴格的專家評估的方法,并已取得顯著的進步。但受訪者仍指出了一些尚可改善的地方。受訪者中有超過80%的人指出,中國應加大對基礎研究的資助。此外,有四分之三的受訪者認為,對于潛在影響和實際價值尚不清晰的研究項目,資助機構敢于承受風險予以資助的力度還不夠。“比如納什的博弈論……當時沒人預見到這種純理論研究有什么商業價值,但它后來被證明帶來的影響是深遠的……。”一名科研人員說。

      許多受訪者還希望資助機構能更多地投資于年輕科學家,為他們提供撥款更多、持續時間更長的支持。在資助申請流程方面,有三分之二的受訪者認為,評審過程的公平性和效率都已提高。作為中國科學家主要的資助來源之一,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對此功不可沒。不過,改善空間仍然存在,尤其是在重大項目的資助方面。此外,許多受訪者認為,資金使用上過于嚴格的規定是影響其工作效率和科研產出的一個重要障礙。大約有五分之二的受訪者反映,他們20%以上的工作時間要花在與資金申請和評估相關的活動上。

      主要建議:

      · 科研資助機構可更多地資助基礎研究,以推動有深遠影響的創新

      · 持續投資于看似‘天馬行空’的創新想法,有望帶來長期收益

      · 更多地投資于青年科學家,以提高科研生產力

      · 增加科研人員薪酬預算的靈活性有助于改善研究效率

      · 更廣泛地采用專業的同行評議機制,有助于提高項目撥款效率和透明度

      · 在設計和發放重大項目資助時,擴大科研界的參與面可提高資金分配的公平性及改善項目的投資回報

      · 最大程度地減少行政障礙,并增加資金使用彈性,有助于科研人員提高生產力和效率

      · 簡化資金使用的報告、評估和財務審計流程,讓科研人員有更多時間專注于科研工作本身

      2. 科研實施

      近幾十年,越來越多的年輕科學家開始擁有和管理自己的實驗室和研究項目。不過,有四分之三以上的受訪者感覺自己在從事科研的起步階段沒有獲得足夠指導(mentoring),年輕科研人員對此更是深有感觸。這一問題在本土培養的科研人員中更為普遍,受訪者中有66%的博士、72%的博士后和77%的研究員都表示獲得的指導不夠。

      除了資助和指導之外,科研人員還需要其他形式的支持,這包括撰寫論文和資金申請的培訓、數據管理和科研項目管理的培訓等。NPG的調查顯示,博士后研究員和實驗室技術員的缺乏也是一個挑戰。有經驗的博士后能讓學術帶頭人(PI)更有效地利用時間,還可以在指導年輕學生和員工方面發揮關鍵作用。

      在科研合作方面,幾乎所有受訪者都認為,中國的科研合作機會正在改善,但他們也指出了一些需要克服的障礙,例如對第一作者身份的爭奪、繁復的行政流程等。“我們過分強調第一作者和第一責任單位,或者是第一通訊作者。這其實很不合理,明顯是一種行政干預,問題還是來自于我們的評估制度上的障礙。”一位受訪者的話明顯反映了這個情況。

      此外,白皮書還調查了學術不端這一全球問題。有五分之二的受訪科研人員認為,中國學術不端的嚴重程度與國外大致相同,但也有差不多比例的人認為中國的情況更嚴重,有些人則強調目前缺乏成熟的科研道德培訓。“例如,我實驗室有個學生,他投稿了一篇文章, 然后把相同的圖表又用到另外一篇文章里。他不知道這是不允許的。”一名科研人員說。

      主要建議:

      · 科研機構可減少資深科學家的行政工作負擔,讓他們有更多時間指導年輕人

      · 有必要提升撰寫論文和資金申請的培訓,以幫助中國科學家參與全球競爭

      · 增加數據管理和科研項目管理的培訓,有利于提高科研效率和科研成果的可復制性

      · 科研機構應更加重視實驗室技術員和博士后研究員這兩個崗位,提高短聘科研人員的薪酬,并改革編制體制使之更具靈活性,這將有助于解決中國科研人員短缺的問題

      · 科研機構宜調整聘用決策,使之重在研究產出,而非過度強調海外經歷,把更多有才干的科學家留在中國

      · 資助機構和科研機構可考慮采用更細致的科研評估方式,以減少對第一作者身份的爭奪,推動國內科研合作

      · 有關部門宜消除不利于正常學術交流的行政障礙,促進國際科研合作

      · 采取系統培訓等措施減少學術不端行為,必要時可進行獨立調查,對違背職業道德準則的人員加以懲罰

      3. 科研傳播

      科研傳播不僅是科學家之間分享科研成果,還包括在科研交流活動中與公眾、政策制定者和商業領袖建立密切的聯系。盡管中國科研人員意識到向公眾傳播科學的重要性,但只有二分之一左右的受訪者在過去三年實際參與過某種形式的科學傳播活動。

      撰寫論文通常是科研工作的最后一步。大多數受訪者表示,每周要花一個工作日以上的時間撰寫論文,有些人甚至要花二分之一以上的工作時間寫作論文。這不單是語言上的問題:“像在一些西方國家,他們很早就開始論文寫作的訓練。這貫穿于他們的本科教育之中, 甚至從更早的小學中學就開始( 強調寫作) 。但這在我們的教育體系中是缺乏的。”

      隨著中國科研論文數量的日益增長,科研人員也有了更高的目標。87%的受訪科研人員表示,他們今后可能降低每年發表論文的數量,但會瞄準水平更高的期刊。不過,能否有公平的競爭環境是一大擔憂:“我覺得論文發表過程中對中國作者是有偏見的。大部分的(學術期刊)編輯和審稿人都是西方國家的。所以也就不奇怪他們會更信任來自西方某個知名院校或實驗室的文章,也會花更多時間去看。而對來自中國某個他們從沒聽說過的實驗室投的文章, 他們肯定會重視度低一些,也更苛刻。”一位PI評論說。

      NPG的調查顯示,中國科研人員對于開放共享數據這一全球趨勢熱情不高,甚至不甚知曉。

      主要建議:

      · 采取措施鼓勵科研人員更多地分享科研數據和成果,將有助于他們參與開放共享數據的全球運動

      · 為科研人員提供更好的科學論文寫作培訓,將有助于解決其論文寫作和科研傳播中所遇到的困難

      · 為解決商業化編輯服務質量參差不齊的問題,有必要建立一個全球性的業內認證系統,以維護質量標準

      · 科研院所和資助機構宜支持和獎勵優秀的科學傳播活動,鼓勵科研人員積極參與科研傳播,增進公眾對科學的理解

      · 建立更加專業、有效的科學媒體傳播渠道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