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門檻高
36 氪:目前,基因檢測領域出現了眾多創業公司,決定各家成敗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羅奇斌:基因行業的特殊性決定了企業的生存與發展不是拼用戶、售量,而是技術創新。不難發現,基因行業的領導者大部分都是博士,高學位行業表明企業發展的指標將轉移為技術創新能力。所以這樣的高門檻,讓基因數據分析的下游企業不可能大規模產生。
至于終端基因檢測產品公司的相對盛產,我認為這些公司大都聚集于基因檢測預防領域,因為相比診斷類企業需要衛計委和 CFDA 的雙重審批,以解讀基因檢測報告為指導的健康預防類項目較容易展開。
但是,基因測序市場技術門檻相對較高,這將限制更多企業參與,也會限制行業發展。
36 氪:整個基因測序服務都屬于中游市場,中游市場還可以進行怎樣的具體分工?
羅奇斌:上中下游的產業劃分,屬于工業革命以后大眾對于傳統行業的簡單分類。進入信息化革命以后,這樣的劃分已經束縛了人的思維。當然,如果從生產鏈環節來看基因行業,基因測序服務是可以被硬塞到中游市場里面的。
在這個中游市場里面,服務的具體分工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一步細分。從研究領域來區分,有基因組測序服務、轉錄組測序服務、甲基化和宏基因組測序服務等;從技術層面來區分,如一代測序服務,二代測序服務,三代測序服務等;從應用平臺來區分,像 Illumina 測序服務平臺,Life 測序服務平臺,PacBio 測序服務平臺,芯片測測序服務平臺等。
我們需要場景化服務
36 氪:在基因測序數據的解讀方面,現狀是怎樣,壁壘是什么?
羅奇斌:一方面,就目前基因測序的現狀來說,對數據進行處理、分析和解讀本身也屬于技術范疇。
國內提供生物信息分析服務的公司,大多處于小作坊的規模,而對于一些比較大的生物科技公司,生物信息只能是作為服務主營業務的一個子部門。目前生物行業的趨勢是分工,如同其他的行業發展一樣。基因行業作為一個朝陽行業,其發展的方向必定是走向細分。
另一方面,基因數據的歸屬權和使用權在中國還是一個公開的秘密,未來一定會成為公開的問題。
有人認為誰掌握了醫療大數據就掌握了未來,我個人覺得不會的。以 “基因數據獲取為中心” 的基因檢測公司在未來會走向 “斷頭崖”。未來誰能最快地把醫療數據轉化成有用的信息,能轉化成有用的知識給醫生用,誰就能夠獲得用戶。
目前基因行業的現狀是基因檢測只能發現問題,無法解決問題。這個現狀決定了基因檢測產品只能作為信息的入口而具有存在的必要。這個信息的入口如何實現出口,是每一家基因檢測公司需要思考的地方。
基因檢測公司能夠提供 “場景化的產品”,但卻無法提供 “場景化數據服務”。未來提供 “場景化產品” 的基因檢測公司,其真正的用戶應該是醫生和醫療服務工作者,而提供 “場景化數據服務” 的基因公司,最終的用戶是普通老百姓。
中國需要多少家基因檢測公司,看看國內醫生和醫療服務人員的數量就清楚了。目前國內大多的基因檢測公司缺乏長遠的眼光和清晰的市場定位,而投資界僅僅是簡單的做一些市場調查和參加幾場學術會議,然后就盲目的出手占坑,最終的結局一定是以慘淡的用戶數量收場。
36 氪:大多數創業公司模仿了 23andMe 的模式,為什么這個模式如此受歡迎?
羅奇斌:2008年《時代》雜志年度最佳發明獎得主是一家叫做 23andMe 的公司(此前只有 iphone 這樣的跨時代產品入選),這家公司背后的故事相信目前已經是家喻戶曉了,作為 Google 投資的一家基因檢測公司,創始人是 Google 聯合創始人布林的前妻 Wojcicki。撇開這個公司強硬的背景不談,我們來看看當時做類似服務的其他兩家公司:deCODE 和 Navigenics。
deCODE 是一家有著十多年在基因行業摸爬滾打經驗的冰島公司,而 Navigenics 主打的則是高端服務、價格昂貴的產品。其中 Navigenics 是一位癌癥研究教授 David Agus 與 Biosystems 公司 CEO 以及遺傳學家 Dietrich Stephan 在 2006年 創立的。
再看看這三家產品當時的市場價:23andMe 是 399 美元,deCODE 公司是 985 美元,而 Navigenics 要的是 2499 美元(因為 Navigenics 同時提供了專業的售后電話咨詢服務)!三家里面只有 23andMe 最快出報告。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只有 23andMe 最終獨立存活了下來,Navigenics 在 2012年 被 LifeTechnologies 公司收購,同年deCODE 公司(該公司從 1996年 成立到 2009年 破產就一直沒有盈利過)也被美國生物科技制藥商 Amgen 公司收購。但是,燒了近十年資本的 23andMe,相信日子一定不好過。
大家肯燒錢,就是為了一樣:數據。從 2006年 到 2015年,整整 9年 的時間讓一家從 0 到 1,再從 1 到 N 的企業已經無法被世界上任何一個團隊再復制。就在 23andMe 成立以后,全球開始燒起投資基因檢測的熱潮,23andMed 的模式當然也越來越廣泛地被接受,被模仿。
其實,中國最需要的不是基因檢測公司,而是提供 “場景化數據服務” 的基因公司。美國的 23andme 本質上不是一家基因檢測公司,而是能夠提供 “場景化數據服務” 的基因公司。同時代比 23andme 好的產品有很多,比如 deCODE 和 Navigenics 這些同時也面對醫療行業的從業人員提供服務的企業。
23andme 真正醒悟過來的時候,是在其創始人意識到 “數據服務” 和 “產品服務” 兩者是有本質區別的。之后 23andme 重新調整了基因產品的銷售策略,用極短的時間積累起 80 萬用戶的基因數據,開始了轉型。現在的 23andme,一方面把 “場景化的基因產品” 推向了醫療領域,另一方面把 “場景化的數據服務” 推向了藥企。
我們想讓門檻消失
36 氪:國內基因測序市場的發展面臨的主要瓶頸有什么?
羅奇斌:基因產業的發展,離不開細分領域的專業化信息公司。目前行業的瓶頸不在技術,而在于需要一個很好的商業模式和生態環境讓這些小型的生物信息服務公司能夠有機的形成健康的產業鏈,共同推動基因產業的進步。這個生態環境包括了實驗室、市場。
目前,基因測序的技術支持是什么?就是實驗室。這里的實驗室既有臨床檢驗實驗室,又有科研服務的實驗室。有的實驗室有資質,有的沒有。如果我們把實驗室比作的工廠的話,目前最大的問題,就是工廠實現穩定高效的生產線沒有得到統一。
而基因檢測有沒有市場呢?答案肯定是有的。任何打算做基因檢測的公司都會在產品上市前做一個市場調查,如何來做呢?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找預售用戶。
但這里一定是有問題的。問題就在于市場和生產環節出現的斷層。傳統的企業正在受到互聯網的影響,這個影響按照目前的速度來看,至少會持續幾年。但是互聯網企業的發展最終需要的還是盈利模式的實現,實現的一個手段就是讓龐大的用戶量進行轉換。這個轉換可以通過嫁接到傳統行業的產品渠道和服務渠道來實現。
36 氪:你創辦了奇云諾德,打算怎么做?
羅奇斌:奇云諾德從一誕生就是扮演著數據引擎的角色。目前基因行業產業鏈的每一個環節并沒有做到資源的充分利用和優化,很多的生產環節還存在著效率低下問題,對于市場上的需求做不到迅速的生產調整和研發升級。更多的生物企業走的還是傳統的閉環模式,對于市場的需求不敏感,研發投入產出比極高。這個弊端和瓶頸讓一些看到大健康市場崛起的互聯網公司和跨界公司希望進入基因行業的門檻大大提高。
奇云諾德意圖讓這個門檻消失。選擇我們的企業通常已經有一定的用戶基數。這些企業不需要組建一個團隊重新走一遍耗費一年的研發投入的路徑,也不需要對基因行業的復雜供應鏈做大量的調查工作,奇云諾德提供一鍵式服務生成產品,直接給企業的用戶進行用戶畫像和屬性分析,通過全自動化的系統平臺訂制一個屬于企業的基因檢測產品。企業只關心一個問題,那就是用戶的體驗和盈利模式的實現
從一開始采用奇云諾德服務的基因公司,除了產品的一體化服務以外,企業的基因數據通過已經形成生態鏈的奇云諾德平臺進行數據挖掘幾乎是免費的,挖掘出來的價值也是直接回到企業客戶。有點類似客戶把錢放在支付寶,不僅能夠在線無縫的對接各種應用進行購物消費,同時也能夠同步理財。
目前奇云諾德在尋求融資中。
一項最新研究發現,23andMe直接面對消費者(DTC)的BRCA基因檢測可能會錯過約90%的BRCA突變攜帶者,包括有癌癥家族史和沒有癌癥家族史的個體。此外,由于未覆蓋某些突變,該檢測還有可能錯過德......
面對消費者的基因測試已經不再是新聞了,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可以通過基因檢測得知自己患上特定癌癥或者其它嚴重疾病的風險。但是這些患病風險報告中通常不會有“糖尿病”這個名字出現。在人們的印象中,2型糖尿病是......
DNA測試公司23andMe今天表示,它已獲得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批準,為消費者提供遺傳學結直腸癌檢測。23andMe表示:這項檢測包含有影響MUTYH相關息肉(MAP)的MUTYH基因中兩......
總部位于倫敦的藥物巨頭葛蘭素史克(GlaxoSmithKline)與舊金山遺傳學初創公司23andMe合作開發新藥。公司將平均分攤成本和利潤,而葛蘭素史克將在23andMe上投資3億美元。合作將持續四......
想必你或有耳聞基因檢測——通過手持唾液采樣器,按照提示采集自己的唾液,回寄唾液,等待對方提取DNA進行檢測,生成報告來分析你自己,從祖源分析、運動基因、營養代謝到遺傳性疾病等。事實上,時間倒退至三年前......
昨日,FDA正式批準了23andMe的10項基因健康風險評估的上市申請,無疑成了業內的一大新聞,這個2006年創立于加州山景城的基因檢測公司23andMe曾被描述為基因檢測行業的翹楚、資本市場的寵兒、......
遺傳學公司23andMe計劃讓客戶使用他們的iPhone手機與研究人員分享他們的基因數據以開展醫學研究。該計劃將允許大學研究人員能夠通過谷歌公司訪問收集的DNA圖譜,并把他們與目前正在從參與者手機收集......
根據哈佛醫學院的最新研究結果,直銷基因檢測服務的購買者們通常希望通過基因檢測得到他們家族遺傳病史的完整信息。同時,與其他人一樣,他們希望通過基因檢測服務來提高自己的健康水平。這項由醫學遺傳專家Robe......
業界知名基因檢測公司23andMe正計劃讓他們的客戶通過iPhone分享個人的基因信息。只要用戶許可,這些信息能夠與手機中儲存的其他健康數據一起,交由研究機構分析。這樣一來,每個人的基因信息與健康數據......
你每天早上起床時候都會覺得精神飽滿,雙眼明亮,神清氣爽嗎?如果這樣,你的起床爽可能已經深深地寫入了你的基因組中。最近,個人遺傳學服務公司23andMe發表了一項最新的全基因組關聯分析(genom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