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第七研發框架計劃(FP7)提供部分資助,由意大利總協調,歐盟多個成員國蓄電池工業界廣泛參與組成的歐洲LISSEN鋰離子電池技術研發創新平臺(ETP),長期致力于可充電鋰離子電池技術的商業化開發應用。研發創新活動覆蓋鋰離子電池創新價值鏈的全過程,從創新型先進材料研究開發到新產品及生產工藝研制設計。
鑒于鋰離子電池的高能密度儲存,促使其廣泛應用于可充電電池市場,并以2位數的年平均速度快速增長,預計2015年的世市場規模將達到280億歐元。目前,鋰離子電池廣泛應用于從筆計本電腦、手機和攝影攝像器材等可充電電源,到電動汽車和可再生能源的儲能便利措施。例如,電動汽車的靜音及平滑運行,現場無噪音無機械震動、無CO2無污染物排放,歐委會預計僅應用于輕型電動車輛的全球可充電電池市場規模,將從2012年的12億歐元快速增長到2020年220億歐元。
LISSEN技術平臺最新研制開發的新一代鋰-硫(Lithium-Sulphur)可充電電池技術,利用全新的硅-碳(Silicon-Carbon)陰極復合材料和納米結構鋰-硫-碳陽極復合材料,相對目前可充電電池市場上的廣泛使用的鋰離子電池技術優勢明顯,儲能密度至少提高3倍以止。意味著電池一次充電可使用更長時間,將大大提升電動汽車的運行里程。采用的改性有機解決方案和穩定的離子液體電介質材料,可有效降低硫陽極材料分解導致的環境污染問題;而替代鋰離子純金屬材料,有助于確保可充電電池使用的安全可靠性。該技術近日通過歐委會專家評估組的經濟技術安全環境可行性驗證,已進入實際的生產開發階段。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季恒星教授、武曉君教授團隊聯合加州理工洛杉磯分校段鑲鋒教授團隊,在快充型鋰離子電池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研究人員成功突破傳統意義上固/液、固/氣等兩相界面上的電催......
韓國蔚山國家科學技術研究所的研究團隊在開發環保型鋰離子電池干電極制造工藝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新工藝無需使用有害溶劑,可提高電池性能并促進可持續性。研究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化學工程雜志》上。研究團隊推出......
2024年7月1日,《中小學合成材料面層田徑場地》《中小學合成材料面層籃球場地》《中小學人造草面層足球場地》《國家級生態旅游區運營管理規范》《旅游景區公共信息導向系統設置規范》等國家標準將開始實施,將......
根據標準化工作的總體安排,現將申請立項的《電子電器用鋰離子電池和電池組安全第1部分:通用要求》等4項強制性國家標準計劃項目予以公示(見附件1、2),截止日期為2024年6月8日。如對擬立項標準項目有不......
近日,華東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江浩和化工學院教授李春忠在鋰離子電池富鎳單晶三元正極材料理性設計和創新制備方面的取得新進展,為設計和合成具有優異循環穩定性的高比能單晶富鎳三元正極材料提供了理論......
鋰離子電池隨著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需求的不斷提高,高性能鋰離子電池的競爭日益激烈。為提升鋰離子電池的安全性、比容量等關鍵技術參數,在嚴格控制現有原材料質量的基礎上,還需不斷開發出新型正負極、隔膜和電解質......
從電解液的特性著手,鋰離子電池的快充難題有了新突破。2月29日,浙江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范修林研究員團隊與國內外科研人員合作,在國際期刊《自然》發表論文。科研團隊設計出一款新型電解液,能夠支持高比能......
記者1月9日從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獲悉,該所材料中心科研人員與先進能源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合作,利用重離子輻照技術和化學蝕刻工藝,成功研發了一種用于鋰離子電池的耐高溫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
在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的背景下,開發高能量密度、長壽命的鋰離子電池至關重要。相較于傳統石墨負極,具有更高理論比容量的硅基材料被認為是頗有前景的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然而,硅基負極在充放電時存在較大的體......
近日,暨南大學研究員郭團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員王青松等人在鋰離子電池熱失控光纖檢測早期預警領域取得重要成果。相關成果在線發表于《自然-通訊》。隨著全球能源危機的日益突顯,以鋰離子電池為代表高能量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