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中科院、中國農科院、福建省農業科學院和武漢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分別在水稻及擬南芥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四篇研究論文發布在最新一期(12月21日)的《Nature Plants》雜志上。
在這篇文章中,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朱永官(Yong-Guan Zhu)研究員與美國奧克蘭大學的Zijuan Liu合作,證實肌醇轉運蛋白AtINT2和AtINT4調控了擬南芥種子中的砷累積。
地下水和土壤砷污染威脅著全球數以千萬計人民的健康。了解作物吸收砷的途徑因此極為重要。膜轉運蛋白促成了根吸收砷,通過木質部向地上部轉移。在包括水稻在內的許多植物中已確定了一些膜轉運蛋白的特征。但目前尚未鑒別出負責將來自木質部的砷運載到韌皮部及種子中的轉運蛋白。
在這篇文章中,研究人員確定了在擬南芥中負責韌皮部肌醇吸收的轉運蛋白也運輸了砷。用AtINT2或AtINT4轉化釀酒酵母可導致砷累積增多,提高了對亞砷酸鹽的敏感度。在非洲爪蟾胚胎中表達AtINT2也可以誘導砷輸入。相比于野生型擬南芥,在通過根提供亞砷酸鹽的植物中破壞AtINT2或AtINT4可導致韌皮部、角果和種子砷濃度下降。當通過葉來提供亞砷酸鹽時,這些植物也顯示角果和種子砷濃度顯著下降。
由此,研究人員認為在擬南芥中,是肌醇轉運蛋白負責將亞砷酸鹽輸入到了韌皮部和種子中。
來自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的李云海(Yunhai Li)研究組與中國農業科學院的朱旭東(Xudong Zhu)研究員合作,證實在水稻中OsmiR396調控OsGRF4控制了谷粒大小和產量。
提高糧食產量對于現代農業至關重要。谷粒大小是水稻產量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受到數量性狀位點(QTLs)的調控。探究影響谷粒大小的新QTLs將幫助育種者開發出高產的優良水稻品種。
在這篇文章中,研究人員報告稱在水稻中鑒別出了一個負責谷粒大小和重量的新半顯性QTL(GS2),其編碼了轉錄因子OsGRF4,受到OsmiR396的調控。他們證實, GS2一個2bp的堿基替換突變會破壞OsmiR396對GS2的調控,導致谷粒大且重,提高糧食產量。進一步的結果揭示,GS2與轉錄輔激活因子OsGIF1/2/3發生了互作,OsGIF1過表達可提高谷粒大小和重量。
由此,新研究結果確定了GS2、OsGIFs和OsmiR396對谷粒大小和重量的調控機制,并提出這一信號通路可利用來提高作物的產量。
來自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的儲成才(Chengcai Chu)課題組與福建省農業科學院的趙明富(Mingfu Zhao)研究員證實,GL2介導的油菜素內酯(brassinosteroid)反應控制了谷粒大小和水稻產量。
鑒于人口地不斷增長及耕地面積的減少,糧食短缺已成為本世紀最嚴重的全球問題之一。谷粒大小是產量的決定因素之一,因此成為了遺傳育種的主要目標。盡管在過去十年里鑒別出了一些與水稻谷粒大小相關的QTLs,對于它們功能的潛在機制仍不是很清楚。
在這里,研究人員證實一個粒長相關QTL—— GL2有潛力將粒重和子粒產量分別提高27.1%和16.6%。他們還證實GL2是OsGRF4的等位基因,它的miR396靶向序列中包含了一些突變。由于這一突變,GL2表達水平略升高,由此通過上調一些油菜素內酯誘導的基因來激活油菜素內酯反應促進了谷粒發育。此外,他們還發現水稻油菜素內酯信號中心負調控因子GSK2直接與OsGRF4互作,抑制了它的轉錄激活活性,介導了激素對粒長的特異調控。
由此,這項研究證實了通過調節特異油菜素內酯反應來提高植物生產力的可行性。
在這篇文章中,來自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研究人員證實,阻斷miR396可通過塑造花序結構來提高水稻產量。
在現代醫學中,將藥物裝載到磁性納米顆粒上,利用外部磁場的導向性使其“快遞”至腫瘤,已成為一種重要且安全的腫瘤藥物治療新策略。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中科院)獲悉,由該院牽頭負責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應用系統研制、昵稱為生命科學“小立方”的2項科學實驗的樣品及實驗單元——“空間輻射計量及生物損傷評估技術”和“空間微重力環境調控植物......
11月28日,記者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獲悉,國家“十三五”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CRAFT)建設主體工程“進度條”正全力推進,關鍵子系統和大型測試平臺研制取得階......
11月16日,第十屆中國(綿陽)科技城國際科技博覽會(以下簡稱“科博會”)在四川綿陽開幕。本屆科博會以“科技引領·創新創業·合作共享”為主題,采取線上線下結合方式進行,展示重點領域科技自立自強成果,展......
2022年中科院分區表即將公布。據官方透露,今年的中科院分區表“預計11月底或12月初上線”。(之前幾年基本都在12月末,甚至次年1月)和往年相比,今年的分區表將會有較大變化。從今年開始,分區表將只發......
經過10年不懈努力,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和上海師范大學科研團隊合作,首次從野生玉米中成功克隆出高蛋白基因,并通過雜交實驗,有效提高了現代玉米的蛋白含量,這一成果11月17日在國際學術期刊......
中國科學院青海鹽湖研究所14日對外表示,最新測年研究可有望解決青藏高原復雜沉積物的瓶頸問題。日前,由青海鹽湖所和蘭州大學合作的研究——復雜沉積物的單顆粒釋光測年研究取得新進展。鹽湖作為工業和農業生產所......
地球環境所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揭牌。回顧介紹老一代科學家的科研工作事跡。學習參觀老一代黃土研究科學家的事跡展覽。照片均由張行勇攝11月11日,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黨的二十大精神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
11月1日,中國科學院召開京區院屬單位黨政主要負責人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座談會。中科院院長、黨組書記侯建國出席會議并講話,副院長、黨組副書記陰和俊主持會議,黨組成員、秘書長汪克強出席會議。座談會上,......
2日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獲悉,該院科研人員在電化學合成尿素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AngewandteChemieInternationalEdition上。近期,中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