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6-01-08 16:15 原文鏈接: 激勵引領科技創新北京捧得兩項國家特等獎

      1月8日,2015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京隆重召開,北京主持完成的71項成果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其中特等獎2項,一等獎2項,二等獎67項,占國家獎通用項目授獎總數的30.5%,連續四年超三成;此外還有44項北京參與完成的成果獲獎,北京主持和參與完成的獲獎項目數占國家通用項目授獎總數的49.4%,凸顯了北京地區得天獨厚的科技資源優勢和創新能力。

      原始創新 實力雄厚 助力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國家科學技術獎是衡量區域創新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為將北京建設成為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北京市委、市政府始終把科技創新擺在了首都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全面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推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不斷深化體制改革,完善人才激勵機制,創造鼓勵潛心科研的環境條件,一大批立足北京、服務全國、面向世界的重大科技成果閃耀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殿堂。今年北京主持完成的71項獲獎成果中,包括國家自然科學獎12項、國家技術發明獎17項、國家科技進步獎42項,而象征原始創新的自然獎、發明獎共有29項成果,占全國自然獎、發明獎授獎總數的31.5%,彰顯了北京強大的原始創新實力,也為積累新的產業競爭優勢打下堅實的基礎,極大地促進了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兩項科技進步特等獎 創多項“世界之最”

      本年度產生的2項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花落北京。由中國鐵路總公司等單位完成的“京滬高速鐵路工程”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這是世界上一次建成標準最高、線路最長的高速鐵路。設計建造方案中工務工程、牽引供電、通信信號、動車組、運營調度、客運服務等“六大系統”全是自主研發完成。全長1318公里的京滬高速鐵路,設計速度350公里,從北京至上海只需5小時。這條“黃金干線”的建設和開通運營,為沿線經濟提速注入強勁動力,極大地滿足了人民群眾出行需求。開通后,實現了持續高速度、高密度、高安全性運行,運營4年間運送旅客達3.3億人,每年釋放既有鐵路貨運能力5500萬噸;縮短了京津冀與長三角的距離,從根本上緩解北京—上海之間鐵路運輸緊張的狀況,成為連接兩大經濟圈發展的一條重要交通動脈。成果形成了完整的高鐵工程建設和裝備制造產業鏈,帶動了我國材料、冶金、機械、電子、信息等相關產業協同發展。京滬高速鐵路建設和開通運營,對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奏響了中國高鐵走出國門,打造 “中國速度”、“中國制造”高鐵新名片華彩樂章的前奏。

      由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等單位完成的“高效環保芳烴成套技術開發及應用”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成果自主研發了大量專用設備,創造出多項“世界之最”,如世界最大的多溢流板式精餾塔、世界最大的單爐膛芳烴加熱爐、世界領先大直徑薄餅型精密流體分布器等,并同時形成了配套的國家或行業標準,成果的成功運行標志著中國石化成為繼美國、法國公司外,全球第三家擁有芳烴成套生產技術的ZL商和工程EPC承包商,也圓了幾代石化人的夢想。

      “高精尖”成果引領產業發展 服務國家發展戰略

      蜂鳥芯片 讓“北斗”導航飛得更快更準 和芯星通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抓住北斗系統建設機遇,完成的“多系統多頻率衛星導航定位關鍵技術及SoC芯片產業化應用”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衛星導航系統及其芯片已成為一個國家國防和社會經濟運行的重要時空基礎設施,解決安全問題的根本在于自主的系統+自主的芯片。該項成果攻關并突破基于北斗的多系統多頻率衛星導航芯片設計技術,實現真正的多系統融合,作為世界上首顆支持全部現有衛星導航系統的GNSS芯片,填補了國際和國內空白, 并在關鍵技術指標上趕超國際一流水平。

      成果基于項目技術應用主要形成兩款核心芯片,在高精度測量、導航/授時等多個領域打破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面,截至目前,已用于多個國產品牌汽車的車載導航,還可在手機、可穿戴、及電力/通信等精密授時領域應用;而開發的高精度芯片在毫米級到米級的測量測繪、精準農業、機械控制、形變檢測等領域厘米級定位都有廣泛應用。

      截至2015年上半年,兩款芯片累計銷量已超過220萬片,國產北斗芯片總銷量第一,國內市場占有率第一,實現直接經濟效益超過2億元,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顯著。正是由于其在衛星導航芯片領域的專注創新與潛心研發和行業深耕,和芯星通已經成為衛星導航核心基礎產品的領導品牌,大大提高了北京衛星導航產業在核心技術和芯片領域的競爭力。

      建造翱翔太空的中國宮殿 北京工業大學與北京衛星制造廠等單位共同完成“航天器艙體結構變極性等離子弧穿孔立焊關鍵技術與應用”榮獲科技進步二等獎。該成果面向我國載人航天工程,以變極性等離子弧(VPPA)穿孔立焊工藝及裝備為攻關目標,開發完成軟開關焊接電源技術、鋁合金大型薄壁殼體焊接成套技術解決方案,研究成果已在多家航天骨干企業得到成功應用,極大促進裝備成套服務、關鍵環節高端化,提升了民族產業核心競爭力,保證了我國天宮一號、新型運載火箭等國家重大工程項目關鍵構件焊接制造的順利實施,讓“天宮”穿著中國人自己焊接的“外衣”,建造翱翔太空的中國宮殿。在科技成果轉化中成功實現將高端裝備從實驗室走向工程,探索出一條產學研用合作的創新之路,為北京的高技術生產服務業建立樣板,為保障北京航天發展規劃順利實施做出重要貢獻。

      惠民成果 閃耀科技殿堂

      71項獲獎成果中,惠及民生的成果很多,這些成果取得技術突破并推廣應用,在支撐經濟社會發展、改善民生、促進首都科學發展的同時,也推廣應用到全國多個省市,服務于全國。

      “三新”促進難愈創面愈合 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附屬醫院、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第三軍醫大學等單位共同完成的“中國人體表難愈合創面發生新特征與防治的創新理論與關鍵措施研究”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體表慢性難愈合創面(俗稱潰瘍)是一大類存在于體表而長期不愈或難愈的組織損傷,具有致傷因素多、機制復雜、病情遷延不愈、治療難度大、醫療費用高等特點,嚴重危害人民身心健康,也是國際上研究的重點。成果通過148 萬住院病人的大樣本多中心流行病學研究,發現2 個創面流行病學新特征。在國際上首次報告了造成中國人體表難愈合創面的主要病因,已由10 年前以創傷、感染為主轉變為以糖尿病足與老年慢性疾病并發癥為主的新特征,為科學防治指明了方向;首次提出了針對糖尿病足和放射性創面難愈的3 個特殊機制,為建立關鍵防治措施提供了創新理論;在以往治療的基礎上,采用新理念、新技術、新模式創建了4 種關鍵防治措施,使得典型單位總體治愈率從60%上升至94%左右。

      智能骨科引領醫學新時代: 由北京積水潭醫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基于影像導航和機器人技術的智能骨科手術體系建立及臨床應用”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該成果通過醫工企協同創新,突破了手術導航、手術機器人、遠程手術等關鍵技術群,形成了一套符合我國臨床實際、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骨科智能化手術體系。首次提出骨科雙平面算法,定位精度較國際提高20%;研制我國首臺完全骨科機器人,獲國內唯一醫療外科機器人III類器械注冊證;建立國內首家骨科機器人手術中心;并建立了骨科智能化手術新標準、新術式和新型培訓模式,加快了我國骨科智能化進程。在全國22省區56家醫院開展應用,受益患者12萬余人。

      節糧型蛋雞吃得少 產得多 由中國農業大學、北京北農大動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等單位共同完成的 “‘農大3號’小型蛋雞配套系培育與應用”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農大3 號”擁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也是世界上第一個矮小型蛋雞商業化的品種,是目前唯一能與國外品種抗衡與競爭的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優良蛋用品種,正常情況每只平均經濟效益比普通蛋雞高8—10 元,并節省飼料8—10 公斤,而且營養、口感都十分出色。自2004年通過國家新品種審定后,形成了“優良品種—高效養殖—優質雞蛋”三位一體的品種養殖推廣模式,已應用到全國28 個省市自治區。節糧小型蛋雞的選育成功,顯著提高了蛋雞的飼料轉化率,降低了蛋雞的生產成本,使我國蛋雞飼養上了一個新臺階。

      跟電網大面積停電說拜拜 由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國網四川省電力公司共同完成的“預防交直流混聯電網大面積停電的快速防控與故障隔離技術及應用”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電力事業關乎國計民生,成果在預防電網大面積停電領域取得了重大的技術突破,形成了集基礎理論、技術標準、裝置設備和防控系統于一體的系列化成果。其中快速防控系統成功應用于華北-華中-華東交直流混聯電網,顯著提高了電網抵御故障沖擊的能力;在全國電網關鍵線路上布設20 余套快速故障解列裝置,成功抵御局部地區嚴重故障對大電網的沖擊,避免了大停電事故發生。成果填補了多項國內外技術空白,推動了我國電網安全防控技術的進步,大幅提升了我國在電網安全防控領域的國際影響力和地位。

    相關文章

    我國四大作物試行實質性派生品種制度

    近日,國家育種聯合攻關小麥、玉米、大豆攻關組啟動實施實質性派生品種(EDV)制度試點,推動激勵育種原始創新、從源頭上解決種子同質化的問題。據了解,先行實施試點是落實國家育種聯合攻關總體方案、深入貫徹新......

    “從0到1”的醫學原始創新迎來歷史機遇期

    “現代科學已經進入量子力學與相對論階段,醫學卻還停留在經典力學階段。”在日前召開的中國醫學基礎學科發展大會上,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名譽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韓啟德指出,受當前人類對機體和疾病認知水平的局限,......

    如何快速提升我國的原始創新能力與基礎研究能力

    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就是要從引進吸收、跟蹤跟進、集成創新為主,躍升為以原始創新、前沿引領為主,這一轉變絕非易事。如果說引進吸收、跟蹤跟進的科研難度是1,則原始創新的科研難度就是100、500,甚至更高,......

    共3036萬元69個項目入選2019年北京原始創新聯合基金

    12月12日,2019年度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海淀原始創新聯合基金(以下簡稱“原始創新聯合基金”)擬資助項目公布,共資助重點研究專題16項,前沿項目53項,擬資助總經費3036萬元。圖片來源于網絡據悉......

    高質量發展呼喚原始創新

    是什么原因致使我國的原始性創新總體能力和水平還不夠呢?從歷史的角度看,這與科技基礎、文化傳統、工業及經濟水平等基本因素密不可分。但是,從現實的角度看,主要還是體制和機制問題。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其文化......

    高質量發展呼喚原始創新

    是什么原因致使我國的原始性創新總體能力和水平還不夠呢?從歷史的角度看,這與科技基礎、文化傳統、工業及經濟水平等基本因素密不可分。但是,從現實的角度看,主要還是體制和機制問題。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其文化......

    人民日報:基礎研究原始創新敢不敢“十年不鳴”

    要實現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領域的重要突破,就必須尊重科學規律,改變現有的科技管理體制與考核評價機制,給予科研人員更大的自由度“要大力加強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充分發揮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主力軍作用,建立長期穩......

    人民日報:別忽視“二次創新”

    關于創新,當下人們可能更多關注和了解的是原始創新,即把它看成是一個基礎研究的新突破、一項新科技的發明,或者是一種顛覆整個行業格局的新產品等。事實上,還有一種創新能力也不可忽視,那就是“二次創新”,即在......

    科技部部長萬鋼:四項舉措“強基礎”提升原始創新力

    全國政協副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2月24日在回答新華社記者提問時說,基礎研究、前沿探索是一個國家提升原始創新能力的關鍵。應該從完善支持基礎研究的體制機制、強化前瞻布局、加強基礎研究基地建設和加強人才培養......

    激勵引領科技創新北京捧得兩項國家特等獎

    1月8日,2015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京隆重召開,北京主持完成的71項成果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其中特等獎2項,一等獎2項,二等獎67項,占國家獎通用項目授獎總數的30.5%,連續四年超三成;此外......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