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檢監測是2013年新一輪機構改革以來,食藥監管部門新增的一項職能。為充分發揮抽檢監測“治未病”作用,省食藥監局將風險研判納入全系統“一把手”工程,并分別出臺了食品、藥品安全風險研判例會制度,把主要精力和工作重心前移放在風險研判、預警分析、提早預防上,推動監管從“事后滅火”向“事前防范”轉變。截至2015年12月底,全省共完成食品安全監督抽檢和風險監測任務24693批次,核查處置不合格產品和問題產品1300余件,對研判中發現的食用油、酒類、飲料等5大較高風險食品專題開展了精準整治。同時,對風險較高的中藥飲片和注射劑類藥品進行了抽檢評估,將一大批安全隱患消滅于萌芽狀態。而2016年,四川省將以白酒、泡菜、茶葉、竹筍、川明參等川產特色食品為重點品種,對網絡銷售食品和小餐飲等開展集中整治,并將配合立法部門出臺小餐飲、小作坊食品安全監管辦法。
大數據診斷“風險點”
對癥下藥,啟動專項整治
2015年,經過抽檢監測“大數據”分析,省食藥監局得出結論:保健食品風險較高,要求迅速對減肥、輔助降血糖血脂、緩解體力疲勞等類別保健食品開展全面專項檢查,針對非法添加等問題出臺更嚴格的制度。對此,省食藥監局加大保健食品日常監管力度,為各市(州)食藥監局添置保健食品快速檢測儀器,召開全省保健食品生產經營企業集體約談會并開展專項整治和GMP飛行檢查,抽查保健食品生產企業20家,對存在問題較嚴重的綿陽華神科技公司做出了責令停產整頓的處罰。
2015年,我省對注射劑類藥品質量安全風險進行研判評估,共發現26項風險信息,并提出了強化對注射劑類高風險藥品監管的14條建議。如針對“常年不生產的注射劑,僅再注冊時按要求生產1批”這一風險點,提出建議“對批準文號進行梳理,對臨床不良反應大、療效不確切、質量不穩定而長期不生產上市的品種不予再注冊。”
2015年,我省針對抽檢監測發現的高風險問題,開展了白酒、中藥材和中藥飲片、銀杏葉提取物、蜜餞類產品等專項檢查,并對抽檢及查處信息及時公開。省食藥監局共發布食品安全監督抽檢信息12期、10917個批次,不合格540批次,發布藥品抽檢信息2期,并對公布的不合格產品進行風險交流,引導公眾科學理性消費。針對大米、泡菜、野生菌、桶裝水、調味面制品濫用脫氫乙酸、夏季鹵菜消費、保健食品安全消費等向社會發布風險提示15期。
引入大數據精細化管理
檢查、抽檢、查案、宣傳、督查“五管齊下”
“我們花大力氣獲得的檢驗數據,不僅僅是為了處罰幾個違法企業、產品,更不能用完一次就束之高閣。”省食藥監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要抓住抽檢監測這個“牛鼻子”,盤活海量的檢驗數據,引入大數據精細化管理,支撐促進監管精細化、精準化,完善檢查、抽檢、查案、宣傳、督查“五管齊下”監管模式。
為推進抽檢監測制度化,我省科學制定食品藥品監督抽檢和風險監測計劃,確立以大中型企業生產且全國流通的社會關注度高、風險程度高、日常消費量大的食品藥品為抽檢重點,并出臺了《四川省食品安全風險研判例會制度》和《四川省藥品質量安全風險研判例會制度》,要求省、市、縣三級食品藥品監管局聯動,以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工作中監督檢查、檢驗檢測、輿情監測、投訴舉報、案件查辦等途徑獲取的風險信息為基礎,通過召開會議進行交流、分析、研究的形式,評價安全風險,分析風險性質,確定風險等級,提出預警、控制和糾正措施。
針對抽檢監測中發現的高風險點,我省制定了學校食堂食品安全、旅游景區食品安全、農村群體聚餐食品安全三個管理辦法,有效降低了高風險部位食品安全事故發生率,守住了不發生重大食品安全責任事故的底線。今年,我省將以白酒、泡菜、茶葉、竹筍、川明參等川產特色食品為重點品種,對網絡銷售食品和小餐飲等開展集中整治,并將配合立法部門出臺小餐飲、小作坊食品安全監管辦法。
此外,我省正積極推動建立省、市、縣三級聯動的食品藥品風險監測體系,健全部門間風險監測會商機制,加快推進全省風險監測數據平臺和風險預警平臺建設,加強輿情監測和風險隱患預判,逐步實現全省食品藥品安全抽檢監測信息互聯互通,形成共享機制,讓風險抽檢“大數據”對風險因子“未卜先知”,防患于未然。
為促進《湖北省傳染病監測預警與應急指揮信息平臺用戶與權限管理規范(試行)》(以下簡稱《規范》)有效落實,保障用戶權限規范化管理與賬號核查清理工作順利開展,省疾控中心近日召開了傳染病監測預警與應急指揮信......
按照中國疾控中心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和大興調查研究的部署要求,5月至7月期間,李群副主任帶隊先后赴浙江、山東、上海等地專題調研智慧化預警多點觸發機制、多渠道監測預警等早期監......
為促進已登記農藥安全性和有效性監測工作持續規范開展,進一步提高我國農藥登記后監管水平,2023年6月28日,全國農藥安全性監測預警技術培訓班在線上召開。來自農業農村部農藥司、農業農村部農藥檢定所、30......
今天是第14個全國防災減災日,今年的主題是“減輕災害風險,守護美好家園”。記者從自然資源部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了解到,目前我國三個海洋衛星星座與地面站網實現在軌自主管控與業務化運行,成為自然災害監測的......
據中國氣象局微信公眾號消息,5月12日,在全國天氣會商后,中國氣象局結合當前南方強降水形勢,對氣象防災減災工作進行再部署、再強化、再落實。中國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莊國泰會前對加強氣象災害監測預警、配合......
近日,科技部對外公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大自然災害監測預警與防范”重點專項(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專題任務)2020年度指南項目安排公示。公示時間為2020年10月26日至2020年10月30日。具體清單如......
山區小流域山洪泥石流精細化預報涉及降雨-入滲-匯流-坡面、溝道物源起動-運動演進與成災等多物理過程耦合、時空關聯和學科交叉,一直是國際學術界的熱點和難點問題。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何......
我國疆域遼闊、地形復雜、氣候多樣、地質特殊,滑坡等地質災害頻發,僅2017年全國發生地質災害7000余起,造成300多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超過30億元,對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構成嚴重威脅。為有效防范滑坡等......
2019年5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湖泊生態系統動力學團隊研發的新一代“太湖藍藻水華及湖泛監測預警平臺”啟動試運行。該平臺由南極地理所、中科天啟遙感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開發,面對太湖藍藻水華及“......
5月12日是全國防災減災日。汶川地震11年后,中國的地震預警技術有了怎樣的發展,還存在哪些難題?近日,四川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以下簡稱減災所)創建者、所長王暾表示,我國的地震預警技術在一些關鍵指標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