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創新匯成巨流,對于利益藩籬與傳統枷鎖的沖決將無可阻擋。在學術領域,以“行政化”為突出特征的諸多深層次矛盾,已讓科技體制改革進入不得不改的階段。倒逼是改革的表象,卻往往牽一發而動全身;變革難免斷腕的痛楚,同時需要兼顧猛寬得中的策略。無論如何,創新驅動發展,已讓科技界成為改革的主戰場。
“十二五”期間,創新型國家建設進入決定性階段之時,作為我國科技創新國家隊和引領科技發展的火車頭,中科院率先開啟了面向下一個五年乃至更長遠未來的科技體制改革的序幕,繼續承接起先導、引領、帶動、示范的重大使命。
正如新年伊始國務院辦公廳下發的《關于優化學術環境的指導意見》所直指的,要優化學術環境、消除科研管理中的“行政化”和“官本位”,以激發創新活力。“讓學術的歸學術”正是中科院科技體制改革的終極目標之一。
讓學術的歸于學術,就要堅持學術自主,用科研的標準評價科研活動。創新能力怎么評價、科研水平如何考量、成果優劣怎么界定,一直是科技發展的“指揮棒”。只有“指揮棒”指引的方向正確,科技才能取得日益繁榮的大發展。然而,受到行政化管理的影響,在便利管理、統一標準的理念主導下,科技工作者在科研活動中的主體地位不夠突出,一味要求“出成果”,有違科學研究的探索精神。對科學家采取“參照公務員”的方式進行管理,在學術交流、薪酬激勵等方面形成了不利于科技創新的諸多限制。因此,建立科學、規范的學術自治制度,健全激勵創新的學術評價體系和導向機制,勢在必行。
中科院在建立健全以重大成果產出為導向的科技評價制度體系上,發揮了勇于垂范、率先垂范的作用。從2012年開始,中科院即對下屬36個研究所開展了系統評估,其中采用國際評估的就有32個所。在中科院科研人員看來,此輪評估跳出了過去由行政部門評價科研工作的羈絆,得出的結論更專業、客觀,更令人信服。通過改革科技評價、診斷機制,使導向和激勵作用進一步強化,有助于推進研究所進一步了解自身發展態勢和存在問題,進而達到明確定位、凝練目標的目的。
讓學術的歸于學術,就要真正遵循科研規律,建立遵照科研規律配置科技資源的體制機制。不同類別的科學研究具有不同的特點,只有厘清各類科研活動的規律,才能合理配置科技資源。當前,科技資源分配最典型的問題莫過于科研經費的發放。科研經費以項目形式發放,導致一些項目不僅重復立項,還使“近親繁殖”現象再度滋生。看似“放在了刀尖上”的真金白銀,實則并未完全磨礪出鋒利的效果。合理配置科研資源,就要從科研經費發放改革入手,如改變科技資源配置競爭性項目過多的局面,對重大科技前沿和國家目標開展的研究給予持續穩定的支持,也要推動跨團隊、跨機構、跨學科、跨領域地合理利用科技資源,為推動協同創新提供基礎性保障和創新要素按規律流動的空間。
中科院于2014年7月啟動“率先行動”計劃,按照科技資源配置的不同,逐步推進研究所分類改革。研究所被劃歸為創新研究院、卓越創新中心、大科學研究中心、特色研究所4類不同創新單元。如卓越創新中心以學術水平為主要價值導向,以擇優穩定支持為主配置資源。如今,依托中科大建設的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前沿卓越中心已經取得多項原創性成果,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干線”即將正式交付。去年上半年,中科院還全面開展了研究所“一三五”目標任務驗收工作,并結合資源配置改革強化擇優支持,有力促進了重大成果的產出。
讓學術的歸于學術,更在于共同營造嚴守學術道德的氛圍。學術活動本身是一種純粹的追求、探索行為,學術道德則是學者自律的一種躬身實踐。學術界只有共同堅守學術道德規范,才能形成尊重學術、以純粹科研為導向的學術氛圍,學術不端行為才能失去給養、喪失存在的空間。當學術與權力、利益捆綁在一起,不僅助長了剽竊、偽造、買賣論文等學術不端行為的發生,也不斷蛀蝕著求知的信仰、探索的根基、創新的源泉。“學而優”未必“仕”,完善科研機構學術道德和學風監督機制,實行嚴格的科研信用制度,建立學術誠信檔案,依法治學,加大對學術不端行為的懲治力度,為有效遏制學術不端、科研腐敗套上剛性枷鎖。
去年12月,針對接連發生的學術論文被撤事件,中國科協、教育部、科技部等共同制定發布了《發表學術論文“五不準”》。實際上,這些“不準”正是學術界針對論文買賣交易等愈演愈烈的學術不端行為的嚴正表態,為打破學術利益共同體、營造風清氣正的學術環境發出期待已久的聲音。
讓學術的歸于學術,把管理學術、評價學術和規范學術等相關方面都交由學界主導,去掉那些遮擋學術真面目的枝枝蔓蔓;讓學術的歸于學術,也意味著摒棄借學術之名行謀利之實的伎倆,對非學術的影響敬而遠之,把非學術的問題交由應有的領域處置。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澄清學術環境、煥發創新活力的目的。
在獲得諾獎方面,中國的近鄰——日本可謂羨煞旁人。從2001年至今的18年里,獲諾獎的日本人已有18位,相當于每年1位。到底是何種原因讓日本科學家持續取得如此高的創新成就?3年前,筆者在仙臺聆聽過一位日......
為有效激發科技創新動力,更好調動廣大科技工作者積極性,加快推進創新型河北建設,近日,河北省政府辦公廳發布了《關于優化學術環境的實施意見》,其中明確提出,科技人員個人擁有的科技成果,可作價投資與省內企事......
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雷久侯與中國科大的結緣,那就是從“偶然”到“水到渠成”。2010年,他在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和科羅拉多大學工作。當年,中心接收了一位來自中國科大的訪問學者,同是中國人又有著相同的研究......
為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全面推進依法治校,有效預防和依法規范處理高等學校發生的學術不端行為,營造風清氣正的學術環境,促進教學科研和學術研究的健康......
當創新匯成巨流,對于利益藩籬與傳統枷鎖的沖決將無可阻擋。在學術領域,以“行政化”為突出特征的諸多深層次矛盾,已讓科技體制改革進入不得不改的階段。倒逼是改革的表象,卻往往牽一發而動全身;變革難免斷腕的痛......
當創新匯成巨流,對于利益藩籬與傳統枷鎖的沖決將無可阻擋。在學術領域,以“行政化”為突出特征的諸多深層次矛盾,已讓科技體制改革進入不得不改的階段。倒逼是改革的表象,卻往往牽一發而動全身;變革難免斷腕的痛......
袁江洋洪凈學會作為學術共同體,在優化學術環境、學風道德建設中具有主力軍的作用,建議各學會在該項工作的建設中增加學術不端行為積分,建立學風道德建設定期培訓機制,借此努力營造在學術交流、科技創新、科學普及......
日前,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優化學術環境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表示,要優化科研管理環境,落實擴大科研機構自主權。改革科研院所組織機構設置和管理運行機制,消除科研院所管理中存在的“行......
1月13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優化學術環境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提出,到2020年,在影響學術創新的科技體制機制改革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與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良好的學術環境是培養優秀科技人才、激發科技工作者創新活力的重要基礎。近年來,我國學術環境不斷改善,為推動產出重大創新成果,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