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6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首批項目指南正式發布。這意味著,作為國家科技計劃改革重中之重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正式實施,改革工作邁出具有決定意義的一大步。
2014年底,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全面啟動。按照《國務院關于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簡稱國發64號文件),新的國家科技計劃被優化整合為五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技術創新引導專項(基金)、基地和人才專項。
一年來,新的科技計劃體系脈絡盡顯,科技體制改革在穩打穩扎中步入深水區。為何率先啟動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從項目形成的體制、機制上來說,新的科技計劃有何不同?未來國家科技計劃管理改革的重點落在何處?就此,科技部副部長侯建國接受科技日報記者專訪答疑釋惑。
記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率先試點改革的背景是什么?對于國家科技計劃管理改革意義何在?一年來,科技計劃管理改革進展怎樣?
侯建國:國家計劃管理改革的核心任務就是要按照全面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要求,提高科技計劃的效率,增強創新能力,建立公開統一的國家科技管理平臺,構建新的科技計劃體系框架和布局,著力解決制約我國科技計劃引領帶動創新發展的深層次重大問題。遵循科技發展的客觀規律,發揮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更好地推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
在構建新的科技計劃體系框架和布局方面,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是五類計劃中最早啟動的一項改革,也是整合力度最大的一個計劃,以前的973計劃、863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以及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等都在其中。從功能定位看,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要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各主要行業提供科技支撐,涉及面廣,社會各界十分關注。它的改革具有標桿作用,也肩負著為其他四類計劃的優化整合和管理改革“架橋鋪路”的重要使命,要通過改革后的新機制發揮出更加高效的創新供給能力,充分驗證改革措施的科學性和可行性。
為此,改革啟動一年來,各部門、各方專家通力協作,付出大量心血和努力,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終于正式啟動實施,集中體現了改革進行至今各項工作取得的實質性進展,也為改革的最終成功奠定堅實的基礎。
記者:與以往的科技計劃相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的革新性體現在哪里?
侯建國:以往的科技計劃是根據研發階段的不同而歸類,比如基礎研究、戰略高技術和應用技術研究;而此次啟動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各個重點專項,都是全鏈條創新設計和一體化組織實施,統籌銜接基礎研究、共性關鍵技術、應用示范等各環節工作,加速基礎前沿最新成果的轉化和對應用技術發展的帶動,更加主動有效地服務于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
不僅是需求征集、項目凝練方面的改變,項目論證、布局決策等方面,也都體現了重點研發計劃在組織實施方面的革新性。在組織實施中,根據國發64號文件和11號文件的精神,在深入調查研究,聽取各方意見的基礎上,加大改革力度,提出了新的項目形成機制和管理流程。
在專項論證過程中,充分發揮專家的作用,依靠專家,多層次多角度充分論證。既保證各重點專項的科學性和先進性,又從領域均衡和學科持續發展、專項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實施方案的成熟度等角度進行總體考慮,確保重點專項的整體布局設計與國家宏觀戰略需求一致。在布局決策上,充分利用部際聯席會議決策機制,做到科學決策和民主決策。同時,綜合考慮部門共識度、領域科技發展均衡性以及財力可能,形成了59個重點專項的總體布局和優先啟動36個重點專項的相關建議,經國家科改領導小組審議通過后,得到國務院批準。
記者:請您介紹下2016年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的形成機制?
侯建國:為廣泛征集全社會關于科技創新的重大需求,2015年初,科技部面向各部門、地方及相關行業協會印發重點研發任務征集通知,并征集了2698項研發任務建議。基于此,科技部、財政部、發改委圍繞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如中國制造2025、“一帶一路”、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互聯網+等,會同各部門凝練形成8個方面62個任務方向,既貫徹落實了國家重大戰略部署,又體現了行業科技需求和領域的均衡發展。
之后,共有50多個部門、20多個行業協會及地方、全國近900名高層次專家參與編制和討論,形成59個重點專項的實施方案。值得關注的是,特邀咨評委會同240多位領域專家,分7組對重點研發計劃2016年重點專項進行咨詢評議,這是國家科技計劃管理改革啟動實施以來,特邀咨評委對國家科技計劃未來布局進行的首次全局性、大規模咨詢評議,對部際聯席會議形成決策參考。
記者:在指南編制和組織申報上,如何保障新科技計劃組織實施中的“公平、公開、公正”?
侯建國:我們主要是通過著重做好“制度、透明、自律”三個方面的工作,來保障新科技計劃組織實施中的“公平、公開、公正”。
在制度建設方面,我們下了很大力氣,首先是制定和發布了一批管理制度,包括重點研發計劃管理辦法、項目立項管理程序、專業機構管理規定等,明確各個管理環節上的不同管理主體的分工與責任。其次是通過具體制度來確保評審立項等環節的管理工作有序規范。比如專業機構在評審中要從統一專家庫中按照規定的資質和數量要求隨機抽取,不能選擇性的使用專家,還要執行嚴格的專家回避制度,參與重點專項實施方案和年度指南編制的專家,不能申請和評審相關項目等,將“運動員”和“裁判員”徹底分開。第三是所有的受理評審過程都要做到痕跡化管理,隨時備查。
在信息透明方面,我們也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強信息主動公開的力度,如在發布重點專項申報指南時,同步公布指南編寫專家組名單、形式審查條件要求、形式審查責任人等,參加項目評審的專家也要公開公示,力求在項目管理源頭就公開透明、責任明確。同時,結合前期6個試點重點專項的申報組織工作經驗,整理了項目申報常見問題答疑,將與指南一起公布到科技管理信息系統公共服務平臺上,方便申報者查閱、解惑,高效率準備申報材料,節約時間精力。
在建章立制、公開透明之外,我們也要求參與重點研發計劃工作人員和科學家恪守職業規范和科學道德。通過提高專家和工作人員的行為自律,共同營造風清氣正的氛圍。在進行項目申報時,申報單位和申報負責人都要簽訂誠信承諾書,承諾杜絕五項有可能影響公平評審的行為;項目評審專家也要簽署誠信承諾書,承諾恪守職業規范和科學道德,遵守評審規則和工作紀律;科技部和專業機構的工作人員,更要遵紀守法、公正廉潔。這類措施與前面所說的各項制度相配合,發揮綜合效應。
記者:下一步國家科技計劃管理改革的重點將落在何處?
侯建國: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的正式啟動實施,標志著國家科技計劃改革向前邁出一大步,但后面的改革任務還十分艱巨、繁重。
接下來的科技計劃管理改革工作中,我們將重點做好五方面工作,一是要緊密圍繞國家戰略需求和科技發展前沿,突出問題導向,凝聚目標;二是要在評審等管理環節中做到更加公開透明,把任務項目交給最合適的團隊和科學家;三是既要做好立項工作,更要做好過程管理工作,提升創新績效,更加注重科研質量;四是要完善規章制度,更加注重管理細節;五是要加強主動服務,更加關注和響應科技界的訴求。
在2016年中,我們將圍繞“十三五”科技規劃的制定落實,充分發揮新機制下科技資源統籌配置和各行業、部門的優勢,嚴格按照64號文件的精神和中央改革辦的要求,在3年過渡期內完成國家科技計劃管理的全部主體改革任務,將科技計劃優化整合、專業機構改建、監督評估體系和計劃管理信息系統建設等工作齊抓并進,加快形成計劃管理新常態,通過國家科技計劃管理改革任務的不斷落實,盡早建立完善新型計劃管理體系,提高國家科技計劃的創新供給質量和效率。
內蒙古自治區財政廳科技廳教育廳關于深化財政科研經費管理改革放權的意見自治區各相關部門、單位:為深化自治區本級財政科研經費使用管理改革放權,妥善解決管理機制和制度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進一步擴大科研人員經......
9月15日,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侯建國赴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庫倫旗,調研中國科學院定點幫扶工作。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副主席、黨組成員包獻華,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周琪陪同調研。侯建國一行調研了庫倫旗......
記者7日從科技部獲悉,為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關于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優化國家科研機構定位的部署,推動科研院所聚焦國家使命建設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服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科技部、中央編辦、財政部、人力資源......
10月16日凌晨,在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后,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侯建國到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看望正在執行空間應用系統空間站任務的科技骨干。在空間應用中心任務監控大廳,......
最近,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侯建國領銜的單分子科學團隊的董振超研究組與羅毅研究組,在單分子拉曼成像領域取得新進展,實現了埃級單化學鍵分辨的分子內各種振動模式的實空間成像,并提出了一種全新......
10月8日至17日,應荷蘭科學研究組織、丹麥嘉士伯基金會和德國馬普學會等機構邀請,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侯建國率團訪問了荷蘭、丹麥和德國。在荷蘭,侯建國訪問了荷蘭應用科學研究組織、荷蘭科學研究組織、荷蘭皇家......
5月13日,中國科學院黨組副書記、副院長侯建國到中國科學院大學(簡稱“國科大”)雁棲湖校區調研學生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并與師生座談。中科院副秘書長、直屬機關黨委常務副書記李和風陪同調研。座談會由國科大......
近日,中國科學院黨組副書記、副院長侯建國結合參加中科院化學研究所、青藏高原研究所、半導體研究所新一屆領導班子任命宣布會,分別對三家單位進行工作調研。侯建國聽取了各研究所負責人的工作匯報,參觀了相關實驗......
3月23日,侯建國重回中國科學院系統,接任黨組副書記、副院長(正部級)。此前,侯建國曾在中科院旗下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科院福建物構所求學或工作逾30年。中科院黨組學習貫徹全國“兩會”精神3月23日,......
黨的十九大報告突出強調了質量,要求大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提出堅持質量第一、推動質量變革、增強質量優勢、建設質量強國、實現高質量發展等重大命題。圖片來源于網絡為什么黨的十九大報告將質量提升到前所未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