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引力波探測看作交響曲的話,LIGO(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臺)的成果,是一段美妙的序曲。它證明了引力波的存在,引力波天文學隨之誕生。但是,彈奏引力波主樂章的地點,還應該在空間。”16日,在空間引力波探測太極計劃媒體見面會上,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力學研究所研究員胡文瑞勾勒出了中國空間引力波探測的路線圖。
2月11日,LIGO科學合作組織向世界宣布人類首次直接探測到了引力波,而中國空間太極計劃在此時揭開面紗,并非“亦步亦趨”。它有著更大的雄心:去聆聽那些頻率更低的引力波,探索更為豐富的科學內容。
上天去,才能聽到更低沉的宇宙呢喃
這不是“趕時髦”。
實際上,2008年,中科院就發起了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在中科院多個研究所和院外高校科研單位的共同參與下,成立了中國科學院空間引力波探測論證組。目前,已形成了一支以中國科學院科研人員為主,胡文瑞、吳岳良院士為首席科學家的空間太極(Taiji)計劃工作組。
和大家已經熟知的地面測量不同,太極計劃是要將引力波探測星組發射升空,用激光干涉方法進行中低頻波段引力波的直接探測。
中低頻引力波的波長在1×10-4至1.0赫茲之間。不同波段的引力波,對應著不同的引力波源,是打開宇宙不同領域知識的鑰匙。
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學副校長吳岳良介紹,類似LIGO這樣的地面激光干涉天文臺探測的是高頻引力波,頻率在10赫茲以上,主要來自致密雙星;而中頻引力波則來自中等質量致密雙星,宇宙大爆炸最早期產生的原初引力波也屬此類;至于低頻引力波,則來自于雙星系、超大質量雙黑洞和大質量比雙黑洞的并合,以及大質量天體的爆炸等。
這些不同的頻率,構成了更為完整的引力波樂章。而如果只在地面聆聽,受空間距離的限制和地球重力梯度噪聲的影響,頻率低于10赫茲的引力波將無法被探測到。“因此,多國科學家在加緊開展空間引力波探測的研究計劃。”吳岳良說。
空間引力波探測,國際合作與競賽已經展開
從上世紀90年代起,在地面上,人類已經開始建設聆聽高頻引力波的“耳朵”。而在地面之外,規劃和部署也已經開始。
1993年,歐洲空間局(ESA)首先提出激光干涉空間天線(LISA)計劃,在10-4至10-2赫茲波段進行空間引力波測量。其計劃于2030年左右,發射三顆各相距500萬千米的探測器,后來又修改了方案,三個探測器的距離縮小到100萬千米,更名為eLISA。2015年底,歐空局已經發射了其關鍵技術驗證衛星LISA-Pathfinder,踏出人類太空探測引力波的第一步。
最近,美國提出了后“愛因斯坦計劃”,它包括兩顆星,其中一顆是“大爆炸觀測者”,著重于探測地面和LISA所探測波段之間的中頻(1×10-2至100赫茲)引力波。日本也提出了在相似頻段觀測引力波的DECIGO計劃。
中國同樣也在備戰這一全新的宇宙天文學領域。
胡文瑞介紹,按太極計劃,我國將在2035年前后發射三顆衛星組成的引力波探測星組,進行中低頻波段引力波的直接探測。太極計劃的技術指標在總體上將優于歐空局LISA計劃的要求,頻率范圍將覆蓋LISA的低頻和日本DECIGO的中頻。“該計劃的主要科學目標是觀測雙黑洞并合和極大質量比天體并合時產生的引力波輻射,以及其他的宇宙引力波輻射過程。”
這是一個中歐合作的國際合作計劃。科學家為它規劃出了兩條發展路徑:其一,是我國參加歐洲空間局的eLISA雙邊合作計劃;其二,是我國發射一組引力波探測衛星組,與2035年左右發射的eLISA衛星組同時遨游太空,兩者同時在空間中獨立進行探測,互相補充和檢驗測量結果。胡文瑞透露,與歐空局的合作計劃,今年年底前就將呈報給國家有關部門。
基礎研究將帶動多項技術發展
LIGO已經探測到了引力波,我們還在進行著遙遠的規劃,還有意義嗎?
雖然“第一”的名號已經旁落,但基礎研究的意義,遠不止于追尋“第一”。
空間引力波探測和研究需要許多先進技術:在空間激光干涉儀方面需要穩頻和鎖相的大功率激光器和激光干涉系統;需要用無拖曵技術控制的高精度光學平臺;需要測量超低重力水平的慣性傳感器;需要控制各種噪聲以分辨出引力波引起的微小距離(10-12米)的變化;以及需要與實驗設備一體化的衛星研制……這些正是引力波國際探測計劃要研究解決的關鍵技術。我國目前的技術能力與國際先進水平還有一定的差距,這種差距可以通過良好的國際合作得到一定的彌補。
“引力理論的空間檢驗,可以使實驗頻率比地面降低幾個數量級、提高觀測精度,孕育著自然科學的重大突破。”胡文瑞強調,“中國科技界應該在引力理論的空間檢驗方面逐步做出重要貢獻。”
萬眾期待中,24年1月已經過去,但中科院預警名單依然沒有公布!官方并未說明延遲原因,但相比往年,今年的名單確實尤其讓人關注。因為23年國際期刊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動,這些是否會影響預警名單的制定尚未可知:......
由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牽頭的七所英國大學聯盟將開發下一代引力波探測器。該項目獲得了英國研究與創新基礎設施基金700萬英鎊的支持。該聯盟包括伯明翰大學、卡迪夫大學、格拉斯哥大學、樸茨茅斯大學、南安普頓大學、......
由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牽頭的七所英國大學聯盟將開發下一代引力波探測器。該項目獲得了英國研究與創新基礎設施基金700萬英鎊的支持。該聯盟包括伯明翰大學、卡迪夫大學、格拉斯哥大學、樸茨茅斯大學、南安普頓大學、......
根據往年經驗,一年一度的中科院預警期刊名單即將發布,官方回復也說明如此,最新名單將在明年1月份發布,即2周之后。但相比往年,今年的名單尤其讓人關注......回顧中科院《國際期刊預警名單》至今已發布三......
根據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公眾號消息,從2023年開始,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期刊分區表不再統計撤稿論文的引用數據。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期刊分區表每年定期更新期刊影響力數據,年度發布。征訂單位用戶可......
7月22日,韓國SukbaeLee等人在arXiv上傳了兩篇論文,稱發現了“全球首個室溫超導材料”,名為LK-99,論文中給出了LK-99的合成方法,合成門檻很低。文章曝光后引起了大量爭論,因為很多小......
財聯社11月16日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強11月14日至16日在黑龍江、吉林調研。在吉林,李強走進長春金賽藥業、長光衛星公司,詳細了解企業創新發展情況,勉勵他們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加強人才......
LipidALL脂代謝會議由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稅光厚研究員發起,至今已在國內多個城市成功舉辦八屆。豐富的會議主題與優質的會議內容數年來吸引了超過數萬名各地科研人員參與其中,極大推進了脂質/代......
基于現有地球軌道高精度星地/星間測距、測月系統,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引力波實驗中心在國際上首次提出利用引力波軌道共振效應,實現超大質量雙黑洞并合引力波信號有效探測的高度可行方案。該方案整合現有測距、測......
有一種東西,你看不到也感覺不到它,但你周圍的一切,包括你自己的身體,都因它慢慢地縮小和擴大。這是穿過我們星系的引力波產生的奇怪時空扭曲效應。經過15年的數據收集,現在,科學家們第一次“聆聽”到了在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