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6-02-18 13:44 原文鏈接: 海南澄邁縣發展生態農業杜絕使用劇毒農藥

      在海南省澄邁縣永發鎮農技服務中心,農民王大爺前來購買農藥,通過服務點的管理設備刷農產品溯源智能卡,他的農藥購買信息都被記錄在溯源體系平臺,他所種植的豇豆質量安全可追溯到田間地頭。

      這是澄邁縣率先在省內創建的“農產品溯源智能卡”制度,可查詢到農戶田頭信息,囊括果菜種植、檢驗、標準化生產全過程,可追溯源頭、跟蹤流向、查詢信息、召回產品。

      在“互聯網+”大潮流下,這只是澄邁縣積極“觸網”的一個例子。當有著千百年歷史的農業小鎮遇上包羅萬象的現代互聯網,會產生什么樣的火花?互聯網將如何打開農產品銷售渠道,促進當地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能不能讓人們對農產品更信任?記者近日進行了采訪。

      綠色農產品怎么打出品牌?

      使用劇毒農藥罰款15萬

      12月的海南島,澄邁的綠色田野上,農民們忙著種菜澆水,田間各種新鮮的瓜果蔬菜青翠欲滴,隨風搖曳。月底,這些瓜菜將陸續運送出島,端上千家萬戶的飯桌。

      在澄邁縣農民許泉的8000余畝種植基地,記者看見,這里的土地按規劃種滿了各類瓜果蔬菜,田頭標牌上注明了每塊地的產品名稱、種植時間、農藥施用量,田間一排排水龍頭根據蔬菜種類和需要,采用噴灌、霧灌、滴灌等高效節水模式,按需噴灑。

      許泉的平板電腦連著種植基地的攝像頭,打開監測系統,屋外100多畝的農田很清楚地顯現在電腦屏幕上。用手點擊拖動屏幕,農田間任何一處的瓜菜生產場面立即放大在眼前。點擊某塊田地的編號,這塊田地的蔬菜品種、種植時間、預計收割時間、農藥噴灑劑量等都一一顯示眼前。

      由許泉創立的惠農果菜產銷社是海南最大的供港澳蔬菜基地之一,基地全部按照澄邁縣制定的生態種植規劃,從播種、種植、灌溉、施肥到采摘,生產全程統一執行GAP管理標準。

      “如果在澄邁縣發現使用劇毒農藥,舉報者可以獲得15萬元獎勵。”澄邁縣委書記楊思濤告訴記者,澄邁縣發展生態農業,堅決杜絕使用高劇毒農藥,提倡使用優質農家肥和生物有機肥,最大限度保護土壤生態環境。

      權威檢測表明,澄邁土質以紅壤和砂質土壤為主,土壤中硒含量約為每公斤440微克以上。富硒土壤所產的大米、蔬菜、水果等,人體攝入后可大大增強抗病能力。

      “我們這里是砂質土壤,保水保肥較差,其他蔬菜的畝產量較低,較適合種植地瓜。以前種的本地地瓜品種每斤只能賣幾角錢,現在按照統一標準給地瓜帶上‘身份證’實行標準化生產后,每斤能賣到近13元錢。價錢上來了,農民種植的積極性也很高。”澄邁縣橋頭鎮沙土村黨支部書記王文克告訴記者。

      楊思濤告訴記者,早在2008年,澄邁縣就提出“生態現代化”的發展構想,用40項與生態掛鉤的指標引導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退化脫鉤。6年來,當地產業轉型初顯成效,綠色產業產值占比達到70%以上,初步實現經濟增長與生態保護協調發展。

      農產品怎么賣出去?

      互聯網來牽線搭橋

      就在記者采訪期間,許泉的電話響個不停,距離冬季瓜菜收摘上市還有一段時間,惠農果菜產銷社的果菜大部分已經被預訂。

      “以前都是等著客戶上門訂貨,現在我們會在網上發布瓜菜的種植過程和采摘時間,客戶網上了解,直接下單。”許泉說,除了質量優良取勝市場外,品牌營銷起到很大作用,現在惠農果菜產銷社百分之六七十的瓜菜按照訂單來種植。

      高質量的澄邁農產品為澄邁農業贏得良好的市場口碑,如何拓寬銷售渠道,讓農民從土里刨出“金子”來?作為技術密集型產業,互聯網產業以低碳、環保、潛力大成為海南綠色發展的絕佳選擇,澄邁也看準了這個契機。

      2015年,澄邁縣啟動福山互聯網農業小鎮建設,設立縣、鎮、村運營中心,發展農村電商物流,推進二維碼、支付寶福山咖啡文化風情鎮全網融合,以互聯網促進小鎮三產融合,打造智慧型互聯網農業小鎮。

      據不完全統計,澄邁現有農產品電商126家,年銷售額突破1億元,網絡營銷能力初顯;“農資一卡通”系統全縣鋪開,經營店達105家,有效規范了農藥市場秩序;推廣二維碼技術應用等,使全縣85%的瓜果菜、畜牧產品和水產品等農特產品實現了有標識可追溯。

      除去零散分布的淘寶店主、微商外,澄邁的農業企業也積極“觸網”。山口青柚種植戶安爍宇告訴記者,他種植的山口青柚60%通過電商平臺進行銷售,每年柚子還沒上市,就有很多電商直接到種植園考察和下訂單,“現在只要產品好,不用愁賣,自然會有電商上門來聯系合作。”

      從坐等顧客到發布網上信息,農產品與網絡對接,大大加快了流通速度,也增加了農產品的附加值。2015年澄邁全縣農產品線上線下銷售額預計突破6億元,同比增長3.5倍。

      網上消費如何取信?

      建立完善追溯信息系統

      在許泉的種植基地,記者隨手拿起手機掃描瓜菜產品包裝袋上的二維碼,產品的產地、種植、加工時間都會立刻顯現。

      許泉說,惠農合作社的產品質量可追溯系統是產品質量的最大保障,產品信息可追溯是第一層保障,第二層保障是還可通過種植基地可追溯系統平臺即時監視基地所有瓜菜的種植、采摘、施肥等實況。

      目前,澄邁縣已設立3層檢測網,在各大田間地頭設立檢測站,在各市場和收購點配備流動檢測車,在縣農技中心設立檢測中心,建立了“澄邁果菜追溯信息系統”,完善澄邁農業信息網、縣農業視頻指揮中心,實現三大農產品90%在網上可追溯,做到上市農產品100%檢測。

      層層保障不僅確保了產品質量,也讓消費者更加信任。海口市民王女士告訴記者:“現在食品安全問題不容忽視,澄邁農產品上的二維碼清楚地記錄產地、農藥使用情況、產品質量等信息,讓消費者放心。即使再貴,也愿意購買這樣的產品。”

      2015年,澄邁縣和海口市、文昌市三市縣被選為海南省冬交會中心館——“互聯網+農業”館展出單位,代表展示海南“互聯網+農業”發展成果。“我們生產的農產品有嚴格的種植標準,采用無土育苗,施有機肥,禁用農藥。”現場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說:“商標上的二維碼都有可追溯系統,一查就能查到,消費者不用擔心買到不安全的產品。”

      人們都說“種地難發財”,但在澄邁,生態有機農業借助互聯網,從土里刨出了“金子”,走出了新路子。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