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過程耗費了他們生命中的很長一段時間,妨礙了對工作、資助和終身教職的申請,并且減緩了研究成果的傳播。
當Danielle Fraser首次將論文提交并等待其發表時,她對即將到來的痛苦經歷全然不知。
Fraser花了約18個月研究上千個在過去3600萬年間遍布北美的化石標本。如今,她獲得了一個有趣的結果:動物種群在溫暖、濕潤氣候下的不同緯度間分布最為廣泛。這項對Fraser在加拿大卡爾頓大學獲得博士學位至關重要的工作,可能被用于預測哺乳動物對氣候變化的響應,而這是當下生態學研究中的一個關鍵問題。因此,在導師的鼓勵下,她于2012年10月將此項成果投給《科學》雜志。
10天后,論文被拒。Fraser又將其投給另一家著名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結果論文再次被拒。下一步,她嘗試投給《生態學快報》,但論文被返回。“當時,我失望至極。論文甚至未被評審過,而我很想知道如何完善它。”
2013年5月,Fraser將論文提交給其所在領域的高影響力期刊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該期刊將論文送出去評審,而這是在Fraser首次將其投給《科學》雜志的7個月后。“終于成功了!”Fraser想。但她不知道的是,在通往發表的漫長、崎嶇之路上,自己僅邁出了第一步:在論文最終發表前,又經歷了3次提交、兩次被拒、兩輪大修和無數次起草。到論文發表時,Fraser幾乎不想再多看它一眼。
Fraser的沮喪被感同身受:研究人員正不斷質疑在發表成果上所花的時間。很多人表示,他們感覺陷入了一個提交、被拒、接受評審、再次接受評審和再再次接受評審的循環當中。這一過程耗費了他們生命中的很長一段時間,妨礙了對工作、資助和終身教職的申請,并且減緩了研究成果的傳播。2012年,紐約洛克菲勒大學神經學家Leslie Vosshall撰寫了一篇哀嘆科學出版“像冰川移動般緩慢”的評論。“過去3年間,如果有什么區別的話,那就是情況變得更加糟糕。”Vosshall說。
同行評議
一個爭論點在于現在的審稿人要求得更多。當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細胞生物學家Ron Vale分析在1984年前6個月發表于《細胞》《自然》和《細胞生物學雜志》的生物學論文,并將其與2014年前6個月發表在這3本期刊上的論文進行比較時,他發現,作者的平均數量和實驗數據中的研究小組數量均增加了2~4倍。Vale認為,這表明發表一篇論文所需的數據量在增加。他懷疑,大多數增加的數據來自試圖滿足審稿人要求的作者。科學家對這些過分熱心的批評者充滿了抱怨,因為后者似乎永遠想要更多或不同的試驗,以揭示某個觀點。而英國華威大學細胞生物學家Stephen Royle對其團隊發表論文所需時間進行的分析表明,在平均9個月的醞釀期中,有近4個月被用在修改論文并將其再次提交上。
很多科學家還責怪期刊編輯。在他們看來,當評審意見混雜時,編輯們不愿向論文作者提供明確的指導和決定,從而將評審和修改過程沒有必要地拖長。期刊負責人并不贊同這一說法,并且表示,他們的編輯很擅長處理混雜的評審意見。《細胞》總編輯Emilie Marcus介紹說,他們的期刊編輯承擔著決定論文發表的責任,并且會幫助作者制定修改計劃。
Marcus同時表示,《細胞》雜志正通過諸如增加僅經歷一輪修改的論文數量,努力縮減審稿時間。2015年,在發表于《細胞》的論文中,有14%做到了這一點。
《自然》雜志編輯部主任Ritu Dhand介紹說,《自然》的編輯也發現,和過去相比,尋找審稿人越來越難。“大概是因為需要評審的論文太多了。”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計算生物學專業研究生Daniel Himmelstein則發現,PubMed數據庫中的論文數在2000~2015年間增加了兩倍多,目前達到近100萬篇。
技術進步
數字出版可能對縮短“生產”時間——從接收到發表所用的時間——而非審稿時間有好處。在Himmelstein的分析中,自本世紀初以來,用于論文生產的時間減少了一半,穩定在25天的平均值上。
一些新期刊和在線發表平臺已承諾進一步加快發表流程。于2013年啟動的PeerJ便是若干本如今鼓勵開放審稿的期刊之一。這些期刊的審稿人名字和評論都隨同文章一起貼出來。人們所希望的是,增加透明度將阻止不必要的耽擱或來自審稿人繁重的修改要求。
生物醫學和生命科學領域的期刊eLife于2012年啟動,承諾編輯會在幾天內作出初步決定并且快速評審完論文。審稿人得到不要建議“完美試驗”的嚴格指令,而且只有當額外的分析工作能在兩個月內完成時,才可以對此提出要求。否則,論文將會被拒。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細胞生物學家、eLife總編輯Randy Schekman介紹說,這些政策意味著在期刊接收的論文中,有超過三分之二僅經歷了一輪評審。
在一項2015年的分析中,Himmelstein根據3482本期刊的平均評審時間創建了一個排名。這些期刊從2014年1月~2015年7月在PubMed數據庫中擁有帶著時間標簽的論文。分析發現,PeerJ的評審速度相對較快:在提交后的第74天完成評審。eLife需要108天,《科學公共圖書館·綜合》則需要117天。相較之下,《細胞》的評審時間是127天,《自然》是173天,《科學公共圖書館·醫學》是177天,而《發育細胞》是受歡迎生物醫學期刊中速度最慢的,需要194天。
預印本重獲考慮
對于生物學家來說,加速論文發表的一種方法是擁抱預印本。《物理評論E》助理編輯、德國馬爾堡大學理論物理學家Bruno Eckhardt介紹說,預印本使得研究成果能迅速獲得聲望和批評。一份提交至bioRxiv——由紐約冷泉港實驗室運營的服務器——的預印本在24小時內被在線發表,并且擁有了數字對象標識(DOI)。隨后的修改有時間標記,任何人都能閱讀和評論文章。更重要的是,支持者認為,預印本的發表能被加入到傳統出版流程中。比如,于2012年啟動的F1000Research通過先發表論文然后邀請公開的同行評議和修改,實現了這一點。
一些科學家更進一步,正利用各種平臺發表研究中隨時得出的每個假設、數據集或圖表。每個文件能被賦予一個DOI,因此它能被引用和追蹤。已將論文作為預印本發表的Himmelstein利用Thinklab平臺逐步撰寫并發表了自2015年1月起開展的一個新項目取得的成果。
然而,預印本和實時數字出版平臺并非萬能藥。Vosshall表示,很多生物學家對預印本“感到恐懼”,因為他們擔心自己的成果被競爭對手搶先發表,或者失去提出某個想法的功勞和知識產權。即便是在預印本發表后,科學家仍會發現自己忙于同行評議以及追求高影響力期刊,以尋求論文的最終發表,從而為他們的簡歷增光添彩。Vosshall介紹說,科學界依賴于傳統期刊充當“聲望過濾器”,從而使重要論文獲得讀者關注。沒有它們,“我們如何發現好東西?”
對于Fraser來說,當論文經過近兩年的等待最終在《科學公共圖書館·綜合》上發表時,她得到了積極的回應。文章被瀏覽了近2000次、下載280次。此次發表還幫助她守住了現在的職位——史密森學會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博士后研究人員。
不過,Fraser并不想再次經受整個過程。因此,目前她更傾向于將論文投給有可能立即發表其成果的中檔期刊。“如果我最終的目標是獲得一份教職工作,我無法為了一篇論文等上兩年。”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隨著全球氣候變暖趨勢的加劇,高溫脅迫成為制約世界糧食生產安全的最為主要的脅迫因子之一。據報道,平均氣溫每升高1℃,會造成水稻、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3%-8%左右的減產。因此......
科技日報北京6月14日電(記者張夢然)通過鐵電柵極絕緣體和原子層沉積氧化物半導體通道,日本科學家制造了三維垂直場效應晶體管,可用來生產高密度數據存儲器件。此外,通過使用反鐵電體代替鐵電體,他們發現擦除......
中新社天津6月12日電(孫玲玲喬仁銘)記者12日從南開大學獲悉,南開大學電子信息與光學工程學院王衛超教授課題組首次在三元氧化物催化劑莫來石上實現無能耗超低溫臭氧分解。該成果的推廣應用將為新型大氣污染物......
今天(3日)是端午節,我們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更是感念中華民族傳承千載的家國情懷。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擇日,神舟十四號即將升空,中國航天人正在為科技求索的新征程全力以赴。從今天起,我們......
臧穆在業內被稱為“會畫畫的徐霞客”,他的野外科考日記《山川紀行:第三極發現之旅——臧穆科學考察手記》兼具科學價值、文學價值、美學價值,堪稱精彩絕倫。這套手記共1卷3冊,84萬字,包括臧穆手繪寫生圖66......
社會進步和國家發展需要各種各樣的人才,要得天下英才而育之,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在眾多人才類別中,近來對戰略科學家的討論越來越多,比如我校已故黃大年老師就被稱為戰略科學家。什么是戰略科學家?戰略科學家應......
編譯|孟凌霄科研(Study)、社交(Social)、睡眠(Sleep),三者不可得兼?來自貝爾實驗室的首席科學家鄭明徳(音),在Science發文回憶了學生階段,自己為科研犧牲健康,最后因腸胃病到急......
近日,科學家證明此前所發現的“獨角獸”(Unicorn)和“長頸鹿”(Giraffe)兩個存在“黑洞”的星系實際上都是雙星系統,這意味著前述兩個“黑洞”的真身為恒星。相關發現刊登于《皇家天文學會月報》......
每一年,全球科學家們在組織和參加會議上的花費竟高達數百億美元。每個科研人員,一生中都有大量時間花在開會和去開會的路上。這些錢和時間花得值嗎?美國西北大學最新的一項研究回答:值。而且,對那些在會議上表現......
中國駐澳大利亞大使館24日為獲得2020年度中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的澳大利亞著名地學科學家蘇·歐瑞莉舉行頒授儀式。當天,中國駐澳大利亞大使肖千向國際著名地學科學家、澳大利亞科學院院士、麥考里大學教授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