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6-03-03 10:35 原文鏈接: 三部門發文促能源發展能源互聯網推行有多遠

       近日,為推進能源互聯網發展,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局、工業和信息化部共同發布了《關于推進“互聯網+”智慧能源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

      在中國能源改革持續推進的當下,《指導意見》的推出是否能夠推動能源行業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又能否解決中國能源發展目前所面臨的困境?

      能源改革推動器

      在中國石油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劉毅軍看來,此時推動能源互聯網發展有著深刻的現實背景,“我國正處于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主要能源將發生大轉換的節點上,能源互聯網的發展能夠加快這一進程”。

      專家認為,能源互聯網發展的出現,一方面是受應對空氣污染調整能源結構必要性的驅使,同時隨著能源價格持續走低、產能過剩,國內能源發展遭遇挑戰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指出了我國能源領域遇到的現實難題:“以往都是市場推動,而如今市場需求減少,今后如何發展,大家都很困惑。”

      然而,能源互聯網能否在短期內成為解決上述難題的利器,專家卻有著不同見解。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立浧肯定了能源體制改革與能源互聯網之間的密切關系。他指出,國家出臺一系列的文件將電網的輸電與用電端放開,“全社會都參與進來,這樣電網就成了蓄水池,不僅提供電服務,而且各種分布式能源結構構成微網,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和供應的可靠性”。

      但也有專家表示,雖然與互聯網的融合確實是解決我國能源問題的手段之一,但不能完全寄望于依靠某個手段解決當前的能源困境。

      “互動是互聯網的基本功能,但目前能源領域的互動規模還比較小。”林伯強說,只有當互動量積攢到一定程度,能源互聯網才能產生影響力,這并非一朝一夕可以達到。

      可再生能源迎發展契機

      清華大學電機工程與應用電子技術系教授張伯明認為:“能源互聯網將對現有能源結構產生明顯的影響。”他認為生態環境惡化、化石能源枯竭等能源資源挑戰使可再生能源成了“滿足人們生存需要”的選擇。

      為了改變國內化石能源占比過高的現狀,我國正在努力增加清潔能源的開發,希望以更多清潔能源替代燃煤,而能源互聯網的發展為優化能源結構提供了契機。

      “優化能源結構需要信息技術支撐。”張伯明說,由于可再生能源運行具有間歇性和不確定性,需要對不同能源有全局掌控,這需要信息技術的支撐。

      對解決能源結構不合理的問題,需要“通過市場、價格激勵等手段有效降低傳統化石能源比重,促進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同時,可再生能源的發展還面臨著自身局限性的桎梏,例如“間歇性、波動性、可控性差、預設性差”,而能源互聯網的發展為這些不足找到了解決辦法。

      張伯明認為,通過能源互聯網的協調作用,合理利用廣域可再生能源時空互補性,實現能源跨地域的協調優化,解決電力實時平衡問題,就能解決上述缺陷。該系統一方面建立了信息互通渠道,另一方面解決了可再生能源既有問題,因此他表示:“未來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將會大大提高。”

      期待能源話語權變革

      但反觀當前,能源互聯網在現實中的推行還面臨層層困難。

      從技術層面而言,儲能是能源互聯發展的一個關鍵問題。但在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看來,通過電網加強智能調度、控制,同時不斷克服可再生能源隨機性、波動性的缺點,加強儲能工作,形成小的微電網,從整體上發展“分布式”電網,這些技術上的難題“都可以突破”。

      與技術層面的挑戰相比,專家對能源互聯網發展帶來的能源商業模式變化更感興趣。劉毅軍表示,以往更多強調能源擁有方的話語權,但互聯網的進入將使終端消費者的話語權和選擇能力發生根本變化。用孟憲淦的話說,未來每個發電單位既是“互聯網+”能源的消費者,也是電力的供應者。

      其中牽涉到傳統電力企業如何做好服務的問題,以及如何破解能源管理體制改革的問題,而打破傳統電力開發單向模式的做法將帶來一次巨大的變革。

      逐個突破技術屏障的同時,如何在管理與機制層面為能源互聯網發展提供充分保障,還需要更多探索。“能源互聯網的總體目標是確定的,但具體怎么實現,還需要在實踐中摸索。”張伯明說。

    相關文章

    張俐娜院士:72歲解決可再生能源領域世界難題

      10月17日,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教授張俐娜因病在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逝世,享年80歲。今年8月,張俐娜在身體狀況不佳的情況下仍堅持為參加2020年青少年高校......

    第九屆儲能國際峰會暨展覽會在京開幕

     8月27日,主題聚焦“聚儲能十年之勢,創產業十四五新機”的第九屆儲能國際峰會暨展覽會(ESIE2020)在北京開幕。此次峰會暨展覽會由中國能源研究會、中關村管委會、中關村科學城管委會指導,......

    能源法征求意見可再生能源列為能源發展優先領域

    醞釀已久的能源法正加快落地步伐。4月10日,國家能源局就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能源法(征求意見稿)》,再次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征求意見稿主要涉及:推動能源清潔低碳發展,提高能源供應能力,健全能源普遍服務......

    2019全年德國風力發電量占發電總量24.67%

    可再生能源發電量顯著增長Fraunhofer研究所的數據顯示,2019年全年,德國發電總量為5156億千瓦時。其中,風力發電量達到1272億千瓦時,占發電總量的24.67%;生物質發電為444億千瓦時......

    德國可再生能源發電占比首超化石能源

    日前,德國行業組織Fraunhofer研究所發布的2019年德國電力生產年度數據顯示,2019年德國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占總發電量的46%,比2018年提高5.4個百分點。這是德國的可再生能源發電占比首次......

    可再生能源技術轉移三方合作項目啟動預備會在埃舉行

    2019年7月29日至8月2日,“埃塞俄比亞-中國-斯里蘭卡可再生能源技術轉移三方合作項目啟動預備會”在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舉行。來自埃塞俄比亞水利、灌溉與能源部、斯里蘭卡電力與可再生能源部、贊......

    大型海上風電機組葉片測試技術研究及測試系統研制啟動

    8月1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可再生能源與氫能技術”重點專項2018年度立項項目“大型海上風電機組葉片測試技術研究及測試系統研制”項目啟動暨實施方案論證會在北京召開。項目牽頭單位領導,項目負責人、課題負......

    韓國出臺《第三次能源基本計劃》,加快可再生能源發展

    據《韓聯社》新聞報道,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于4月19日公布《第三次能源基本計劃》草案,提出力爭到2040年將可再生能源占比提高到30-35%,大幅降低煤炭發電比重。該計劃將未來能源政策基本方向從供應中心......

    “可再生能源與氫能技術”重點專項專家組名單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對于各個高校、科研機構進行重大科學研究都是十分重要的資助項目。接下來青塔會發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各個重點專項及專家組名單,本期發布“可再生能源與氫能技術”重點專項的相關情況。國家......

    看德國可再生能源的“平價之路”

    德國作為世界上工業最發達的國家之一,始終將能源戰略視為其國家發展的命脈。然而受制于能源資源相對匱乏,能源安全問題成為德國造就世界第一強國的一大掣肘。從兩次世界大戰后的痛定思痛,到德國工業再次回到世界舞......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