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沙漠甲蟲、仙人掌和豬籠草的啟發,哈佛大學約翰·A·保爾森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SEAS)和Wyss生物工程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結合多種生物體的特性設計出一種高性能仿生材料,可更為有效地從空氣中收集水。這一方法不僅可用于解決某些地區干旱缺水的問題,也為未來仿生學發展打開了新的思路。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的《自然》雜志上。
一些生物可在干旱的環境中生存,因為它們已進化出可從稀薄而潮濕的空氣中收集水的機制。例如納米布沙漠甲蟲,其翅膀上有一種超級親水紋理和超級防水凹槽,可從風中吸取水蒸氣。當親水區的水珠越聚越多時,這些水珠就會沿著甲蟲的弓形后背滾落入它的嘴中。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24日報道,在本質上,新的系統是受沙漠甲蟲崎嶇不平的殼、仙人掌上刺的不對稱結構和豬籠草光滑表面的啟發而設計。新材料利用這些自然系統的特性,再加上該研究小組開發的濕滑液體注入多孔表面技術(SLIPS),收集空氣中的水。
收集大氣中的水,面臨的主要挑戰是如何控制水滴大小、形成速度及其流向。與以前著重對甲蟲殼凝水機制的研究不同,新研究的靈感來自背殼凸起部分也可集水這一發現。
該論文的第一作者、博士后研究員帕克指出,實驗發現甲蟲背部單獨的幾何形狀凸塊可便于凝結水滴,而通過詳細的理論模型優化,并將凸塊的幾何形狀與仙人掌刺的不對稱和幾乎無摩擦涂層的豬籠草結合,他們設計出的新材料,比其他材料可在更短時間內收集和運輸較大的水量。如果沒有這些參數,整個系統將無法協同工作。
該論文的合著者、SEAS副院長基姆說:“目前,這項研究邁出了令人興奮的第一步。我們將開發出一個可以有效收集水并引導其流到水庫的系統。此外,這種方法還能用在工業熱交換器上,可顯著提高其整體能效。”
馬尾藻纖維素基結構材料具有較高的硬度,可以通過破壞和重組可逆的納米纖維間氫鍵相互作用網絡來耗散能量,進而實現了強度、模量、韌性和熱穩定性的平衡。同時,該結構材料還具有良好的可加工性能及食品安全性,可加......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4/476807.shtm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俞書宏院士團隊首次提出了非連續布利岡結構的設想,并發......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駱天治團隊與武漢大學副教授王正直、教授張作啟合作,研究了具有防御功能的螳螂蝦尾刺(矛)和寄居蟹左螯(盾),綜合利用多種實驗手段揭示了其從納米尺度到厘米尺度的化學梯度、微觀結構和力學......
最近,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研究員朱英杰帶領的科研團隊在單相羥基磷灰石超長納米線自組裝快速制備高度有序柔性生物材料的研究工作基礎上,制備出羥基磷灰石超長納米線/聚丙烯酸鈉準液晶態漿料,再通過簡單的......
天然生物材料雖是由碳酸鈣和磷酸鈣等常見的材料組成,但往往具有適應其環境及功能需要的復雜組裝超結構和杰出的性能,為人們提供了材料結構設計和性能優化的靈感及指南,例如貝殼是由碳酸鈣和少量的殼質素復合材料組......
呆萌可愛的大熊貓,曾是食肉動物,經長期進化后才成為“素食者”。表面寬闊和鋒利堅固的牙齒可以碾壓磨碎竹子成為其胃囊之物。近日,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材料疲勞與斷裂實驗室劉增乾博士帶領研究團隊首次發現了大熊......
編者按:本文編譯自題為“BioConvergence:Hownature-inspiredtechnologyistransformingourworld”的文章。向自然學習”,這并非是句空話。本文介......
自古以來,自然界就是人類各種技術思想、工程原理及重大發明的源泉。經過長期進化,生物形成了優異的功能和完美的結構,蜘蛛和蠶能吐出高彈性的絲,荷葉出淤泥而不染,飛鳥骨骼系統具有質量輕、強度大的構造形態……......
在11月28日至30日于阿聯酋迪拜舉行的首屆WorldSummitonNanotechnologyandNanomedicineResearch國際會議上,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仿生材料與界面科學院......
本報訊(記者楊保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課題組與吳恒安課題組合作,成功設計制備出超彈性耐疲勞宏觀尺度碳納米組裝體仿生材料。相關成果日前在線發表于《自然—通訊》雜志。俞書宏課題組受人類足弓等常見彈性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