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中,科技創新發展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對于科研工作者來說,這的確是一道福音。然而,現行的科研管理方式卻讓很多人傷不起,對于希望大展拳腳的科研人來說,頭上的緊箍咒似乎并沒有松動的跡象。
行政化:就是要套住你
“盡管國家一再強調要發揮科技人員的作用,但作為一線人員,我怎么感覺頭上的緊箍咒好像越來越緊了呢?”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王超覺得,現在很多的制度規定,不是讓人越來越敢干,而是越來越不能干。
比如,在大學和科研院所里,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就是去行政化的問題。“現在所有的工作步驟都是按官員的方式來管理,科級干部、處級干部、校級干部,一級管一級,界別很清楚。”王超說。
這樣管理的確讓科研人員苦不堪言。一位政協委員分享了這樣一個故事:某大學的學院院長向校領導詢問自己可不可以不要處級官職,只保留學術職務,可得到的答復卻是,不要不行。“他們說‘學校就是要用這個東西套住你們’。”這句話,被該位委員連續提了4次。
“真不知道我們把習總書記的講話精神貫徹到哪里去了。”王超坦言,現在很多科學工作者都變成了會計預算家、行政政治學習家,就是不做科學工作。
除此之外,行政權力也在干擾著學術環境。“我們可以統計一下,有多少學會的會長是搞科研的,很多都是為退休官員專門安排的職位。”王超無奈地說。
“在學會任職的一般都是重要的領導。很多學會還想出很多名頭來對接,什么戰略的、產業的、聯盟的。這些人不是靠知識或專業來提供服務,而是靠行政職位去取酬,這是有問題的。”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王光謙指出,如果能去掉身份,不與行政級別掛鉤,那么很多問題都會得到解決。
發論文:別老拿SCI說事兒
“中國的學術期刊在國際上的處境很嚴峻。”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袁亞湘一針見血地指出,目前對于科研工作者的評價,在乎的往往是文章是否發在頂級雜志上,而不是關心文章的內容和質量究竟何如。
其結果是,很多科研工作者辛辛苦苦做出的研究卻得不到應有的評價和認可,甚至,很多學校還會善意地給出一份清單,比如,在學校評職稱的時候,文章發在哪些雜志上才是算數的。
“不知道現在是怎么了,評價所有科研人員最重要的就是SCI,根本不在乎解決了什么問題。”王超說。
“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報道,某某科學家的論文發在美國某頂尖雜志上了,這種導向是有問題的。”袁亞湘呼吁,以后在報道一些優秀成果的時候,不要把Nature和Science放在特別突出的位置上進行強調,我們更該關注的是科研成果本身。
袁亞湘回憶說,陳景潤、華羅庚等許多老一輩的科學家的文章都是發在國內的,但這絲毫沒有影響到他們在學術上的成就和影響力。
“如果放在現在的評價體系中就很難了。填寫材料的時候,會要求學者寫上發了多少SCI文章,這是很不像話的事情,只有中國才有這樣的現象。”袁亞湘認為,在科學評價方面,國際上早有一套通行的辦法,未來中國的評價體系中,也必須取消那些“戴帽子”和過度量化的東西。
談退休:其實不想走
“其實不想走,其實我想留。”對于很多臨近花甲之年的科研人員來說,這是一份真實的心聲。
“現在規定得很死,科研人員到60歲就必須退休,是哪個月生日就哪個月退。”在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曹湘洪看來,問題的根源就在于將對公務員的管理辦法拿到了國有企業中,尤其是央企里。
在曹湘洪眼中,60歲并非意味著科研人員事業的走到了終點,相反,他們更像是一壇陳年老酒,歷久彌香。
“我們培養一個優秀的科技人員很不容易,60歲的人其實作用是更大的,尤其是在企業中搞工程技術的,隨著工作年限的增加,經驗積累的增多,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很強,對企業幫助很大。”曹湘洪指出,到點退休政策是對發揮科研人員作用的一種制約,更會對國有企業的技術創新造成影響。
與此同時,退休后的老科技工作者們也很郁悶,因為繼續發揮余熱的路也被堵了。“規定指出,退休之后3年內單位不能返聘,自己也不能去外面應聘,只能在家呆著。很多科研人員跟我說,我身體也挺好的,退下來之后干什么去呢?”每次遇到這樣的問題,曹湘洪總是很難回答。
“對于科研院所和高校科研工作者來說,管理規定是否可以調整一下呢。”曹湘洪認為,如果身體健康、個人愿意、單位需求,是否可以延長科技工作者的退休年齡。
“現在國家也在討論延遲退休的問題,是不是可以給科技人員這塊先出個政策,對他們網開一面,不要把管理公務員的辦法用到科研人身上。”曹湘洪說。
9月16日至20日,以“硬科技·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的2022全球硬科技創新大會在陜西省西安市舉辦。本次大會針對硬科技屬性,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突出科技成果轉化,聚焦建設秦創原使命擔當,壯大支柱產......
9月14日,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提前發布的2022版全球創新指數(GII)顯示,世界五大頂級科技集群中有四個位于東亞——日本一個,中國兩個,韓國一個,第五個在美國。同時,中國首次擁有與美國一樣多的頂級科技......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9/486164.shtm中新網重慶9月13日電(記者鐘旖)重慶市千名科研人員頂崗培養計劃啟動儀式暨2022年......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9/486058.shtm 2947.8億斤!這陣子,一說起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今年夏糧總產......
大賽啟動現場。朱漢斌攝比賽現場。主辦方供圖頒獎現場。主辦方供圖9月6日,在廣州市科技局的指導下,由廣東粵港澳大灣區國家納米科技創新研究院(以下簡稱廣納院)主辦,大灣區科技創新服務中心承辦的2022年廣......
近日,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發布關于印發上海市2022年度“科技創新行動計劃”優秀學術/技術帶頭人計劃項目入選人員名單的通知。根據專家評審和公示結果,市科委決定復旦大學丁琛教授等150人入選上海市202......
——來自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組成人員的聲音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指出,我國科普事業還存在對科普工作重要性認識......
9月7日,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發布關于上海市2022年度“科技創新行動計劃”科學儀器領域項目立項的通知。經申報推薦、形式審查、專家評審、立項公示等程序,對29個項目予以立項,市科委資助1250萬元,其......
國家統計局8月31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經濟發展新動能指數為598.8,比上年增長35.4%,以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主要內容的新動能實現穩步成長,經濟活力不斷提升,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來......
中國國家統計局、科技部、財政部最新公布的《2021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指出,10年來,中國研發經費保持較快增長態勢。2012年突破1萬億元(人民幣,下同),2019年突破2萬億元,2021年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