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杭婧,清華大學醫學院2012級直博生,師從施一公教授,研究方向是剪接體領域的結構生物學研究。她共發表SCI論文4篇,以第一作者身份在《自然》上發表文章一篇,在《科學》上發表文章兩篇,影響因子累積破百。

      2015年9月11日,兩篇闡釋生命大分子剪接體結構的文章以雜志當期封面的形式,“背靠背”發表在國際頂尖期刊《自然》上,震驚了學術界。兩篇論文的科學意義十分重大,它們不僅完善了分子生物學的中心法則,而且再次證明了中國生命科學領域近年來的快速發展。讓人沒有料到的是,如此重量級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竟然是一名在讀的清華女博士生。她,就是杭婧。

      泡實驗室是最好的減肥辦法

      初見杭婧,她穿著一身冬日的裝扮,帶著一副黑邊框眼鏡,脖子間圍著一條絲巾,整個人簡潔而大方。還沒有進會議室的時候,她靠著墻,隨性地和我們聊著,臉上總是帶著淡淡的笑容。

      2012年9月,杭婧進入清華大學醫學院直接攻讀博士學位。按照學院的輪轉培養制度,她得以進入到施一公實驗室中見習,但見習期滿后是否能夠留下,還要取決于她的表現。一開始,杭婧心理壓力非常大,一方面是因為新環境中的同學非常優秀,而且都比她進實驗室要早,激烈的競爭讓她有些忐忑;另一方面,施一公教授的名望眾所周知,杭婧有點擔心自己達不到老師的要求,沒法勝任實驗室的工作。

      壓力就是動力,杭婧從來都是個不服輸的姑娘。一個月的輪轉期中,她每天都在實驗室工作到晚上12點左右,完全沒有娛樂和休息的概念。短短30天,她瘦了整整十斤,回首那段充實的“拼搏歲月”,杭婧開玩笑說,“之前一直想減肥都減不下來,看來還是泡實驗室最管用。”最終,杭婧身上的這股“拼勁”打動了施一公教授,她也順利地留在了心儀的實驗室繼續工作。

      直博二年級一作發《自然》

      杭婧深知,能在施一公老師的團隊中做科研是一種幸運,因此,她加倍努力地承擔了許多工作。她從實驗室的一個既有研究問題入手,對剪接體通路中重要蛋白質Lsm復合物的結構開始解析。

      盡管這項工作之前已經有不錯的基礎,但是杭婧絲毫不敢松懈,她把自己的“拼勁”進一步發揮到了極致。每天平均12小時的高強度工作一度讓她臉上長出痘痘,頭發也掉得不少,她卻不改初心,繼續反復查找文獻,不斷推進實驗。

      2014年2月,杭婧以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上發表了研究成果。這時,她直博二年級的第一個學期才剛剛過去。

      伴隨著身邊老師與同學的祝賀,也有一些質疑的聲音傳來:博士二年級的學生就能發表這么高水平的文章,純粹是運氣好吧?面對這種質疑,杭婧表現得非常淡定,她總是謙虛地表示實驗室既有的研究基礎和論文發表時的運氣都很重要。

      杭婧特別喜歡格拉德威爾說的一句話:“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一萬小時的錘煉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超凡的必要條件。”在杭婧看來,自己并不是天才,相關研究功底也沒有特別的優勢,但只要她下定決心攻克一個難題,就會沒日沒夜、廢寢忘食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僅僅完成任務也不是她的風格,她要追求的是卓越的研究成果。

      “拼命婧姐”挑戰世界頂尖課題

      剪接體一直以來被公認為世界難題。剪接體是控制遺傳信息傳遞的重要物質,人類35%的遺傳紊亂都與它功能失常有關,甚至包括一些種類的白血病和癌癥。近20年來,全球眾多一流實驗室都想“捕捉”剪接體,卻無突破。

      杭婧有幸加入了施一公剪接體結構研究團隊,確定了剪接體結構為主要目標的研究課題。“施一公老師曾告訴我們,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科學工作者,我們所要追求的不僅是在《自然》《科學》等期刊上發表論文,更要努力做出能夠寫進教科書的科研成果。”老師的話對她觸動很大,所以她選擇了迎難而上。

      在《自然》上發表論文不久后,很快她平復心態,又一頭扎進了新的實驗中,繼續推進對剪接體結構的研究。然而研究進展并非十分順利,剛開始的幾個月,課題組最基本的提取蛋白樣品工作都毫無進展,團隊氛圍十分壓抑。她查閱了大量與課題有關的文獻,不斷優化實驗條件,把蛋白的提取、純化、點晶體等工作一點一點不斷向前推進,可最終長出來的晶體卻不符合課題要求,這讓她感到非常失望和難過。

      整整一年的時間,她把大量的心血都花在課題上卻進展甚少,她的自信心嚴重受挫,開始懷疑自己還有沒有能力走完后續的科研進程。

      面對這種情況施一公教授鼓勵開導她:“小丫頭做這么難的課題也是挺不容易的,你們也不要著急,慢慢來,總會出現轉機的。”杭婧逐漸調整心態,重新調整了純化手段,從傳統的體外組裝改為從特殊品種酵母中內源性提取蛋白。她利用新技術對提取的蛋白質進行精加工,推進十分順利,團隊很快獲得了剪接體中多個關鍵分子的超高分辨率三維結構。他們在3.6埃,相當于頭發絲百萬分之一的距離水平上,揭開了剪接體的“神秘面紗”,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取得如此突破的團隊。

      “拼命”是大家對杭婧的一致印象。她曾平均每天12小時、基本無雙休泡在實驗室拼命工作,打雞血般地讀文獻。她還曾經連續工作42個小時完成論文攻堅校對,那天凌晨4點,也就是她剛剛結束連續42個小時的工作后,杭婧在微信朋友圈中寫下,“算一算,已經連續工作42小時未眠。人生能有幾回搏?不秀辛苦,不為安慰,只求mark一下這一時刻,然后美美的睡去。”還有一次在實驗過程中,她腳底扎進一個一厘米長的玻璃渣,可她做實驗太投入沒有感覺到,直到做完一天實驗晚上回宿舍洗澡,才發現腳已經腫得像面包。從此“拼命婧姐”的稱號在實驗室中傳開了。

      自我定位:超強團隊中的一分子

      杭婧能取得今天的成績,她認為主要得力于超強團隊的支持和協作。她所在的團隊由頂級科學家施一公教授親自指導,耳濡目染,她學到了不驕不躁、平和謙虛、淡泊名利的君子之風,刻苦鉆研、積極求是的科研精神深入大腦。面對別人的贊美她總會謙虛地表示:“電鏡數據的分析還需要深入的學習和經驗積累,必須把精力集中在接下來更加重要的工作上,還有更多的挑戰在等待著我們。”

      在解析剪接體的工作中,團隊其他兩名成員閆創業博士、萬蕊雪同學也付出了非常多的努力,三個人發揮所長、分工合作,使得團隊的戰斗力達到最大化,三個人相互鼓勵、取長補短,一起攀登科研高峰。施一公教授說:“正是這三個訓練有素、非常優秀的科學家,才使團隊能領先做出了這一成果。”可見一個本土團隊只要精誠合作,也會取得震驚世界的成果。在實驗室里,優秀的同學們相互合作和競爭,形成了良好的科研氛圍。在進行頭腦風暴時他們會發生爭論,大家都在思維碰撞中觸發靈感。平常生活中大家關系十分融洽,這為她全身心投入科研工作中創造了良好的環境。杭婧說:“在我們實驗室這樣的環境中,大家相互競爭是一件好事,一個人的勤奮和努力也會帶動身邊其他人,于是良性競爭的環境就這么創造出來了。”

      在醉心科研的同時,杭婧積極參與各類團體活動。“圓明園定向越野”活動讓她深刻感受

      到了勿忘國恥的意義;在“‘一體兩翼’井莊鎮志愿服務活動”中,她為井莊鎮的發展提出了許多中肯的建議。談及她在清華幾年學習與生活的感受,杭婧說她很榮幸能成為清華的一份子,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與母校一起,乘風破浪,不斷突破不斷前進。在新的學年里,她將繼續在科研的道路上努力求索,勇敢去沖擊更多的難題,探索更多的生命奧秘。

    相關文章

    全國政協委員施一公:西湖大學將首次走出浙江招收本科生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堅持創新引領發展,一體推進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筑牢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對此,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深有感觸。在接受羊城晚報記者采訪時......

    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寄語新生

    “今年進入本科‘創新班’改革試點的第三年,報名人數比去年翻了一番,表明西湖大學這一創新人才培養的新模式正在受到社會各界更廣泛的關注、認可和支持。”8月4日,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在本科生開學典禮上致辭,歡......

    華東師大原黨委書記施平逝世,系施一公祖父

    施平。微信公眾號“新四軍紀念館”圖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從施一公先生處獲悉,新四軍老戰士、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施平同志,因病醫治無效,于2024年6月29日在上海逝世,享年......

    Science|西湖大學萬蕊雪&施一公團隊再取重要進展

    次要剪接體負責U12型內含子的剪接,由5個小核RNAs(snRNAs)組成,其中只有一個與主剪接體共享。2024年3月14日,西湖大學施一公及萬蕊雪共同通訊在Science在線發表題為“Structu......

    施一公:我國未來生物醫藥產業值得關注的10大領域

         日前,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等多位專家參加第十五屆中國生物產業大會。基于全球未來生物醫藥產業布局及我國的重點研究方向,當前至2035年我國產業發......

    中國生物產業大會上,高福、施一公說了什么?

    6月10日,第十五屆中國生物產業大會在武漢開幕,眾多院士專家、企業代表匯聚一堂,共同研討生物醫藥技術發展。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生物工程學會理事長高福,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等專家的主旨演講......

    科學界“勞模”施一公:我平均每晚睡5小時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9712.shtm......

    MolCell:施一公團隊解析人類pretRNA剪接機制

    長久以來,剪接體的調控機理是怎樣的,它們在細胞內部的動態組合和變化是怎樣的,深深地吸引著科學家們的研究興趣,但其神秘的面紗一直未被揭開。2023年4月6日,西湖大學施一公團隊在 Molecu......

    西湖大學施一公團隊新進展:解析人類pretRNA剪接機制

    從tRNA前體(pre-tRNA)中去除內含子在生命的三個王國中都是必不可少的。在人類中,這一過程是由tRNA剪接內切酶(TSEN)介導的,包括四個亞基:TSEN2、TSEN15、TSEN34和TSE......

    施一公校長,獲聯合國重要獎項

    2月21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官網公布了2023年(第七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赤道幾內亞國際生命科學研究獎”的4位獲獎者。著名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因在剪接體相......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