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一號文件提出: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在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前提下,基本形成與市場需求相適應、與資源稟賦相匹配的現代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并提出要大力發展旱作農業、熱作農業、優質特色雜糧、特色經濟林、木本油料、竹藤花卉、林下經濟。
其中,雜糧不僅在我國種植歷史悠久,而且因其營養健康價值高,越來越得到消費者青睞。特色優質雜糧在一號文件的指導下應該如何發展?近日,《中國科學報》記者專訪了農業部小宗糧豆專家指導組組長、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柴巖。
種植小雜糧意義重大
《中國科學報》:曾有一段時期,國家對小雜糧的發展不夠重視。但是今年一號文件明確提出了大力發展小雜糧,為什么重視和倡導發展小雜糧?
柴巖:因為在國家發展糧食生產中,為了追求糧食高產,解決糧食安全問題,主抓了大宗糧食生產,忽視了小雜糧在整個農業生產中的作用(如輪作倒茬、土壤培肥、病蟲害防控、抗旱救災),忽略了我國糧食生產的穩定性和長期性,往往采用一些短期行為,以犧牲環境條件、破壞生態平衡為代價發展糧食生產即玉米生產。
現在糧食生產發生了問題,如“糧食三高(產量高、庫存高、價格高)、兩進(國產的進庫房、進口的進超市)”,不得不重新審視糧食生產或農業生產政策,糾正過去出現的問題。恢復中國傳統農業中的科學種植模式,提倡在北方種植抗旱的小雜糧,采取與小雜糧輪作倒茬,或實行糧豆輪作,進行土壤培肥,恢復地力,病蟲害防控,減少地下水汲取,保護水資源,減少地膜覆蓋造成的環境污染和破壞。
發展小雜糧不僅能給社會提供營養健康的食品資源,同時種植小雜糧(包括豆類),有利于實現合理輪作倒茬,有利于用地養地,土壤培肥,有利于病蟲害防控,減少化肥農藥施用量,同時有利于確保食品安全,而且可以保護地下水資源,有利于糧食或農業生產的長期穩定。
《中國科學報》:在當下農業調結構、轉方式、促升級的背景下,小雜糧應該如何抓住發展機遇?
柴巖:小雜糧生產主要依靠市場帶動,目前整個小雜糧市場處于一種低迷狀態,出口數量下降,進口數量增加,國內消費平穩或者低落。今年小雜糧種植面臨著一個艱難的選擇,種什么,種多少,都是一個未知數。面對當前情況特別是玉米跌價,對小雜糧來說很難成為一種機遇,因為國家沒有小雜糧儲備政策,種得多了一樣會給農民造成損失。如果種植小雜糧的收入與跌價后的玉米相當,農民才有可能選擇種植小雜糧;或者說政府給予小雜糧一定的補貼,農民也許才會種植小雜糧。市場對小雜糧需求有限,發展小雜糧同樣也有風險。
發展雜糧主食化加工
《中國科學報》:我國小雜糧的主產區應該如何將產區優勢轉變為經濟效益?
柴巖:我國小雜糧主產區多為貧困地區,生態環境惡劣,自然災害頻繁。在這種條件下小雜糧產量普遍較低,其產品又多以原糧銷售或者初加工米面豆銷售,人們食用需要二次加工。種植小雜糧效益普遍較差,加之產區遠離大中城市,經濟交通設施比較落后,小雜糧食品加工跟不上,生產優勢、資源優勢不能轉變為經濟優勢。
要想把小雜糧主產區的區域優勢轉變為經濟效益,只有靠發展小雜糧食品加工,把原料轉化為產品,為市場提供食用方便、具有特色風味和營養保健的小雜糧傳統食品才能實現。傳統食品消費多了,需要小雜糧原料就多,原料需要多了,原料價格自然會上漲,原料上漲就可以促進小雜糧生產,這樣才有可能將生產優勢轉變為經濟效益。
《中國科學報》:小雜糧的精深加工和雜糧主食化,您更看好哪種發展路徑?原因是什么?
柴巖:小雜糧首先是糧食,盡管它具有良好的營養保健作用。我想它的保健作用是建立在吃的基礎上的,我不主張搞什么提取呀,精深加工呀,把小雜糧搞成藥品一樣的東西。
小雜糧缺乏面筋,不具備小麥面粉那樣的加工品質,如果按照流行的食品加工做法只能添加食品添加劑,那樣的食品失去了小雜糧食品的風味、特點、特色。
我的建議是進行小雜糧傳統食品開發,把各地傳統小雜糧食品經過技術改進,進行標準化生產,可以當主食或者上餐桌。傳統小雜糧食品如水餃、粽子、湯圓一樣,通過冷鏈運輸,進入人們的餐桌,既保持了傳統小雜糧食品的風味特點,又完全是真正意義上小雜糧食品,而且方便,有助于改善人們的膳食結構。
完善小雜糧產業鏈
《中國科學報》:想要大力發展小雜糧,必須解決哪些問題?瓶頸是什么?
柴巖:我國小雜糧一直不受國家重視,存在問題很多:首先,小雜糧育種單位都在小雜糧主產區,各方面條件非常差;其次,是過去國家對小雜糧育種支持甚少,在過去十幾年中,在全國農技中心的支持下通過國家品種區域試驗評價出一批優良品種,基本解決了我國小雜糧品種缺乏問題;第三,小雜糧沒有繁供體系,又沒有政府支持,大多數品種因育種單位沒有經費不能繁種供種,解決不了新品種的生產用種而得不到示范推廣。
現在大力發展小雜糧,首先需要解決的是小雜糧品種種子問題,種子問題是目前小雜糧生產發展的瓶頸。小雜糧種子生產問題不是只要政府重視、給錢就能馬上解決,而且種子生產需要一兩個生產周期才能完成。其次是小雜糧品種利用評價問題,小雜糧品種很多,過去評價是以產量高低為標準,現在是以市場需求為標準,需要重新對現有的小雜糧品種進行營養品質、加工品種、適口性評價,篩選出優質專用適口性好的品種,供小雜糧生產和加工企業選擇與利用。
《中國科學報》:您對小雜糧的下一步發展有什么建議?
柴巖:小雜糧生產發展取決于小雜糧產業發展,即小雜糧產業鏈的完善與銜接,任何一個鏈條有問題都能影響小雜糧生產發展;小雜糧生產要按照小雜糧市場需求發展,我國農業生產發展離不開政府和政策的支持,小雜糧生產發展也一樣,更需要政府和政策的支持。
我建議:
第一,要加強小雜糧優良品種的種子繁殖:建議給予小雜糧育種單位立項或經費支持,誰的品種誰負責種子繁殖,解決良種供應問題;
第二,小雜糧新品種新技術推廣作為項目支持:建議給予小雜糧主產區推廣立項,支持主產區農技部門有錢開展小雜糧推廣工作;
第三,開展小雜糧品種營養品質加工品種適口性評價:建議立項給予支持,滿足小雜糧加工需要。
第四,政府補貼支持旱區糧豆輪作:雜豆產量低,但有利于用地養地和土壤培肥,有利于減少化肥農藥的施用量,建議給予政府補貼,擴大豆類種植面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