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在2015年12月成功發射,中國首顆微重力科學實驗衛星“實踐十號”返回式科學實驗衛星于4月6日成功發射。至此,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先導專項首批立項研究的4顆科學衛星“進程過半”。
據統計,國際共有5000多項空間科學實驗項目,中國只占100項左右,中國的空間科學研究依賴對他國公開數據的二次分析,年均投入也與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歐洲空間局等相差甚遠。
“中國已經成為航天大國,要向航天強國轉變,就不能沒有空間科學衛星。要想實現創新驅動發展,也必須要有創新能力。”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吳季說。為此,中科院空間科學先導專項于2011年1月11日正式啟動,包括4顆科學衛星工程任務的研制,同時部署了空間科學背景型號和空間科學預先研究,為下一個五年計劃及更長遠的空間科學發展奠定了基礎。
2015年12月17日,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先導專項的首發星“悟空”成功發射,并于2016年3月17日順利交付用戶。截至3月17日,“悟空”在軌飛行92天共探測到4.6億個宇宙高能粒子,所獲數據有力支撐了科學家開展分析研究。
吳季表示,“實踐十號”將極大地提高中國微重力科學及空間生命科學研究的整體水平,為未來空間環境的開發利用提供創新知識,對促進中國在空間科學領域的創新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吳季介紹,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和硬X射線調制望遠鏡衛星將于2016年下半年相繼發射,爭取在量子力學完備性檢驗、超大質量黑洞等空間科學前沿領域取得重大科學成果,“空間科學先導專項各項工作均在穩步推進”。
記者還獲悉,空間科學先導專項已遴選并支持了8個背景型號項目,為未來5到10年空間科學衛星做好準備。其中,中歐聯合空間科學衛星任務“太陽風—磁層相互作用全景成像衛星計劃”、全球水循環觀測衛星等已開展科學目標凝練、探測方案優化和關鍵技術攻關等工作,并經過了國際論證。
7月19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獲悉,其研制建設的4秒電磁彈射微重力實驗裝置已于近日啟動試運行。該裝置達到了4秒微重力時間、10μg微重力水平、過載加速度不超過5g、實驗間隔不大于1......
加州大學(UC)圣地亞哥分校的科學家們將成為第一批在太空中測試兩種癌癥療法的研究人員,他們將新的干細胞實驗發射到國際空間站,并將研究太空如何影響宇航員的干細胞健康。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桑福德干細胞研究......
近日,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光合與環境生物學實驗室研究員蔡偉明研究組在iScience上在線發表題為Pectinmethylesterasegene AtPMEPCRA ......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該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科研人員6月13日在瑞士杜本多夫,利用歐洲失重飛機成功完成了微重力環境下陶瓷材料立體光刻成形技術試驗,這在國際上是首次,同時完成我國首次金屬材料微重力環......
“實踐十號”衛星在軌模擬圖。中科院供圖“實踐十號”是專門用于微重力科學和空間生命科學空間實驗的返回式科學實驗衛星。衛星于2016年4月6日在酒泉衛星中心發射成功,整星在約250千米高度的近地圓軌道運行......
深空載人飛行是航天發展的必然趨勢,要實現人類在外太空長期駐留就必須建立良好的生命生態保障系統。植物能夠提供食物、氧氣和水的循環利用,是空間生命生態保障系統的核心組成。為了應對空間粒子產生的輻射損傷,植......
回顧21世紀,從我國第一艘“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的成功發射及著陸,到神舟六號、七號及九號飛船的搭載人數遞增至三人,任務難度逐漸增大,中國星辰大海的航天事業正猛速推進。伴隨著宇宙停留時間和停留人數的增加,......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經空間實驗室飛行任務總指揮部研究決定,瞄準4月20日19時41分發射天舟一號貨運飛船。天舟一號飛行任務中,主要開展了哪些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4月19日,新華網在海南文昌采......
隨著我國航天事業的飛速發展,空間粒子輻射對人體的健康風險日益得到關注。微重力是空間最為重要的極端環境條件之一,研究其對空間輻射旁效應和適應性反應的調控過程和機制對空間輻射危害性的正確評估和防護有重要的......
4月24日,蘭州空間技術物理研究所(510所)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由該所研發的微重力測量儀、雷達應答機、熱控對流風扇等24臺實踐十號星上產品經過飛行試驗,全部工作正常、性能穩定。其中,微重力測量儀首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