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1-03-21 09:01 原文鏈接: 中國疾控中心追緝蜱咬病事件元兇分離出新病毒


    李德新

      疾控中心追緝“蜱咬病”元兇

      中國疾控中心病毒所所長李德新稱,今年將在更大范圍內調查因“蜱咬病”而發現的新布尼亞病毒

      - 對話人物

      李德新 中國疾控中心病毒所所長

      去年9月,本報曾經對發生在河南、湖北、安徽等地的“蜱咬病”事件進行連續調查報道,引發社會關注。這種被稱為蜱的硬殼小蟲,究竟在哪里出沒?身上攜帶著怎樣可怕的細菌?還是致病病毒?被蜱蟲咬過的人,是否都會出現嚴重的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甚至不治而亡……就在同時,中國疾控中心病毒所所長李德新和他的研究團隊也在6個發病省份的實地調查中,從患者和當地的蜱蟲身上,分離到一種新的病毒,它與早已發現的布尼亞病毒同類,基因序列卻并不相同……今年3月17日,中國疾控中心通過這一天出版的國際權威醫學刊物《新英格蘭醫學雜志》上發表的署名文章宣布,這個因“蜱咬病”而發現的新病毒,被中國科學家命名為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布尼亞病毒(SFTSV),簡稱新布尼亞病毒。它,就是“蜱咬病”的元兇。

      “追兇”大事記

      2006年 安徽發生一起院內感染事件,一患者發病前曾被蜱蟲叮咬,且身上分離到“人粒細胞無形體”。疾控部門要求對相關癥狀患者開展“是否被蜱叮咬”等流行病學調查。

      2008年 衛生部制定《人粒細胞無形體病預防控制技術指南(試行)》,指導“蜱咬病”在基層的發現、報告和治療

      2009年 一些“蜱咬病”患者無“無形體”感染證據。研究者從病人身上分離到一種類似布尼亞病毒,疾控部門對“蜱咬病”從細菌感染轉向病毒研究。

      2010年 病毒所全面開展對“蜱咬病”的病原學研究,調查那些散在各地醫院中的“發熱伴血小板減少”患者,從中搜尋病毒的蹤跡。

      2011年 疾控部門將在全國更大范圍內調查“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的分布,了解新病毒的流行范圍。

      感染事件引發“蜱咬病”報告

      新京報:去年被社會廣泛關注的“蜱咬病”是一種新發疾病嗎?

      李德新:“蜱咬病”是老百姓對被蜱叮咬后患病的俗稱。上世紀末,美歐等地就發現了“人粒細胞無形體病”,感染者都有被蜱叮咬史。

      2001年,在我國大興安嶺地區,也發現了被蜱叮咬后感染“人粒細胞無形體病”的病人。但上述病例,都顯示傳染源是野外動物。

      新京報:中國疾控中心是在什么時候關注到這種病?

      李德新:2006年,安徽省發生一起院內感染事件,當時有10個病例,都出現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癥狀,患者身上都發現了“人粒細胞無形體”的病原菌感染的證據,除首個發病的患者外,其余9個患者均是與首例病人有密切接觸的醫務人員或陪護親屬,且沒有被蜱叮咬的經歷。當時認為這起疫情,是全球首次發現的人傳人的“人粒細胞無形體病”疫情。

      之后,疾控部門開始密切關注“人粒細胞無形體病”,并要求對相關癥狀的患者,開展“是否被蜱叮咬”等流行病學調查。由于蜱蟲叮咬并不易被察覺,而且發病后的初期癥狀,也多表現為發高燒,容易與其他疾病混淆。

      2008年,衛生部還制定了《人粒細胞無形體病預防控制技術指南(試行)》,指導“蜱咬病”在基層的發現、報告和治療。

      新京報:本報去年在湖北等地調查時,有醫生也表示,按照無形體病的抗生素治療方法,很多蜱咬病患者得到了治愈。那后來為什么又將研究的目光從細菌轉向病毒?而且鎖定布尼亞病毒?

      李德新:2009年,在傳染病所對基層報告的“蜱咬病”病例,即一些發熱伴有血小板減少、白細胞減少的病例進行深入研究時,在很多患者的標本中,檢測不到無形體相應的核酸和抗體,也就是沒有找到“無形體”感染的證據。后來,傳染病所的研究團隊,從其中一個病人身上,分離到了一種布尼亞病毒,但與已發現的布尼亞病毒并不完全一致。研究者暫時把它稱為新型布尼亞病毒。盡管只是從一個病人體內分離到病毒,尚需要證明病毒和病因的相關性,但這個線索,把疾控部門對待“蜱咬病”的目光,從細菌感染轉向病毒研究。

      2010年5月,病毒所全面開展對“蜱咬病”的病原學研究,根據疾控網絡中有關“無形體”病例的報告線索,調查那些散在各地醫院中的“發熱伴血小板減少”患者,從中搜尋病毒的蹤跡。

      逾百病人有感染新病毒證據

      新京報:是否有這樣一個國際認可的病毒研究標準,從多少為同樣癥狀的患者分離出一模一樣的病毒,就能夠確認一種病是由這個病毒引起的?

      李德新:需要從大量的患者身上分離到病毒,但沒有具體的數字指標,因為每種病毒波及的范圍,就是致病率,發病的人數有很大區別。一般來說,幾百例就算是比較多了。

      新京報:那這一次,研究者從多少個“蜱咬病”患者身上都分離到了新布尼亞病毒?這些患者分布在哪里?

      李德新:由于“蜱咬”是一種不易被察覺的經歷,只是有些患者出現“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的癥狀后,回憶自己曾經被蜱咬。因此,我們主要是收集了在醫院中住院的“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病例,他們中的一些患者在發病前有被蜱蟲叮咬的經歷。

      經過實驗室檢測,在200多位病人的血清標本中,發現70%左右病人有新布尼亞病毒感染的證據,就是分離到病毒、檢出了病毒的基因和/或抗體。這些患者來自湖北、河南、山東、江蘇、安徽和遼寧,一共6個省,分布很廣,中東部和東北部都有,這也提示新布尼亞病毒的傳播范圍可能很廣泛。

      “蜱咬病”研究還需更多調查

      新京報:以目前的研究結果,可以確定“蜱咬病”的元兇,就是新布尼亞病毒嗎?

      李德新:可以確定新布尼亞病毒是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的病因。現在主要的證據有,一是在不同地區的發熱伴血小板減少患者體內分離到相同的新布尼亞病毒。

      二是大部分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病人體內檢測到新布尼亞病毒感染的證據,包括分離到病毒,檢測到病毒基因和/或抗體,患者恢復期抗體陽轉或滴度有4倍以上升高,中和抗體陽轉或滴度升高。在健康人中沒有發現病毒感染的證據。

      三是用病毒接種實驗動物后,動物出現血小板減少,肝臟、腎臟出現病例改變。

      以下發現提示蜱蟲和疾病有關;一些患者有被蜱叮咬史,從蜱蟲中分離到新布尼亞病毒,發病的時間段和蜱蟲出沒的時間段吻合。

      通過大量的調查研究,明確了新布尼亞病毒致病的臨床表現和流行病學特征。比如患者的主要癥狀是發熱、消化道癥狀、血小板減少、白細胞減少、肝腎功能損害,部分患者有出血表現。該病主要發生在丘陵、山區,患者以成年農民為主,部分患者被蜱叮咬過。發病的流行期為4-10月,流行高峰為5-7月,這也是蜱蟲活躍的時間段。

      新京報:“蜱咬病”的研究,還需要很多工作要做。

      李德新:是的,因為去年時間比較緊急,我們目前研究的病例,都是在醫院里住院的病人,相對病情較重。根據之前的流行病學調查判斷,“蜱咬”后還有一些輕癥病例,可以不治自愈,還有一些臨床表現很輕的病人,僅在門診看病,很快就痊愈了,也不排除還有隱性感染病例。

      所以,我們今年要做的工作之一,是在全國更大范圍內調查“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的分布。

      檢測新病毒的試劑盒已分發

      新京報:對于普通人來說,一種新病毒,可能意味著一種無法確定,卻又隨處隱藏的危險。大家想知道,新布尼亞病毒是不是只通過蜱蟲叮咬傳播,還有沒有其他的傳播渠道?

      李德新:這也是科學界要研究的一個主要問題,從科學層面,發現一種新病毒,就要搞清楚它的傳播媒介和宿主。其實就是公眾關心的,新病毒隱藏在哪里?通過哪些途徑傳播。今年,我們就會開展這些研究工作。

      目前,國家疾控中心已經把檢測新布尼亞病毒的專用試劑盒,分發到全國各省級疾控中心,并開展相關的培訓工作。我們希望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對“發熱伴血小板綜合征”的臨床發現、報告能力,以及對病毒的檢測、流行病學調查能力。通過醫療機構和疾控部門的緊密合作,我們相信會摸清新布尼亞病毒的傳播范圍,進一步了解它的危害。

      此外,我們已經公布了新布尼亞病毒的基因序列,相信國外醫學科學界也會對這種新病毒進行相關研究,了解當地是否有該疾病存在。國際合作或許能夠幫助人們更快地認識這種新病毒。

      新京報:新布尼亞病毒的發現,是否有助于“蜱咬病”根治?另外“蜱咬病”目前僅僅是發生在一些山區的農民身上,對整個社會和公眾健康有沒有意義?

      李德新:我們將會在全國范圍內開展調查,了解這種新病毒的流行范圍,所造成的疾病負擔。確定傳播病毒的媒介和宿主。

      對于公眾關注的“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目前還沒有特效藥,抗病毒藥物的研究是一項難度非常大的工作,全世界都在研究,但是進展不大。重要的是,老百姓能夠了解預防“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的知識,能夠在基層醫院及時發現該病并進行相應的治療。

    相關文章

    多所研究機構遭黑客攻擊,數百萬條個人信息被泄露

    這是每個研究人員最可怕的噩夢。一封陌生的郵件,一條未知的鏈接,不經意地挪動鼠標點擊它時,積攢多年的實驗室數據就會立刻被加密,打不開了。在這一場病毒感染中,“0號病人”誕生了。近些年來,一些黑客組織向世......

    武漢病毒所在布尼亞病毒與宿主互作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國家病毒資源庫王華林/鄧菲/寧云佳團隊,在《自然-通訊》(NatureCommunications)和《病毒學雜志》(JournalofVirology)上,分別發表了......

    對抗病毒感染,我們能找到“萬能藥”嗎?

    懷疑自己感染了甲流,發燒的第一天,李飛(化名)服下了奧司他韋。這種作用于神經氨酸酶的藥物,可以抑制成熟的流感病毒脫離宿主細胞,減輕癥狀。因腺病毒感染而高燒多日的小虎(化名),采用了更為傳統的應對方法:......

    諾如病毒感染高發,國家疾控局提示做好防護

    國家疾控局近日發布諾如病毒感染健康提示顯示,每年10月到次年3月是諾如病毒感染高發期,學校和托幼機構等人群聚集場所是諾如病毒感染高發場所。特別提醒大眾要做好個人防護,謹防諾如病毒感染,出現嘔吐、腹瀉癥......

    支原體肺炎高發,專家強調戴口罩、勤通風能有效預防

    排隊化驗血常規、患者坐滿輸液區……正值秋季呼吸道疾病高發時節,山東濟南、青島、濰坊等多地醫院支原體肺炎求診量激增,癥狀多為發熱、咳嗽、咽部疼痛等。支原體肺炎如何預防?一旦感染,會出現什么癥狀?中新網記......

    剛剛|第十版新冠感染診療方案增加抗原陽性為診斷標準

    據國家衛健委網站消息,為進一步做好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醫療救治工作,切實提高規范化、同質化診療水平,國家衛生健康委會同國家中醫藥局,根據新冠病毒感染乙類乙管及疫情防控措施優化調整相關要求,結合奧密克戎變異......

    布尼亞病毒SFTSV致病機制研究獲進展

    記者從武漢大學了解到,該校公共衛生學院教授于學杰團隊在布尼亞病毒SFTSV(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病毒)致病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發現了一種新型布尼亞病毒—自噬交互模型,首次闡明了布尼亞病毒SFT......

    科學家從結構上揭示丙型肝炎病毒進入細胞的機制

    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是人類慢性肝病、肝硬化和肝細胞癌的病原體,全世界有超過7,000萬人受到感染。HCV包膜糖蛋白E1和E2負責將病毒與宿主細胞結合,但確切的進入過程仍未確定。丙型肝炎病毒近日,......

    海水魚類神經壞死病毒感染致病機制研究獲進展

    近日,華南農業大學海洋學院秦啟偉教授團隊利用單細胞測序技術等手段破譯了RGNNV感染石斑魚中樞神經系統的細胞類型,揭示了病毒感染導致宿主細胞死亡機制。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病原學權威學術期刊《PloSPa......

    后怕!沒想到小小的細菌感染差點讓我見不到明天

    后怕!沒想到小小的細菌感染差點讓我見不到明天自覺從小是一個極其擔心自己身體健康的小男生,所以尤其注意身體的大小變化。卻沒想到,人生會有一次瀕臨休克的體驗。坐標東京,上學中。今年上半年疫情原因停課在家,......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