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6-04-08 14:04 原文鏈接: 解開人類微生物群系奧秘,可能成為抗癌幫手

      抗癌療法如今是各家國際藥廠競爭白熱化的領域,各種理論推陳出新,而最新的研究方向,則是找上了人體中數以兆計的“小小兵”做為抗癌的幫手,那就是包括腸道菌在內的人類微生物群系(Microbiome),過去腸道菌療法多用于治療腸道疾病如困難梭狀芽孢桿菌(Clostridium difficile)感染以及炎性腸癥等,如今人類微生物群系也成為癌癥療法的關注焦點之一。

      所謂人類微生物群系,指的是與人體共生的所有細菌、真菌等,這些微生物數量可達人體細胞數量的十倍之多,也不只存在腸道,包括皮膚、口腔、所有黏膜處通通都有微生物共存,這個廣闊的微生物世界對人體的正常作用影響相當大,但過去研究并不多,近來人類才逐漸開始對它們有粗淺了解,而其中可能蘊藏著未來的醫藥新發現。

      羅氏大藥廠(Roche)旗下基因泰克(Genentech)的癌癥免疫療法研究主管丹尼爾陳(Daniel Chen)表示,在 5 年前,要是有人跟他說,腸道里的細菌在人體的全身免疫反應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他一定會斥為笑談,不過如今大多數免疫學家都相信腸道菌與免疫反應有很重要的交互作用。

      近來有 2 項相關研究顯示腸道菌對抗癌的可能潛力,2015 年 11 月時,芝加哥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給予小鼠正常腸道菌雙歧桿菌,對皮膚癌成長的抑制效果,與給予免疫療法相當,而同時給予雙歧桿菌與免疫療法,則消滅了皮膚癌;另一項法國的研究顯示,有些腸道菌菌種,具有活化免疫療法反應的作用,若沒有這些菌種時,免疫療法將無法啟動。

      類似的研究結果讓藥廠對人類微生物群系興趣越來越濃厚,不過,也有許多投資界的識途老馬對人類微生物群系是否能在 5 年內發展出抗癌療法的可能性感到懷疑,因為一個人身上的微生物群系雖然可以短期改變,但長期之后往往會回到原本的模式,要如何永久更改身體上的微生物群系將會是一大挑戰。

      目前主攻“以菌克菌”

      當前對腸道菌研究的主要應用,尚未及于抗癌,而是在于“以菌克菌”,雀巢(Nestle)于 2015 年 1 月投資 6,500 萬美元于美國麻州的西里斯醫療(Seres Therapeutics),西里斯醫療專門研究對抗困難梭狀芽孢桿菌感染,困難梭狀芽孢桿菌感染常發生于病人使用過廣效抗生素之后,因為正常的腸道菌遭抗生素消滅,而趁虛而入,嚴重時可導致嚴重腹瀉、偽膜性大腸炎(pseudomembranous colitis)、毒性巨結腸癥(toxic megacolon)等,困難梭狀芽孢桿菌感染在近年來病例越來越多,成為需要關注的醫療問題。

      西里斯醫療打算善用人類微生物群系來逐走困難梭狀芽孢桿菌,療法包括移植健康的正常腸道菌,以及提供有利于正常腸道菌生長的食物與營養補充品等等。此外,波士頓新創企業吠檀多生科(Vedanta Biosciences)則發展以基因改造過的人類微生物來治療傳染性疾病、自體免疫及發炎性疾病,并于 2015 年與嬌生(Johnson & Johnson)簽下 2.41 億美元合作協定,共同發展針對炎性腸癥的腸道菌療法。

      然而,倫敦新創公司 4D 制藥(4D Pharma)在 2015 年 11 月已經將對人類微生物的研究擴展到抗癌領域,用來對抗乳癌與肺癌,產生的效果可與免疫療法相當,抗癌以外,該公司也還同時研究人類微生物群系對自體免疫疾病以及神經疾病的療法,2 年來該公司已經募資達 1 億英鎊。而法國生技公司 Enterome 則打算發展以細菌分泌物為基礎的療法,于 2016 年 3 月計劃募資 1,500 萬歐元。

      許多國際大藥廠也已經注意到人類微生物群系在當前極為熱門的癌癥免疫療法上的影響,過去在小鼠實驗時,經常發現明明是基因完全相同的小鼠,對免疫療法藥物的反應卻有所不同,合理的解釋是兩只小鼠雖然細胞基因都相同,但是身上的微生物群系卻不同,才造成對藥物的反應不同,如今包括羅氏大藥廠(Roche)、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必治妥施貴寶(Bristol-Myers Squibb)、美國默克藥廠(Merck & Co.)都十分關注此領域的發展。

      不過,微生物群系數量極為龐大,其中有部分雖然可以開啟或關閉免疫反應,問題在于到底是哪種細菌,要多少菌量才能造成影響,研究上有許多困難,甚至有可能在不同的病人身上,同種細菌可能造成不同反應,在某人身上有助益,在另一個人身上卻有害處。以阿斯特捷利康來說,目前并不打算親自投入研究,而是先看看其他人類微生物群系相關研究的臨床試驗結果,若有突破再跟近。

      雖然研究上的復雜程度讓各大藥廠可能暫時并不會全力投入,而是或許先觀望新創公司的結果再說,但這些與我們共生的微生物,已經引起了醫藥界的關注,羅氏的丹尼爾陳表示:這是近幾年來在科學上所見的最有趣的發展。未來解開更多人類微生物群系的謎團之后,或許很多醫療領域,都會有進一步的突破。

    相關文章

    解析癌癥療法靶點—Cdc34的3D結構幫助開發新型抗癌療法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Nature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南卡羅萊納醫科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解析了酶類Cdc34的3-D結構快照;Cdc34是細胞生物學的關鍵調節子和......

    向死而生抗癌療法的創新給患者身心帶來了什么改變?

    “創新癌癥科學改變患者人生”,這是美國癌癥研究協會(AACR)昨日發布的2019年抗癌進展報告(CancerProgressReport2019)的主旨。伴隨著這份報告,AACR還發布了多個癌癥幸存者......

    破解腺病毒“代碼”有望幫助開發新型抗癌療法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ScienceAdvance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卡迪夫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首次揭示了腺病毒26型(Ad26,Adenovirustype26)感染人類細胞的分子機制。圖片來......

    重磅級研究解讀近期抗癌療法研究新成果!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近期科學家們在抗癌療法研究中取得的新成果,分享給大家!【1】Science:揭示西蘭花抗癌新機制!讓腫瘤抑制基因再激活的新型抗癌療法出爐doi:10.1126/science.aau......

    《自然》子刊發現:新型抗癌療法竟可能會促進癌癥生長

    隨著生物技術的不斷發展,近年來新型抗癌療法也層出不窮。但本周發表在《自然》子刊上的兩篇論文,卻揭示了一個意想不到的結果——基于表觀遺傳學的新型抗癌方法,可能會反過來促進癌癥生長。這也提醒我們在開發新型......

    以毒攻毒?日本研發病毒抗癌療法

    在日本,改造傳染病毒使其定向破壞癌細胞的技術不斷被研發。日本國立癌癥研究中心研究所和鳥取大學分別通過動物試驗確認,這一技術對于現有醫療難以治療的胰腺癌具有效果。此外,杏林大學將劃時代的治療方法和話題中......

    JCB:新型藥物組合或可有效改善癌癥化療的成功率

    日前,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theJournalofCellBiology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喬治亞州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了一種增強化療抗癌能力的方法,相關研究或為后期開發新型抗癌療法提供思路。化療......

    駕馭病毒,突破性抗癌療法為她帶來第二次生命

    當你只有20歲,還是一名風華正茂的大學生,醫生卻告訴你,你最多只有幾個月的壽命了。相信任何一個人面對這樣的落差,都很難去接受這一事實。我們無法想象史蒂芬妮?利普斯科姆(StephanieLipscom......

    運動,將成為未來的抗癌療法?

    70歲的AlfredRoberts每周打兩次曲棍球。這沒什么特別的,對吧?只是,他被診斷為晚期前列腺癌已經三年了,腫瘤已擴散至他的骨頭。他說:“我一直保持積極狀態。曲棍球可讓我保持體型,并轉移我的注意......

    解開人類微生物群系奧秘,可能成為抗癌幫手

    抗癌療法如今是各家國際藥廠競爭白熱化的領域,各種理論推陳出新,而最新的研究方向,則是找上了人體中數以兆計的“小小兵”做為抗癌的幫手,那就是包括腸道菌在內的人類微生物群系(Microbiome),過去腸......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