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東京大學研究人員在柔性電子皮膚上創建出穩定的聚合物發光二極管(PLED)等器件,其可發出紅、綠和藍三種顏色的光。它與電子皮膚的集成有望把人的手背未來變成顯示血氧水平的“數字屏幕”、運動員心率傳感器等,其發光效率超過以往同類產品的6倍,是迄今最薄且柔性足夠靈活的產品。該研究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的《科學進展》雜志上。
增強或恢復身體功能的電子裝置,特別是可穿戴式電子設備,需要輕薄和靈活的材料,以盡量減少對其連接到身體部位的影響。然而,到目前為止,大多數設備如毫米級玻璃或塑料基板在靈活性方面很有限,而微米級有機器件雖具靈活性但在空氣中不夠穩定。
據《新科學家》網站近日報道,東京大學研究人員為此先開發出一種高質量的保護膜,厚度小于兩微米,通過層層交替的無機和有機(聚對二甲苯)材料,使電子皮膚免受氧氣和水蒸氣的影響,且使用壽命從幾小時延長到現在的數天。此外,研究人員還把高度透明的銦錫氧化物(ITO)電極無損耗地粘到超薄基板上,使電子皮膚得以充當數字顯示屏。
使用新的保護膜和ITO電極,研究小組創建了由PLED和有機光電探測器(OPDS)組成的新器件,薄到可附著在皮膚上,并能足夠靈活地響應身體活動帶來的扭曲和褶皺。該器件僅3微米厚,發光效率超過以前采用的超薄PLED的6倍,而且減少了熱量的產生和功率消耗,特別適合直接連接到身體應用于醫療,如顯示血液中的氧濃度或脈沖率。研究人員還用紅色和綠色PLED與光電探測器結合作為演示血氧狀況的傳感器。
研究人員說,雖然電子設備通訊工具正變得越來越小,但其仍需我們攜帶。未來或可將其黏附在身體上,甚至用來監測情緒、壓力水平或不安狀況。
實驗結果表明,這種新型電子皮膚系統除了具有優異的柔性、透明性和電化學性能以及高靈敏度之外,充電后,它還可模仿人類皮膚感知功能,貼敷于人體皮膚實現對脈搏、吞咽、肢體運動等微弱生理信號和大范圍肢體運動的多......
韓國大邱慶北科學技術院(DGIST)研究團隊成功開發出了世界上第一個納米結構電子皮膚設備(有機場效應晶體管)。這種電子皮膚設備包含一個納米網狀結構,可長時間測量和處理生物信號,且不會讓佩戴者感覺不適。......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6/481585.shtm可穿戴電子傳感器由于其便攜、靈活和柔性的特點,在可移動式健康監測、人機交互和軟體機器......
背景介紹由柔軟可拉伸材料制成的類皮膚電子器件,旨在與柔軟、任意形狀的人體和器官保持親密的接觸。下一代柔軟可穿戴設備有望在不干擾我們日常活動的情況下實現對高保真生物信號的長期監測,并為未來的精確健康遠程......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究人員研發了一種防汗“電子皮膚”,即嵌入傳感器的舒適的粘性貼片,可用于長期持續監測佩戴者生命體征和皮膚癌等疾病的發展。即使出汗,傳感器也不會出現故障或脫落。該技術通過對材料進行超薄層......
【引言】皮膚作為人體最大的器官,在保護人體免受環境危害的同時,還能及時感知外界環境的溫度、壓力和振動。在物聯網時代,電子皮膚甚至可以超越人類皮膚的感官功能,成為一種基礎的數據采集設備,廣泛應用于人工假......
對于可穿戴電子皮膚(e-skin)的實際應用,需要同時評估和定制多功能、自供電、可生物降解、生物相容性和透氣的材料。將這些功能整合到靈活的電子皮膚中是非常可取的;然而,構建一個電子皮膚以滿足實際應用的......
電子皮膚是一種具有機械變形能力的電子傳感器的多模態網絡,可以感知各種外部刺激,例如機械、化學、光和熱刺激。研究者們在早期致力于開發具有出色靈敏度的電子皮膚之后,現階段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將空間分辨的傳......
有機場效應晶體管(OFET)作為有機電子電路的基本構筑單元,已在柔性顯示驅動、電子皮膚以及電子標簽等領域展現出應用潛力。在研究過程中引入新的設計理念,調控分子溶液的預聚集狀態和分子薄膜的組裝行為,以獲......
皮膚是人體面積最大的感官系統。記者近日獲悉,香港城市大學參與的跨院校研究團隊,成功研發出一套“皮膚集成的觸覺界面”系統。這套以皮膚為媒介的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系統,可以通過緊貼皮膚的無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