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6-05-05 09:25 原文鏈接: 中科院推“中國科訊”應用:移動的科研利器

      讀論文是每個科學家的“必修課”。而在科技創新鏈上,文獻情報亦是一項極為基礎性的工作。

      然而,本應站在科技與時代發展最前沿的科學家,在這個“互聯網+”的時代,卻還被動地局限在一些“守舊”的規則中。一個例子就是,一旦科學家離開辦公室,就很難下載和閱讀本應能獲取到的文獻全文。

      中國科學院決計改變這種現狀。

      近日,中科院在京舉行發布會,宣布對一款名為“中國科訊”的App進行公開試用。這意味著從今以后,所有中科院的科技工作者都能通過它,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免費下載和閱讀自己所在機構訂閱的期刊文獻和電子圖書。

      科學界的呼聲

      “中國科訊”是中科院精心打造的基于移動互聯網的知識服務平臺,旨在整合中科院自有、聯合和引進的海量數字科技文獻資源,集成重要科技進展報道以及其他科技情報產品和知識信息,支持科研人員、研究生、科技管理者等各類型用戶隨時隨地閱讀科研文獻、便捷獲取科技資訊,致力于打造“文獻移動獲取第一平臺”。

      前段時間,包括兩院院士、研究所所長、海外課題組組長和博士生在內的200多名中外科研工作者收到了來自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的一項調查:“如果有一款工具,可以隨時隨地在手機等移動設備上查閱、下載、閱讀付費文獻全文,就跟在辦公室使用權限相同,您會不會使用?”

      近70%以上的中國科學家對此表示出極大的興趣,而幾乎所有的外國科學家對此舉雙手贊成。

      “會啊,我們實驗室的人全是手機族,走路都在查郵件,這個應該蠻常用的。”

      “會,很多人,尤其是老師們都期望能用手機或家里的電腦看文獻。”

      “這個好,如果能一直維護,付費買我都愿意。”

      長期以來,因為涉及知識產權,科學家下載和閱讀文獻受到物理IP地址的嚴格限制。而國外的一些科研機構,雖然為其用戶提供VPN方式的認證服務,使其脫離了固定IP的限制,但使用者仍要依賴于電腦桌面登錄,無法在手機、Pad等移動端使用。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迅速普及,面向移動智能終端整合數字資源和服務,構建滿足用戶移動服務需求的數字資源保障平臺,高效支持信息的便捷獲取和集成利用,已經成為必然趨勢。”“中國科訊”研發團隊一致認為。

      實際上,這種現狀也引起了中科院領導層的高度關注。中科院副院長李靜海就曾多次對基于移動平臺的信息獲取和應用作出指示,希望盡快推進這項工作。

      他認為,知識的獲取、加工和擴散能力對知識服務至關重要,盡管未來文獻情報工作的最優服務模式難以預料,但隨著相關技術的不斷開發與升級,通過模式創新,讓知識獲取和利用更加方便、快捷、準確和高效,必然是其發展方向。

      為科學家而生

      “中國科訊”在科學家的呼聲中萌芽,也是為滿足科學家的需求量身打造。

      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研究員張冬榮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這款App除了實現移動下載閱讀文獻,還將不斷優化,推送更貼心的服務。目前就已能根據用戶的查詢習慣及所在領域,進行個性化內容的初步推送。用戶覺得重要的文獻,還可以直接發到自己的郵箱保存或深度閱讀。”

      “中國科訊”平臺的建設得到了資源供應商的積極響應。

      “出于知識產權保護和技術等多種原因,文獻的移動服務一直進展不大。”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資源建設部主任趙艷說,“世界幾大出版商對‘中國科訊’是持歡迎態度的。一方面是因為在移動互聯時代,出版商也需要作出變革;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對中科院的信任。”

      作為中國最大的科技數字文獻聚集平臺,中科院極其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在出版商中擁有非常好的信譽。

      截至目前,已有25家出版機構與中科院達成移動應用合作共識。通過“中國科訊”平臺,科學家能移動閱讀和隨身獲取3601種外文期刊、39854種外文圖書、14665種中文期刊,可獲取資源量占目前中科院引進商業外文電子期刊總量的54%、外文電子圖書量的38%、中文電子期刊量的87%。

      在當天的發布會現場,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與中科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簽訂了“學術信息資源移動獲取服務技術合作協議”,并與愛思唯爾 、施普林格·自然、維普資訊、威利等全球知名出版商簽署了移動應用戰略合作協議。

      更大的世界

      得知“中國科訊”上線后,既是科學家同時主管文獻情報工作的院領導李靜海,首先進行了下載安裝試用。他覺得“挺好用”,“是文獻情報系統服務變革的一次很好嘗試”。

      這是因為“中國科訊”實現了文獻、情報和科技咨詢的移動化,可以幫助科研人員隨時隨地發現、利用、處理信息,把握全球科學研究的進展和態勢,實現個性化信息自組織,提高科研工作效率。同時,將引領移動網絡環境下知識服務向縱深發展,將傳統知識服務真正推向“主動推送”型、“大數據分析”型和“創新驅動”型發展軌道。

      李靜海還希望,“中國科訊”加強與出版界的緊密合作,不斷推進知識服務模式的創新研究,努力將“中國科訊”發展為“全球科訊”。

      這與“中國科訊”研發團隊的想法不謀而合。在國家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背景下,一些小型高科技企業不斷涌現。對于這些小微企業來說,他們有著強烈的科技文獻需求,但又無力,也沒有必要去購買出版商昂貴的數據庫。

      “這是一塊很大的剛需市場。未來‘中國科訊’將與出版商合作,不斷迭代和擴展,嘗試在這個領域做出突破。”App研發團隊對此充滿信心,“中科院作為科技‘國家隊’,要主動為國民經濟主戰場服務。而作為科技支撐人員,我們也有義務做好這項工作,不但要為中科院的科學家服務,也要為整個國家和全社會服務。”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