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部日前向媒體發布的2016年3月及第一季度全國空氣質量狀況顯示,珠三角一季度空氣質量平均優良天數比例(達標率)為89.9%,繼續高于京津冀、長三角,連續兩年同比上升。
在此之前的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記者會上,環境保護部部長陳吉寧也透露:2015年,珠三角空氣質量改善幅度最大,整個區域全年PM2.5濃度已達標,成為全國率先達標的重點地區。
專家認為,珠三角大氣環境的持續向好,標志著廣東正在進行的調結構、促創新取得突破性進展。珠三角一季度的經濟數據印證了這一說法。
珠三角9市最近公布的一季度經濟數據顯示,其中6市經濟增速“跑贏”全國和廣東省。而又以廣州、深圳、佛山和東莞表現最為搶眼,增速均超去年同期,分別達8.0%、8.4%、7.8%和7.8%。
■趨勢空氣質量拐點與轉型升級時點吻合
珠三角有“世界工廠”之稱,改革開放以來制造業的迅猛發展,使得這里成為最先遭遇霾患困擾的重災區。然而,經過十多年的治理,目前,珠三角成為治理成效顯著的重點地區。
成效顯著的背后離不開產業結構調整,珠三角地區趨勢空氣質量拐點與轉型升級時點吻合。廣東省環境監測中心專家鐘流舉介紹說,與空氣質量好轉趨勢相對應,2015年廣東省平均灰霾天數為近21年來最少。“本世紀以來,珠三角乃至廣東的灰霾和監測最早的污染物——二氧化硫的下降拐點,都出現在2007年左右,這與廣東省加大力度推動綠色發展,加快轉型升級的時點高度吻合。”
一份跟蹤統計也顯示,廣州、佛山、深圳工業污染曲線在2007年是一個高點,而在2008年~2009年后開始轉折下行。這是由于珠三角乃至廣東省加快了結構調整、產業轉型升級的步伐。
據廣州市環保局統計,2008年~2011年,廣州強力推進工業廢氣污染整治,以及推進“退二進三”和清潔能源改造,停業、關閉或搬遷第一批“退二”企業116家;啟動第二批82家企業“退二”;淘汰落后產能1425萬噸。
珠三角在“十一五”期間全面完成燃煤電廠脫硫,“十二五”期間又全面完成脫硝。“十一五”“十二五”期間均超額完成GDP能耗下降任務,連續多年超額完成冶煉、水泥、造紙等行業落后產能淘汰任務。調整產業、能源結構,經濟轉型升級成效明顯。
而廣東省環境監測中心的數據也顯示出變化,從近十年(2006年~2015年)來珠三角PM2.5區域年均濃度變化趨勢看,PM2.5呈逐年波動且整體下降的變化趨勢。2007年年均濃度處于58微克/立方米的高位,2015年降至35微克/立方米,提前兩年超額完成國家考核目標任務。
可以看出,正是廣東綠色發展的理念和舉措不斷強化,加快描繪出了“庫茲涅茨環境曲線”(環境質量同經濟增長呈倒U形曲線關系)的后半段曲線,并在“十二五”時期末,使2007年后空氣質量開始好轉的轉折點成為真正的拐點。
■早轉型早受益
此次珠三角部分城市經濟增速突出,專家認為,是由于廣深佛莞等珠三角核心城市產業基礎好,轉型起步早,容易抓住契機乘勢而上。
一季度,廣州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為45.3%,同比提高1個百分點,對廣州市規上工業增長貢獻達71%。
深圳作為“創新之都”,經濟增長已漸由新動能接力。一季度,深圳互聯網、新材料等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還有海洋經濟、航空航天等四大未來產業實現增加值1555.16億元,增長12.1%,占GDP比重達40.0%。
而深圳在珠三角各城市中,大氣治理成效也最為明顯,2015年PM2.5年均濃度降至29.8微克/立方米,空氣質量為副省級以上城市最優。今年一季度,深圳排在全國空氣質量最好前十名中。
深圳市長許勤就說過,深圳大氣污染治理工作能取得較好成績,最重要的原因是歷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科技創新的驅動作用,堅定不移地推動經濟結構優化和產業升級。
不只是廣州、深圳市抓住了發展契機。東莞市統計局近日對“十二五”時期東莞經濟監測情況進行分析并形成的《“十二五”東莞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監測報告》顯示,在全部34項監測指標中,有27項指數改善,主要反映在質量效益、產業結構、產業升級和創新驅動、民生和環境等方面,約占總指標量的80%。
指標數據的大范圍改善,有力證明了東莞經濟增長質量和轉型升級成效總體向好,同時也印證了東莞調結構、轉方式見機早、決心大、力度強,在經濟轉型升級方面贏得了先機。
可以看出,由于轉型起步早,近年來產業轉型升級力度大,去產能的包袱較輕,目前,珠三角核心城市產業結構已相對較好,崛起的高端制造業和服務業的強勁拉動,使得經濟增速跑贏全國。
珠三角轉型見效充分說明,早轉型早受益。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淘汰落后產能,既可以節約資源、減少污染,又能為先進產能騰出空間,提高經濟效益,同時也調整優化了產業結構。經濟轉型越早、越主動,代價就會越小,越有利于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與此同時,優化的經濟結構不僅會帶來可喜的經濟增速,而且還有利于改善環境質量。
生態環境規劃編制技術導則總綱Technicalguidelineforformulatingplansforecologyandenvironment—Generalprinciples標準號:HJ1......
2024年7月1日,中國環境監測總站聯合中央氣象臺、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東北、華南、西南、西北、長三角區域空氣質量預測預報中心和北京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開展7月上半月(7月1日—15日)全國......
2024年7月1日,中國環境監測總站聯合中央氣象臺、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東北、華南、西南、西北、長三角區域空氣質量預測預報中心和北京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開展7月上半月(7月1日—15日)全國......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站),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生態環境第一監測站:為提升空氣質量預報能力,按照《生態環境部2024年度培訓計劃》,由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監測司主辦,中國環境監測總站承辦的2......
今年一季度,全國環境空氣質量和水生態環境質量總體均持續改善。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裴曉菲在28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介紹了這一情況。他介紹,從環境空氣質量狀況來看,一季度,全國33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PM2......
為加快建立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推動環境空氣質量監測數智化轉型,進一步規范國家城市環境空氣質量監測點位運行管理,確保監測數據準確可靠,中國環境監測總站擬開展城市環境空氣質量監測點位智能站房試點研究。......
近日,我國一批重大生態環境修復治理工程陸續展開。落實《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行動計劃》是今年大氣污染防治攻堅的重要內容。今年以來,一批中央財政支持的大氣污染防治工程先后開工,重點推進鋼鐵、水泥、焦化等重點行......
2023年海南省環境空氣質量整體處于有監測歷史以來的最好水平,全省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為99.5%。海南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伍曉紅介紹,2023年海南省優良天數比例達到歷史最好水平,其中優級天數比例......
安徽省政府近日召開皖北六市空氣質量提升攻堅部署推進會議,副省長孫勇主持會議并講話。會議強調,要深入貫徹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以非常之策,下非常之功,著力扭轉皖北六市大氣污染防治被動局面,提升人民群......
2023年,對北京市大氣污染治理工作來說,是極為不易的一年。這一年,正值氣候周期轉換、氣象條件整體不利,同時又遭遇了多次外來沙塵影響,且發生頻率和嚴重程度為近十年來之最,影響空氣質量的外在因素形勢嚴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