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顏值經濟在突破5000億大關后,將繼續保持快速增長,成為全球第二大市場,但存在重器械耗材、輕服務技術、市場小散亂等特點。
隨著“網紅經濟”、“顏值經濟”的崛起,中國醫美市場在2015年突破了5000億元,并將保持兩位數的增速。
美容人群數量的迅速提升,緣于個人需求與社會需求的疊加,據DEV統計,2015年美容人群中企業職員、公務員和商人的比例高達70%,高顏值往往意味著工作、擇偶的便利和選擇優勢。
但在美麗產業鏈上,中國企業的主要利潤仍集中于器械耗材等上游環節,由于市場監管缺失及質量、技術存在差距,終端服務市場呈現小散亂格局。
多方預計,中國醫美產業將在2020年左右達到1萬億產值,超越巴西成為全球第二大市場。
突破5000億:有望成為世界第二大市場
“2015年,中國醫美收入達到5000億元,在全球3萬多億的市場中占有20%。”4月26日,昊海生物科技(下稱“昊海生物”)執行董事兼總經理吳劍英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由于人們收入提高后開始追求生活質量,醫美行業正在進入高速上升期。
中國美容整形協會甚至預測,至2019年,醫美行業規模將達到1萬億,有望超過巴西,成為世界第二大市場。在此期間,據華泰證券(16.340, -0.47,
-2.80%)計算,2015年至2020年的復合增速在12.3%至39.1%之間。
上述市值計算來自與整形標桿國韓國的比較。2014年,韓國醫美總產值634億美元,占GDP的4.6%,千人美容次數高達19.49次,中國人口數是韓國的26倍,千人美容次數僅有4.6次,醫美行業發展潛力巨大。
從業人員也實現了迅猛增長,中國醫師協會美容與整形醫師分會副會長江華介紹,“目前,醫美從業人員已經從200人發展到40-50萬人。”
中國美容人群數量的提升,緣于個人需求與社會需求的疊加:對于職場人士而言,高顏值帶來工作便利,提高選擇優先度。據DEV統計,2015年美容人群中企業職員、公務員和商人的比例高達70%;社會需求方面,由于網絡盛行,人際交流日漸虛擬化、快餐化,社交更看顏值,加之“剩女”現象突出,更容易產生“對自己好點”的心理。
除市場增量和人數的增加外,吳劍英出示的一組數據揭示了未來醫美發展的另一細分趨勢。從2014年到2018年,全球醫療美容總收益的復合增長率為8%,其中手術項目增速為5%,非手術項目的增速達12%。
他解釋:“醫美是綜合概念,包含飲食、康復和微整形、整形(手術)等。目前,由于微整形比較安全,操作難度較手術低,客戶接受度更高,因此比其他細分領域的增速更快。”
這一趨勢與全球市場相符,在發達國家中,非手術美容占比明顯高于手術美容,一般超過80%。
但在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中,微整形占比遠小于手術美容,比國際低一倍左右。根據J.P.Morgan投行部執行董事吳軍介紹,2015年,中國醫美市場上微創約占市場總規模34%,他預計,這一數字在2019年將達到46%,并且從療程總數看,微創比例將從2015年的67%增長至2019年的75%。
吳軍認為,“不斷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材料后,簡單、安全、無痛苦的醫療美容方式會陸續涌入中國,將帶動更多人群加入美容大軍。”
微整形還將擴展美容人群的年齡跨度。
“微整形具有高頻、高價、客戶黏性強等消費屬性,目前中國醫美客戶年齡分布仍局限在25至35歲,未來,35歲以上人群將成為醫美消費主力軍,并帶來巨大行業空間。這也符合歐美、韓國以及我國臺灣等成熟市場的發展歷程。”吳軍說。
“美麗”產業鏈:器械耗材仍是主要盈利點
與壁壘高、專業性強、外部資本難以進入的醫療行業不同,由于醫美產業的消費者具有很強的消費欲望,又不涉及醫保,無需爭奪公立醫院內部資源,渠道也相對寬松和多元。醫美的市場化程度較高。
在這條不斷吸金的“美麗”產業鏈條上,風險投資和產業資本進入意愿強烈,不斷推動著內部格局的轉變和塑形。
近年來,華韓整形、麗都整形、利美康等醫美企業相繼在新三板上市;醫美類APP如新氧、悅美、更美、美麗神器、美黛拉等均先后獲得融資。
吳劍英表示,在醫美全產業鏈建設中,存在資本可以容易介入的很多環節,“上游企業根據醫療機構需求研發產品;生產企業改進產品、提供增值服務;此外,在流通領域和渠道、醫療機構環節,均有資本進入的途徑。”
但中國醫美市場的主要利潤仍集中于器械耗材產品端,而不在服務端。
其中,器械主要包括激光美容儀、吸脂機、骨科等;耗材主要包括創面護理、止血、美型填充物、肉毒素、膠原蛋白等。第一陣營企業包括昊海生物、華熙生物科技等。
以昊海生物為例,其主營業務覆蓋骨科、整形美容與創面護理、眼科、防粘連及止血等四大板塊。2015年營收6.64億元,同比增長28.7%;實現歸屬于母公司股東凈利潤為2.73億元,同比增長49%。
具體至細分板塊,骨科產品收入2.84億元,同比增長19.9%,占總收入比重超過40%;整形美容與創面護理、眼科、防粘連及止血這三類產品的收入分別為1.22億元、0.72億元、1.79億元,同比增長分別為115.3%、8.1%、15.3%。
據國家食藥監總局下屬南方醫藥經濟研究所報告,2014年昊海生物科技生產的眼科粘彈劑、防粘連產品和骨關節腔注射產品的市場份額為41.8%、48%和31.7%,均為中國生產商第一位。
同時,在去年收購了河南宇宙38%股權后,昊海生物擴大了其四大治療領域中的眼科業務領域,吳劍英表示:“今年,我們仍會考慮通過投資并購的手段進軍眼科及其他領域。產品儲備、原料、管理能力和業績等方面,支撐著我們進一步分享醫美產業在增長過程中的利益。”
而在消費者服務端,中國的規范性和技術水平與韓國等發達國家存在差距,以中低消費為主,中高端客戶分流現象十分明顯,本土高端美容院陷入低利潤洼地。
市場格局:大市場下的小散亂
亂象叢生是很多人對醫美行業的印象,中國市場呈現了大市場下的小散亂格局。
吳軍介紹,中國的醫美行業高度分散,衛生部門注冊的醫療美容機構有10000余家,其中能占到5%市場份額的醫美機構幾乎沒有;另一方面,競爭相對集中,正規運營的醫美機構約4400個;且醫生資源分配失衡,全國有4000-5000名持證醫生,而數量占比超過60%的民營中小型醫美機構,僅擁有全國約35%的醫生資源和市場份額。
小散亂的原因之一是監管尚不成熟,市場上充斥著10萬家美容機構,只占合法批準量的1/10,并且企業使用的多為不達標甚至偽劣產品,以玻尿酸為例,CFDA批準的尚不足流通中使用的30%。
這就造成美容機構的“營銷大于服務”現象,據多家上市公司公告統計,目前企業平均營銷成本占總盈利的40%-50%,而利潤卻相對低下。
此外,安全事故也是美容機構的一筆大支出,吳劍英說:“醫美行業更大的投資在于如何規避風險,一旦出現不良反應怎么處理,這部分的投入是強制性的。”
在吳劍英看來,從監管角度說,要避免產生真空地帶;從消費者角度講,由于自費意愿強烈,行業一旦管理不到位,會對行業產生重大損傷和打擊。比如,歐美的保健品行業很成熟、市場很大,但中國保健品市場幾乎成了騙子的天下,在缺乏監管的情況下,保健品產業遠遠落后于歐美。
而近年來興起的互聯網營銷渠道也是把雙刃劍。
互聯網+催生了大量醫美平臺,如悅美、新氧、美麗神器、更美等移動端應用,試圖打造小而美的用戶體驗,這類平臺專業化程度高,市場定位明確,對用戶產生較強的服務黏性,據36氪測算,各平臺客戶平均復購率普遍維持在70%左右,客單價平均在5000-6000元。同時,互聯網也大幅降低了行業門檻。
但其帶來的問題也不少。“新興行業主意多、辦法多,但不規范。通過低價格提高客戶粘合度是很難的,客戶選擇復雜多樣,高端品牌的樹立不可能靠價格戰。”吳劍英認為,低價競爭不可取,沒有利潤的行業是不可能興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