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夏時節,挖野菜儼然成了很多地方的一種習俗。近日有媒體報道,在城市化過程中,很多本土野生植物被驅趕、被拔除,日趨瀕危甚至徹底消失,尤其是市民挖野菜吃的行為,對植被破壞嚴重。以北京為例,從北京邊緣向城市中心每推進1000公尺,物種就減少5個;1993年出版的《北京植物志》中被列為“極常見”、“較常見”的260多種野生植物中,至今有上百種已在京城難覓蹤影。
那么,近年來北京的野生植物狀況究竟如何?城市化進程對于野生植物的生長有何影響?要保護野生植物,我們可以做點什么?為進一步了解事實,本報記者近日進行了采訪。
“物種消失說”缺乏實證
“城市化過程肯定會對天然植被多樣性產生影響,而且這種影響往往是負面的,的確會造成某些植物種群縮小乃至消失。不過關于‘每推進1000米減少5個物種、260種常見植物減少上百種’這個說法,目前沒有在文獻中看到過。”北京林業大學自然保護區學院副教授雷霆表示,對于這樣的結論,文獻支持是至關重要的。
“近5年來我們并沒有做過進一步的北京植物多樣性調查,但從2002年到2009年的調查比較結果來看,北京市濕地植被的多樣性和分布范圍有顯著的增加。”雷霆告訴記者。
據了解,北京最近10年持續加大保護野生植物的力度。雷霆告訴記者,北京市近些年來保護野生植物采取的主要方式是建設自然保護區和各種類型的濕地公園、郊野公園等保護機構。
環境污染導致極小種群形成
北京的植物區系為南北方植物的一個過渡性地帶,野生植物資源較為豐富。然而,隨著歷史的變遷,自然和人為的破壞,尤其旅游開發與保護工作之間存在矛盾,某些種群開始衰減,植被逆行演替,生物生產力下降。
在北京,有些野生植物屬于極小種群野生植物,雖然數量不多,卻自有其價值。多數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為我國特有種類,是實現我國重要植物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前提,可以增加國家物質資源的儲備存量和選擇空間。
我國著名小麥育種專家李振聲院士曾指出,“一個物種可以決定一個國家的經濟命脈,一個基因可以影響一個民族的興衰”。雖然一些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的種質資源價值目前尚不清楚,但在將來會被進一步挖掘,并能被創新利用,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
國家林業局自然保護區研究中心野生植物研究室主任、北京林業大學教授張志翔曾表示,目前北京的極小種群野生植物并不存在自身生物性導致的這種瀕危,最主要的還是人們對環境的破壞造成的,這是北京市乃至全國形成極小種群的一個最關鍵的因素。
政府公眾缺一不可
在雷霆看來,保護野生植物主要應該從減少人為干擾和加強環境教育兩方面著手。
“政府部門應該在減少人為干擾方面起主導作用,可以從完善法律法規、加大執法力度、增加自然保護區及其他類型保護地建設等方面著手,限制污染排放、非法占用、亂砍亂伐、過度利用等會對野生植物及其生境造成干擾的行為。”雷霆表示,“公眾則可以從自身做起,愛護身邊的一草一木,不隨意砍伐、攀折野生植物,并且教育自己的孩子愛護環境、保護野生植物。非政府組織或其他群體可以針對不同類型的人群,開展環境教育,告訴大家野生植物的重要性以及保護它們的必要性。”
相關鏈接
吃野菜千萬別“任性”
本報綜合報道 春夏時節,隨處可見的野菜讓人總忍不住想嘗嘗鮮。野菜可以隨便吃嗎?這些“野味”是否對健康有影響?專家建議,多了解有關野菜常識,食用時要根據自身身體“對癥下藥”,別“任性”食用。
據專家介紹,魚腥草、蒲公英等“菜”好吃,但食用時要注意,不可多吃、亂吃,否則得不償失,損害身體健康。
比如,蒲公英雖具有利尿,改善濕疹,舒緩皮膚炎、關節不適,消炎等功效。但是服用過量會出現惡心、嘔吐、腹部不適及腹瀉等胃腸道反應;個別人會出現蕁麻疹、全身瘙癢等過敏反應。魚腥草雖具有清熱解毒、消癰排膿、利尿通淋、清熱止痢、健胃消食功效,但虛寒癥及陰性外瘍忌服,并且服用不宜過量過久,過量易誘發氣喘,久服易損耗陽氣。同時,魚腥草可誘發過敏,其內含有的魚腥草素可誘使個別人群出現過敏反應,甚至見過敏性休克及死亡等嚴重后果,故食用后如有不適,應及時就診;魚腥草有毒,個別人服用后會出現局部疼痛等癥狀。
此外,在垃圾堆或被污染的河道附近,受空氣污染的野菜容易吸收鉛,常含有毒素,建議不要采摘。同時,在田間地頭的蒲公英、魚腥草要慎采,看是否噴灑了農藥,這個季節,農民可能噴有農藥殺蟲除草。
吃野菜最起碼要知道所食野菜有毒無毒,不認識的野菜最好不采不吃。有些野生植物含有劇毒,誤食后輕者會胸悶、腹脹、嘔吐,重者則危及性命。
在開展全市野生植物保護聯合檢查過程中,工作人員在門頭溝區清水鎮一處山脊的崖壁上發現了我國丁香葉忍冬最大實生群落,經初步統計,現場的丁香葉忍冬超過100株,最高的植株有1米多。丁香葉忍冬為國家二級重點保......
從22日召開的青海植物名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黨的十八大以來,青海省高度重視野生植物保護管理工作,科學統籌開展遷地保護和就地保護,全力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積極融入國家植物園體系建設......
2月6日,重慶陰條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事務中心發布消息稱,他們在與重慶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聯合科考時,在重慶陰條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發現了國家重點二級保護野生植物——竹節參。竹節參為五加科人參屬植物,......
國家林草局今天(10日)發布,近日,國家林草局組織開展的第二次全國重點保護野生植物資源調查完成。本次調查于2012年正式啟動,是繼1997—2003年第一次全國重點保護野生植物資源調查之后,又一次全國......
中新網1月22日電據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網站消息,2021年湖北省林業局啟動了長江干流陸生野生動植物資源調查工作。本次調查選取了50個陸生野生動植物作為調查物種,其中植物23種、動物27種。調查結果顯示,......
在第二次全國重點保護野生植物資源調查四川省蘭科植物資源專項調查過程中,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胡光萬團隊發現并正式命名1個蘭科植物新物種:中華珊瑚蘭(CorallorhizasinensisG.W.Hu&......
2013至2019年間,在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和國家重要野生植物種質資源庫項目的支持以及當地林業部門的配合下,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種質庫采集隊先后對西藏墨脫縣、定日縣、聶拉木縣和吉隆縣等進行......
據俄新社最新報道,俄羅斯農業部計劃制定《可食用的野生植物資源》的管理辦法用以加強對野生植物資源流通的控制。據悉,該管理規范將涉及野生可食用資源的采集、收購、加工及后續的流通等內容。在俄羅斯野生可食用的......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作為建設依托單位的“云南省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綜合保護重點實驗室”獲批為云南省重點實驗室培育對象,培育期內,實驗室使用“云南省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綜合保護重點實驗室(籌備)”的......
根據2017年12月20日云南省科技廳“關于印發2017年云南省重點實驗室培育對象名單的通知”,由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作為建設依托單位的“云南省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綜合保護重點實驗室”獲批為云南省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