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16年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把科普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經過多年探索,我國科普工作取得長足進步,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如我國公民科學素質不高、科研人員科普動力不足、科普圖書引進多原創少等;與此同時,我國科普也面臨著巨大挑戰,科學教育如何從娃娃抓起、“互聯網+”時代下的科普何去何從等。針對這些社會公眾關注的話題,科技日報日前組織記者邀請專家剖析原因,采訪科普工作者現身說法,走進科研機構、學校和企業聽取經驗和建議,并推出“中國科普現狀解析”系列報道,以饗讀者。
“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的這句表述,這一個多月來一直是科技界、科普圈熱議的話題。
有人歡欣鼓舞,但也有人擔心:科普被很多人認為是“遠水解不了近渴”,如何能與科技創新相提并論?
劉延東副總理在全民科學素質行動實施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說,各省市縣本級財政科普投入要達到人均一塊錢,“這是一個基本要求,這半根冰棍錢要舍得投入”。但社會上也確實存在“半根冰棍錢”不舍得花的現象。目前我國公民科學素質狀況到底如何?科學素質與整個國家的創新發展是何關系?科技日報記者就此采訪了相關專家。
我國公民科學素質和歐美差20余年
“公民科學素質不高仍然是我國創新發展的明顯‘短板’,離中央的部署和創新驅動發展的要求還有較大距離。”主管我國科普工作的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尚勇對目前我國公民科學素質的水平如此評價。
按照現在國際比較通用的米勒公民科學素養測評體系進行的調查顯示,2015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為6.2% ,也就是說每100人中有6.2人具備科學素質。這一水平相當于歐美20多年前的水平。
中國科協科普部副部長錢巖介紹說,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質,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技知識,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樹立科學思想,崇尚科學精神,并具有一定的應用科學處理實際問題、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即所謂的“四科兩能力”。在調查中公民科學素質的高低通過作答一套系統的問卷來體現。
我國目前已將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達10%的目標寫入了“十三五”規劃。“但即使到2020年我們成功實現了這一目標,也只是跨過了創新型國家的最低門檻,與世界主要發達國家20%甚至30%的水平還存在很大差距。”中國科協科普部部長楊文志告訴科技日報記者,“我國創新指數全球排名位列18,但科學素質排名在30多位。如果公民科學素質水平得不到大幅提高,肯定會拖整個國家創新發展的后腿。”
沒有科學普及,創新無從談起
美國國家衛生基金會曾經對其資助的科普場館項目進行評估,其中有一個調查是詢問科學家在青少年時期對他們影響最大的事件是什么,將近一半的科學家選擇了參觀科技館、水族館等科普展覽。看似不動聲色的科普活動帶給人的影響超乎想象。
但科學普及對創新的作用遠遠不止于此。中國科普研究所信息研究室主任鄭念研究員認為,科普為創新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和市場保障。
“從歷史上看,17世紀晚期的科學革命和19世紀初的工業革命之間的這個時期,是歐洲知識流動和技術擴散的關鍵階段,企業家、科學家和技術發明家之間的交流和傳播,新技術新產品向社會基層的擴散和流動,都加速了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并為科技創新提供了基礎和環境。”鄭念說。
創新的技術和新產品的出現,需要在市場上實現其價值。這要求廣大消費主體具有消費這種新技術新產品的能力,才能使創新行為得以持續,創新價值得以實現。“而科普正是為創新提供技術市場和消費市場的重要手段。”鄭念不久前去浙江臺州出差時發現,當地一些企業家與以前相比發生了很大變化,“他們開始意識到用科普方式來宣傳他們的新技術和新產品,不少企業在引進國外新技術的同時,建立展廳,來向公眾進行科普宣傳”。
“碎片化”“孤島”現象亟待破解
今年,網絡上關于引力波事件的兩輪“刷屏”讓我們見識了網絡科普的厲害。網絡科普及時跟進最新動態,受眾可隨時隨地接收。但如何保證網絡科普信息的科學性、如何讓點擊量真正代表閱讀量?隨著新科技迅猛發展,公眾對科學文化的需求越來越多,要求也越來越高。但我國科普公共服務水平還不高,用楊文志的話說:“科普這只翅膀的生長能力還有待提高。”
談到目前我國科普工作存在的問題,尚勇表示,我們科普的機構設置、資源配置、工作模式、工作習慣等還不適應現代科普發展的需要,市場活力沒有被充分調動起來,科普資源缺少互聯互通和高效配置,“碎片化”“孤島”現象普遍存在。
楊文志解釋說,我國科普領域內也存在“各自為戰”的情況。相關部門機構、各地方有很多低水平重復投入,同時資源不開放不交流不共享。這樣一來就造成很多科普作品、科普活動高成本、低水平、低質量,老百姓在科普中的獲得感也差。“本來就不多的錢還分散投入,產出效率低。”
據了解,我國科普經費總量與發達國家差距較大,2015年,我國中央財政科技預算支出為2587.25億元,其中科普經費為19.16億元,占科技經費預算支出的0.74%,全國人均不到2元。2015年美國聯邦R&D經費預算1354億美元,其中STEM(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教育經費預算29億美元,占R&D預算的2.1%,全國人均9.2美元。
2月4日,默沙東宣布將暫停向中國市場供應HPV疫苗(商品名:佳達修)。此次暫停供應的原因主要是中國市場對HPV疫苗的需求減弱,同時渠道庫存水平較高。默沙東表示,這一調整是為了優化庫存管理,預計暫停將持......
直播時間:2024年12月31日17:00直播平臺:科學網APPhttps://weibo.com/l/wblive/p/show/1022:2321325116247238115719(科學網微博直......
12月14日,“提素京津冀科學創未來”——2024年京津冀公民科學素質大賽總決賽在中國教育電視臺演播廳舉辦。來自京津冀三地的18支代表隊同場競技,經過4個環節的激烈比拼,最終,天津海關代表隊摘得桂冠,......
27日,中國工程院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中國信息與電子工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中心,在北京和香港同步發布“新一代信息工程科技新質生產力技術備選清單(2024)”。“新一代信息工程科技新質生產力技術備選清單”......
9月24日至25日,世界機器人大賽首屆太空機器人大賽在長沙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副校長劉宏,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空間站系統總設計師楊宏,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人因工程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陳善......
2009年2月,國際期刊《自然》發表題為《中國晶體——藏匿的珍寶》的采訪調研文章,認為中國禁運氟代硼鈹酸鉀晶體(KBBF),將對美國功能晶體相關領域的研究和發展產生嚴重影響,并斷言“其他國家在晶體生長......
文丨《中國科學報》記者王昊昊“其他國家在晶體生長方面的研究目前看來還無法縮小與中國的差距。”2009年2月《自然》雜志一篇題為《中國“藏匿”的晶體珍寶》的調研文章引發國際同行廣泛關注其中認為中國禁運氟......
“看到了改善的跡象,盡管這些改善可能要到明年才會產生實質性影響”“同比略有增長,團隊執行很棒,可市場仍然安靜”“繼續下跌,但邊際改善,下半年可能會更好。”……伴隨外資儀器儀表巨頭們最新季度財報的陸續披......
第56屆國際化學奧林匹克競賽29日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閉幕,中國代表隊4名參賽高中生選手全部斬獲金牌。本屆競賽自21日開始,共有來自全球96個國家和地區的327名選手參加,產生36枚金牌、67枚銀牌......
田晶娟繪人物簡介:莊育智(1924年7月27日—1996年3月23日),中國科學院院士、材料科學家、物理冶金學家。曾任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難熔金屬研究室主任、副所長,中國科學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先后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