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當網紅!”鄭永春的開場白引眾人大笑。自稱“春哥”的他喊出口號:“信春哥,不掛科;信春哥,得永生。”
中科院物理所9樓的科學咖啡館里人頭攢動。每個月都有一個周一的晚上,一群愛好做科普的科技工作者聚集在這里,品咖啡談科學。這一天的主講人是前不久獲得美國天文學會卡爾·薩根獎的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鄭永春。
近一兩年,鄭永春頻繁出現在公眾和媒體面前,似乎已習慣當一個明星科學家。然而,在中國,想當科普“網紅”的科學家少之又少。
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的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強調,希望廣大科技工作者以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為己任,把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作為義不容辭的責任。
但事實上,在記者隨機采訪的科學家里,大多認為“科研是科學家的本職,科普是不務正業”。科研機構和科研人員搞科普有哪些困難?怎樣讓更多科研人員參與科普?記者就此采訪了相關專家。
“我也不是從一開始就熱衷于科普,是后來慢慢認識到這件事的重要性,才開始認真做。”鄭永春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如果我們的中小學老師都不喜歡科學,高考出題從來沒有科學家參與,青少年在上大學之前沒有見過科學家,他們怎么能對科學感興趣?青少年對科學不感興趣,我國科技創新的希望又在哪里?”鄭永春說,雖然近幾年國家領導一直強調科普與科研同等重要,但要將這一理念落地,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據鄭永春了解,科研人員不大愿意做科普原因有兩個,一是保密性需要,二是認為科普活動會干擾日常的科研教學秩序。“這其實都不是理由。”
“美國的核潛艇、航空母艦都可以讓公眾去參觀,在信息如此發達的今天,眼睛就能偷走的東西一定不是什么秘密。”鄭永春說。至于干擾日常科研工作,他認為,也可以借鑒國外做法,比如采取預約制、限時限流、建參觀通道,等等。
鄭永春認為,國外尤其是美國的科研機構天然地認為科普就是責任,而國內還沒有這樣的意識。“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為什么那么熱衷于科普?因為他們的經費需要國會批準,批準的前提是你要陳述你都干了哪些事,為什么這么重要。”他介紹,在這個過程中,科普是必不可少的內容。事實上,美國的各科研機構、學會、科研人員積極科普的主要原因,均是為了向公眾解釋他們所做的事情,獲得高關注度,從而獲取更多經費。
除了科普意識不夠強,記者此前采訪中也不止一次聽到科研機構表達科普的實際難處:“不是我們不愿意做科普,但是經費從哪里來?現在的經費都是以課題形式發放的,哪來科普的錢?”
“這確實是個問題。”鄭永春說,“既然規定了科普的義務,就要配備專門的經費和人員。美國基本上大的課題里都會列支科普費用。我國重大專項等一些項目是否也可以借鑒這樣的做法?”
著名天體化學與地球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自遠此前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也建議:“應該從‘973’‘863’等項目里拿出1%、2%的經費來做科普工作,拍幾個光盤,把整個過程都講清楚,比如‘嫦娥一號’等。但如果這個項目費用不包括科普,科普還要另外找錢,那就難上加難。”
有了錢,還得有人去做。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李大光教授認為,我國科普最嚴重的問題是科學家的缺席。他認為,現行科學家成就評估體系中沒有“科普成就”這個部分,科學家的積極性沒有被調動起來。
國外的科學家樂于從事科普寫作,與科普著作發行量大、可以提高社會知名度和獲得較豐厚的經濟收入有關。有些寫出科普名著的科學家,其版稅收入甚至高于其正式職位的工資。除了版稅外,做科普演講也有相當豐厚的回報。而在國內,情況并非如此。
對此,中國科普研究所謝小軍博士深表贊同。“要求每個科研人員都去搞科普是不現實的,有些人可能并不擅長,但對于科學家群體而言,這是責任。如何讓更多有熱情、有能力的科學家投身科普,是我們要考慮的。”他認為,將科普工作作為申請課題、評定職稱的考核內容,也許將調動科研人員參與科普的積極性。
關于對2024年河北省“最美科技工作者”評審結果的公示根據中共河北省委宣傳部、河北省科學技術協會、河北省科學技術廳、河北省科學院、河北省國防科技工業辦公室《關于開展2024年河北省“最美科技工作者”學......
記者7月3日從山西省科技廳獲悉,山西省近日認定了2023年度32個科普基地,進一步加強山西科普設施和科普能力建設。“山西科普基地增至269個,這些科普基地覆蓋面廣、特色鮮明,促進全省科普基礎設施均衡發......
做科普,院士是認真的。近日,“葛均波院士科普基地”上海市楊浦區工作站成立。6月30日“葛均波院士科普基地”楊浦工作站揭牌。本文圖片均由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供圖7月1日,澎湃新聞記者從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
直播時間:2024年6月23日(周日)上午9:00-11:00直播平臺:科學網APPhttps://weibo.com/l/wblive/p/show/1022:2321325047712134594......
為激發青少年探索科學的熱情,培養中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促進全民科學素質的提升,6月13日,甘肅省科技情報學會組織開展了科普進校園活動,活動在蘭州志成中學舉行,近200名師生參與。盧明作題為“中學生......
隔空能否震碎玻璃杯?徒手接閃電是否可行?CT可以用來掃描古生物化石嗎?在“抖音科學夜”,這些看似天馬行空的問題都能找到科學的回應。6月1日,抖音與北京衛視共同推出“抖音科學夜”主題晚會。中國科學院院士......
隨著科技領域的迅猛發展,科技工作者在推動社會進步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長期面對高強度的工作壓力和緊張的科研環境,關注身心健康問題極為重要。2024年5月28日,在第八個科技工作者日到來之際,中......
在第八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到來之際,中國科學家博物館5月30日正式開館,并舉辦首展活動。中國科協主席萬鋼向接受采集的科學家代表頒發捐贈入藏證書并講話。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分管日常工作副主席、書記處第一......
各有關人員: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青年人才是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源頭活水”“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當主角”重要指示精神,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
湖北2024科普迎新春暨“百名院士進百校講科普”首場報告會12日在武漢啟幕,來自武漢經開外國語學校、黃岡市金鋪中學、鄂州市實驗小學、恩施市杉木壩村小學的2000余名師生代表,線上線下共享科普盛宴。據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