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6-07-22 14:49 原文鏈接: 時評:教授教本科動力何在

       近日,教育部發布了《教育部關于中央部門所屬高校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指導意見》。意見明確指出,教授、副教授(高級職稱教師)要更多承擔本科教學任務,不斷提高高校教學水平。完善管理辦法,落實教授給本科生上課基本制度,將承擔本科教學任務作為教授聘任的基本條件,讓優秀的教師為本科一年級學生上課。

      相信只要對近幾年國內高等教育政策稍微熟悉的人,對此次意見中的表述都不會陌生。因為早在2011年,教育部副部長杜玉波就曾表示,要制定具體辦法把教授給本科生上課作為一項基本制度;2012年,教育部也出臺意見,明確要求將教授為本科生上課作為一項基本制度固定下來。如今幾年時間過去了,教育部再次將這一要求明文刊出,可見這幾年該政策的執行情況似乎并不樂觀。

      為什么一項三令五申的政策卻難以執行呢?

      在此,我們先放下這一問題,討論一個更加基礎的問題——教授憑什么要給本科生上課?

      當然,師者,傳道授業解惑者也。教授的本質也是一名教師,既為師,育人是其基本職責。從這個角度上說,教授天然就有著教授本科學生的義務。但是當我們將視角從“大道理”轉移到一個個鮮活的個體上時,這個問題就不那么簡單了。

      不管對誰而言,“教師”的本質都是一份工作。既是工作,要順利地開展,就離不開內心的動力和外在的壓力,給本科生上課也不例外。但問題是,無論是教育部在2012年的政策,還是此次出臺的指導意見,其內容幾乎全部是對教授的“要求”。換言之,這其實是一份外在的壓力。但這些要求是否能從內心層面激起教師的動力呢?

      似乎不能。

      因為在眾多高校,給本科生上課依然是一件“費力不討好”的事情。同樣的精力,如果用在科研上,可以獲得更多的科研成果,從而快速晉升;如果用在成果轉化上,至少能獲得一定的資金回報;但如果是在教學上呢?至少在目前頒布的政策上,我們似乎看不到,如果教學做得好,教師能夠有哪些“回報”。

      這就是問題的關鍵——當我們一味地用教學給教授施加壓力的時候,是否忽略了教授們在犧牲自己科研精力而轉投教學后,應該有哪些必要的回報?如果沒有,教授的動力何在呢?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