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6-08-05 09:16 原文鏈接: 六成受訪者認為基礎科研投入會造福子孫后代

    “觀天巨眼”——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主體工程的順利完工,意味著我國又增添了一項突破性的科技成果。據央視報道,中國目前在研發上的投入已經超過GDP的2%,高于歐盟,并且有望在2020年前達到2.5%,超越美國。在舉國為“天眼”的順利完工歡慶之余,也摻雜著一些質疑的聲音,比如有人說“造‘天眼’不如給貧困生買午餐”。

    上周,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04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92.2%的受訪者均支持基礎科研投入,73.8%的受訪者認為科技進步了國家才會進步,60.9%的受訪者明確認為,沒有直接經濟產出的基礎科研投入是造福子孫后代的必要投入。

    60.9%受訪者認為基礎科研投入是造福子孫后代的必要投入

    中科院重慶分院國家機器人檢測與評定中心主任、重慶市機器人專家牽頭人何國田認為,基礎科研為國家產業發展提供了科研支持,為下一步產業開發做了前期準備工作,體現了國家戰略布局。“科研不投入,就沒有新產品,整個產業就無法進行下去。科技是一種再生,創造價值、不斷升值”。

    人們如何看沒有直接經濟產出的基礎科研投入?60.9%的受訪者認為是造福子孫后代的必要投入,60.2%的受訪者直言這是科技進步的必經之路。其他還有:后期價值和潛力無限(59.7%),基礎科技的突破將極大反哺其他領域(54.4%),是諸多學科領域發展的技術支撐(46.4%)。僅3.4%的受訪者認為產出效益過低,不劃算。

    談到自己一直從事并負責的機器人事業,何國田表示,機器人是繼計算機之后又一個帶動性極強的產業,與人們的生活、生產息息相關,將帶動許多其他產業的發展。“人機交互和大的移動平臺將是未來發展趨勢,而機器人的靈巧性、智能性、推理能力等人工智能會飛速地發展,通過人機交互、協同工種來方便人們的生活”。他還表示,人們的倫理道德觀念也會發生深刻變化,“這是繼信息技術后又一個新的變革”。

    “科技不斷改變著我們的生活。以前只能點油燈,‘電’的出現讓照明變得簡單;以前千里送信,電話的出現極大方便了信息的傳送……科技對于人們生活、社會發展、國家國防來說,都是必不可少的。而基礎科研更是科技的根基。”北京某國企員工宋雨菲(化名)對記者說。

    調查顯示,有92.2%的受訪者均支持我國的科研事業,其中,49.5%的受訪者非常支持。表示一般和不支持的受訪者分別僅占7.0%和0.7%。有35.2%的受訪者明確表示平時會密切關注科技領域信息。在對“科技”重要性的認識上,73.8%的受訪者表示科技進步了國家才會進步,73.4%的受訪者認為科技是一國競爭力的決定因素,59.5%的受訪者認為是一國綜合國力的標識,48.2%的受訪者認為是打開新時代大門的鑰匙。

    63.0%受訪者認為我國科研事業要著眼于提升科技成果的轉化

    “我們去歐洲考察時了解到,德國GDP的80%均來自中小企業的貢獻。與國外類似企業相比,我們的中小企業存在著較大差距。國外的中小企業是創新的主力,而我們的中小企業沒有什么創新。如今我們面臨的問題,是產品多、技術少,產業難做強。雖然我國整體科研水平在不斷上升,但對科研投入和產出的認識還不夠,與民眾期望值有一定差距。”何國田對記者說。

    由“天眼”引發的一些關于“科技”與“民生”的爭論,58.3%的受訪者認為此次爭論說明我國公民的科技意識有待提高。

    中國農業大學科技園主任胡金有表示,科技投入和民生投入應有合理的比例,不能走兩個極端。而我國在科技、民生上都有很多投入,但民眾對這些信息的了解還不夠深入,才導致了誤解和爭論,“需要通過合理的渠道和方式讓民眾了解”。

    在北京某科技公司技術負責人姚軍(化名)看來,此次爭論反映出民眾科技意識不足和科研資金投入去向不透明,以及民眾對科研界信任度低的問題。

    調查中,60.7%的受訪者認為我國研發投入效益還有待提升。47.5%的受訪者表示科研基金的使用分配備受關注。

    姚軍表示,基礎科研的投入是必不可少的,同時也要向大眾做好科普工作,培養民眾科技意識,“負責科普的部門應充分利用社交網絡,如在微博等社交網站上傳科普視頻,在微信公眾號發趣味科技推送,將科技和已有成果聯系起來,還能引起青年一代對科技的關注和興趣,并做好投入資金透明化的工作”。

    何國田建議,選擇并成立針對性強的、適應市場需求的科研項目,以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率。對急需的新興產業加大投入力度,并打造示范工程,同時加大宣傳力度,讓民眾看到科技投入也有較快的產出,以起到一定的引導作用。

    “一些科技體制束縛了科研人員的創新思維,科研工作者不能充分發揮其主動性、創造性,所以要對體制機制進行調整和改變。”何國田還表示,如今,科研人員可以兼職,但地方條款、單位制度和國家政策間有沖突,科技人員仍走不出去,各方利益得不到保障,缺乏細化的制度和完善的法律法規。“需要搭建創新平臺。科技成果、經費投入、人才待遇不應該和政府政績掛鉤,長期布局規劃才能打造良好創新環境”。他表示,“像韓國、德國、日本等國,創新研究院是由相關行業的人來引領,政府負責提供平臺打造和運行的基本費用,其他費用則從市場上獲得。”

    胡金有認為,科研體制、調動科研人員積極性、科研投入效率這三方面是一個系統工程。“國家需要在國民投入預算中保障對科研事業的合理投入,努力解決如何平衡科研和其他行業預算比例、如何合理制定科研政策、如何調動科研工作者和管理人員積極性等問題。當然監管機制也很重要,如引入第三方的評價機制,這些都需要動態平衡。這兩年政策也有調整,包括科研經費的重復投入、科研設備的購買和閑置、經費監管和科研激勵等方面,當然效果還有待檢驗”。

    如何更好地發展我國的科研事業?63.0%的受訪者建議要著眼于提升科技成果的轉化,54.0%的受訪者認為應向民眾無差別開放一些科研設施。其他還有:加強宣傳科技的普惠性(53.9%),促進更了解市場需求的企業的科研投入(51.0%),倡導科研機構有效透明地管理基金(43.9%),科研基金的使用渠道公開透明化(31.6%)。

    相關文章

    國家自然科學獎獲獎人平均不到45歲基礎科研青年挑大梁

    獲獎成果完成人平均年齡44.6歲,第一完成人平均年齡52.5歲……在近日召開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記者了解到,此次頒發的國家科學技術獎當中,國家自然科學獎獲獎成果完成人進一步呈現年輕化,超過60%......

    崔向群委員:為自主研制儀器提供發展機會

    “近年來,一些本來已經發展較好的儀器受到國外儀器進口的沖擊,已經或者正在面臨消亡。”3月7日,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崔向群向《中國科學報》道出了她的擔憂。她說,放眼望去,各實驗室配備的基本都是進口儀......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

    科學與技術,知識與應用已經有很多人在討論。自打王淦昌、鄒承魯等老人們健在的時候就一而再,再而三地或呼吁加強基礎研究或強化技術創新。他們這些老人在著的時候,我們的經濟遠沒有現在這樣發達,社會經濟也沒有現......

    世界性成果“多點開花”基礎科研正打破“賢必舉歐美”壟斷

    從鐵基高溫超導到多光子糾纏,從發現中微子振蕩新模式到聚集誘導發光……近年來,中國基礎研究國際影響力大幅提升,成果“多點開花”,基礎科研領域正在打破“賢必舉歐美”的壟斷。前不久,克隆猴“中中”和“華華”......

    訪歐盟“石墨烯旗艦項目”國際評審專家孫立濤教授

    據說,國外很多石墨烯的研究在一些領域進展得很深入,而研究人員非常低調,并沒有取得一點技術進步就奔走相告,或者夸夸其談。盡管目前中國石墨烯ZL的數量居于世界領先,產業應用方面占有一定優勢,但是細細掂量國......

    60.9%受訪者認為基礎科研投入會造福子孫后代

    “觀天巨眼”——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主體工程的順利完工,意味著我國又增添了一項突破性的科技成果。據央視報道,中國目前在研發上的投入已經超過GDP的2%,高于歐盟,并且有望在2020年......

    六成受訪者認為基礎科研投入會造福子孫后代

    “觀天巨眼”——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主體工程的順利完工,意味著我國又增添了一項突破性的科技成果。據央視報道,中國目前在研發上的投入已經超過GDP的2%,高于歐盟,并且有望在2020年......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