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質上來說,作物營養強化是一種基于農業的對人群營養改善的工具。”8月10日,2016年中國作物營養強化項目國際研討會在山東濟南舉行,對于什么是作物營養強化,中國作物營養強化項目副主任、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副所長張春義在研討會上如是簡明地加以概括。
2003年,致力于通過推廣作物營養強化手段來加強多種農作物中營養成分的國際生物營養強化(HarvestPlus)項目在全球范圍內展開。2004年,中國作物營養強化(HarvestPlus-China)項目依托中國農業科學院在中國啟動。
12年間,這個致力于改善和解決“隱性饑餓”的項目在中國不斷推進,在新作物品種培育、人體營養實驗、科研成果發表和ZL申請等方面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但是,中國作物營養強化仍然任重道遠。“尤其是產業化方面的進展我們落后了許多,接下來的任務仍非常艱巨。”張春義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說。
2014年,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和世界衛生組織(WHO)聯合舉辦的第二屆國際營養大會上通過了《營養問題羅馬宣言》,其中提到,營養不良包括發育遲緩、消瘦、微量營養素缺乏癥、超重、肥胖等多種形式。全球有超過20億人有微量營養素缺乏癥,諸如缺乏維生素A、碘、鐵、鋅等微量元素。
因必要的微量營養素攝入不均衡或缺乏,從而產生隱蔽性營養需求的饑餓癥狀被稱為“隱性饑餓”。換言之,全世界有1/3人口與“隱性饑餓”相伴,我國也是世界上面臨“隱性饑餓”嚴峻挑戰的國家之一。
事實上,想要獲取均衡的營養,食物多樣性仍是最根本的渠道和途徑。此外,營養補充劑(片劑、膠囊、口服液等)、食品強化(向食品中添加營養素)等也被視為改善營養失衡的重要方式。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致力于減輕營養匱乏、改善公共健康的食品強化就已經成為美國、加拿大、日本等國家一項重要的政府措施。對于國人而言,強化食品也并不陌生。
作物營養強化則將解決問題的著眼點放在了作物本身,旨在通過農業技術手段篩選、培育、評價和推廣富含微量營養素的營養強化作物新品種,尋求營養失衡和營養不良的解決之道。
張春義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相比于其他的營養強化方式,作物營養強化是一種投入產出比很高的營養強化手段,“盡管育種科學家需要花費數年培育營養強化的品種,但是一旦育成品種,除種植外后續就不再需要額外的投入。”而從市場的角度來看,通過自然的農業生產方式獲得的營養強化產品更容易獲得消費者的青睞。
“對于貧困人口來說,作物營養強化的意義尤為重大。”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研究員游良志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強調,世界范圍內仍有數億人口處于饑餓和貧困狀態,這部分人群幾乎無法或很少通過其他的方式獲取均衡營養,從農業育種手段入手的作物營養強化對改善這部分人群營養匱乏的狀況至關重要。
2004年5月,借助國際生物營養強化項目提供的種子基金,中國作物營養強化項目啟動,研究經費資助了12個課題,來自國內30多個科研機構以及各級疾病預防和控制中心涉及作物資源學、育種學、農業經濟、動物營養、公共衛生等不同研究領域的多位專家研究團隊參與其中。
經過12年的努力,參與中國作物營養強化項目的科學家們取得了顯著的成果。資料顯示,先后已有18個富含微量營養素的作物新品(系)培育出來。其中,具高產潛力、高鋅含量的小麥達到國際HarvestPlus 的育種目標,成為北部冬麥區和黃淮旱肥地有重大推廣價值的新品種。中鐵含量水稻品種通過審定獲得廣西農作物品種審定證書,田間表現高產優質。高維生素A源玉米雜交組合適應性好、籽粒商品性好,產量達600公斤/畝以上,總類胡蘿卜素含量超過育種目標。
最為突出的是高β-胡蘿卜素甘薯新品系,人體營養干預實驗結果表明,食用富含β-胡蘿卜素的甘薯可以顯著改善兒童體內維生素A缺乏的狀況。其研發成本及其潛在的健康經濟效益分析表明,如果通過作物營養強化甘薯的推廣,每1元的投入可以產生300元左右的效益。
2010年,甘薯營養強化研究小組在四川、重慶、江蘇、山東、福建、廣東等七個維生素A缺乏發生率高的地區已推廣種植10個高類胡蘿卜素甘薯品種。
2015年,“作物營養強化和人口健康”項目入選中國農科院科技創新工程協同創新行動。在項目咨詢論證會上,中國農科院院長李家洋指出,營養強化育種已逐漸成為國際先進的作物育種主流方向,很多國家已將作物營養強化當作作物育種戰略的重要內容,力求在培育營養強化作物的領域搶占先機。這迫切需要我國抓住全球發展營養型農業的機遇,盡快發展作物營養強化技術,推動學科交叉創新,從育種、種植、生產、加工、消費、營養健康評價、營養科普教育等環節,進行多層次、多維度的科研大協作,開展全產業鏈營養型農業研究與產業推進。
站在12年積累的科研成果的起點上,整合各方資源、展開與企業合作、通過新概念的引入和具體商業行為將成果推向市場似乎水到渠成。但是,在張春義看來,中國作物營養強化的產業化仍需更成熟的條件和時機。
目前,“健康中國”已成為一項國家戰略,對衛生、醫療、健康的重視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民以食為天”,作物營養強化則是從源頭入手,從農業的角度提出改善全民營養健康的解決方案。 張春義建議,應該予以作物營養強化產業化的發展更多關注,以更好地發揮農業在提升全民健康水平中的作用。
其次,一些標準的修改、制定和出臺也很迫切。實際上,作物營養強化為我國作物育種適應新時期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與保障食物安全奠定了新的育種方向:農作物育種不僅要關注作物的產量、品質和抗性,同時也需要關注人體健康必不可少的微量營養素的含量。張春義呼吁,在相關標準的制定上,應該在產量的要求之外,對微量營養素和其他必要營養物質方面達到什么水平做出規定。
不僅僅是育種,標準還涉及到生產出的末端產品。“消費者直接攝入的產品應該達到一個什么樣的水平,比如微量營養素的水平。從食品產業角度來說,也應該加強這方面標準的制定。”張春義說。
另一個限制因素在于人。張春義表示,由于多學科交叉,作物營養強化需要知識結構完善的復合型人才,但這樣的人才目前“非常缺乏”。
此外,產業發展的環境仍待提高。盡管“吃得健康”已開始逐漸受到推崇,但總體來看,公眾的營養健康觀念仍需加強。“如果生產出來的產品沒人消費,產業也無法發展,”他說,“想要打造良好的產業化發展環境,應該加大科普的力度和投入,提高全體國民對營養健康的認識水平。”
張春義還強調,政府在提高人口素質、促進產業發展過程中的作用極其關鍵,“只有加大資金投入,給予優惠政策,為企業創造好的產業環境,匯集各方面的支持,才能把這件事情做好。”
高葉酸玉米、高鋅大米、高β-胡蘿卜素甘薯、高鋅小麥、高蘿卜硫素大白菜菜心……多種富含微量營養元素的農產品在上海舉辦的首屆營養型農業產業發展論壇暨科技成果轉化供需對接會上一亮相,引起諸多與會者濃厚興趣和......
“本質上來說,作物營養強化是一種基于農業的對人群營養改善的工具。”8月10日,2016年中國作物營養強化項目國際研討會在山東濟南舉行,對于什么是作物營養強化,中國作物營養強化項目副主任、中國農業科學院......
“本質上來說,作物營養強化是一種基于農業的對人群營養改善的工具。”8月10日,2016年中國作物營養強化項目國際研討會在山東濟南舉行,對于什么是作物營養強化,中國作物營養強化項目副主任、中國農業科學院......
昨天, 國家發改委公眾營養與發展中心(以下簡稱“公眾營養中心”)與英國最大的零售企業樂購超市聯合宣布, 后者成為前者力推的營養大米項目首批唯一一家超市企業;但此前不久,營養大米剛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