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記者不完全統計,自今年以來,數十個單抗藥物獲批進入臨床階段,其中既有嘉和生物、麗珠集團等老牌抗體企業,也有華蘭生物、桂林三金等新抗體玩家,有分析認為未來幾年國內抗體市場將迎來“開花結果”的關鍵階段。
在近日由愷思俱樂部和每日單抗聯合舉辦的創新抗體藥物沙龍上,來自業內抗體領域多位專家分享了各自對國內抗體藥物發展機遇與挑戰的理解。
“老”抗體的難處——
未來競爭激烈在所難免
中國擁有全球生物類似藥研發總量的一半,但未來并非一路坦途。應理性研發,關注成本因素
據湯森路透《2015年中國生物類似藥發展報告》,目前中國是擁有生物類似藥研發狀態數量最多的國家,其中單克隆抗體已經成為許多中國企業競爭的主要領域,約占整個生物類似藥總量的50%。
然而,有專家向記者坦言,對目前生物類似藥在國內的情況并不樂觀。“大分子的復雜性決定了企業在研發過程中需要不斷把生物類似藥與原研藥進行比較調整,其研發成本并不會比新藥低多少;其次,可以開發的生物類似藥都已經有數家企業布局了,幾乎沒有新的研發空間;此外,即使市場能夠容納得下這么多企業,最終可能僅有少數幾家獲得利潤,企業還是應該理性對待生物類似藥研發。”
記者查詢上述報告發現,在中國生物類似藥研發狀態列表中,阿達木單抗、貝伐珠單抗、曲妥珠單抗等全球銷售額位列前茅的單抗藥物尤為受到企業青睞,研發阿達木單抗生物類似藥的企業多達20家以上,橫跨臨床前至臨床等不同階段,跨國藥企安進、LG科學也位列其中。
嘉和生物CEO周新華博士認為,在目前藥品審評審批加速的背景下,PD-1抗體這類創新藥和傳統單抗的生物類似藥已經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而后者還需要獲得昂貴的原研藥,同時驗證與原研藥之間的相似性,這一點對于藥企而言存在很大挑戰,“企業要想清楚有限的資金到底用在哪里更合理?另一個巨大挑戰在于:一些進口小分子重磅藥物已有通過國家談判降低50%價格的先例,進口大分子藥也許會出現類似的情況,對于本土生物類似藥企業而言,是否考慮過價格降低到原研藥的50%以下才有可能贏得市場競爭?”
周新華表示,“生物類似藥一旦上市銷售并不會像期盼的那樣理想,企業在有限資金的支持下應當盡量及早地滿足投資回報,我們的理念是通過研發生物類似藥建立團隊,以盡快積累經驗跳到fast-follower階段,最后在有可能的情況下進入全新的領域。”
“新”抗體的壁壘——
需突破成藥性、生產難關
雙特異性抗體只是一種聯合治療嗎?其立項價值何在?作為最令人矚目的新抗體,其關鍵性的挑戰是什么?
隨著生物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完善,抗體偶聯藥物、工程化抗體、多靶點抗體等新型抗體正引發產業界的研究和投資熱情。據IMS Health預測,新型抗體銷售額在2017年將增至21.1億美元,2021年將增至56.7億美元。
其中,雙特異性抗體是最令人矚目的研發方向之一。Blincyto(Blinatumomab)是美國FDA審批的第一個雙特性抗體類藥物,該藥物通過使用一種名為BiTE(雙特異性T細胞銜接器,bispecific T-cell engager)的早期技術同時針對腫瘤細胞表面的CD19抗原和T細胞表面的CD3抗原。但由于Blincyto的半衰期非常短,患者不得不通過輸液泵持續靜脈給藥,這就給藥物的應用范圍帶來了很大的局限性。
EpimAb公司CEO吳辰冰博士對此分析指出,“這是由技術本身造成的,所以抗體藥物,特別是雙特異性抗體,目前在臨床使用上最大的問題是一些技術壁壘遲遲沒有被突破。”
據記者了解,雙特異性抗體在成藥性和規模生產上都存在非常大的挑戰,盡管幾乎所有大型藥企都進行了相關布局,但實際進入臨床階段的項目并不多,往往要依靠一些公司獨特的技術操作,比如雙特異性抗體技術平臺Genmab、Xcencor等就與吉利德、諾華多家業內知名藥企達成了合作協議。“這些現有技術平臺普遍需要借助基因工程手段,大多不能充分利用已有抗體,如果在生物學機制上已經通過驗證的抗體能夠被充分利用,那么雙特異性抗體產品的開發風險就有可能大大降低。”有專家如是指出。
作為專注于開發雙特異性抗體技術平臺EpimAb的創始人,吳辰冰表示,“我們在設計雙特異性抗體平臺的時候有3個考慮:第一,必須是通用型的技術,我們希望把任意兩個抗體放在一起就能做成一個雙特異性抗體,從而能夠充分利用已有抗體;第二,使用必須非常容易,我們希望結構越簡單越好,不需要肽類連接物(peptide linkers)、公共輕鏈(common light chain)和定點突變(mutation);第三,必須要能做成藥物且滿足藥物研發過程中的一切需求,包括穩定性、藥代動力學(PK),以及利用現在已有的標準技術生產等。”
那么,企業做雙特異性抗體到底能為患者帶來多少益處?是不是僅僅是一個聯合治療?“如果只是聯合治療,意義就不是特別大。”吳辰冰指出,無論從生產成本、臨床試驗還是病人使用的角度來看,開發聯合療法難度都很大;另外,從目前中國臨床開發的實際路徑來看,國內并不允許兩個同在試驗階段的藥物進行聯合治療,“相較之,雙特異性抗體在監管、成本、市場上都具有一定優勢,是彎道超車很好的機會,未來大有用武之地。”
此外,具有分子量小、穩定性好等優勢的單域抗體也獲得了業界的關注。藥明康德生物新藥研究副總裁李競博士表示,“目前市場上還沒有一個真正成熟的單域抗體獲批,正如當初鼠源抗體問世時面臨的質疑一樣,其在成藥性、免疫原性方面都存在著很多不確定性,企業有多大的勇氣去承擔這樣的風險?尤其在人源化抗體、全人源抗體等傳統技術平臺比較成熟的背景下,如果是我,我會反思自己選擇這個新的平臺具有什么樣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