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及有關機構聯合發布的《2016年全球創新指數》中,我國作為中等收入經濟體首次躋身全球25強,成為2016年度全球創新領域的標志性事件,這在一定程度上也為我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前瞻性和正確性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證據。
開辟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
回看2006年頒布實施中長期科技規劃綱要時,我國科技總體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有很大差距,特別是自主創新能力較弱,企業核心競爭力不強,科技、經濟“兩張皮”現象比較突出。根據世界經濟論壇2006年全球競爭力報告,我國排名僅在第54位;而瑞士洛桑管理學院2005年世界競爭力排名中我國位列第31位。
新形勢下,黨中央國務院提出“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方針,明確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目標。這旋即引發了國際社會廣泛關注,除肯定和贊揚中國“雄心”之外,質疑和批評聲并不小,甚至國內對“自主創新”也有不同意見。隨著規劃綱要頒布實施,我國科研投入大幅增加,16個科技重大專項啟動實施;技術創新工程大力推進,資金、人才、政策等創新要素向企業加速集聚,中國創新能力進入重要躍升期。
進入“十二五”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明確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快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在中央財政科技計劃、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蔚然成風,全社會創新活力和動力進一步激發,一大批創新產出和成果集中釋放。
2016年是“十三五”啟動之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提出到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2030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強國的“三步走”目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以科技創新為引領開拓發展新境界,成為國家意志和全社會的共同行動。
自主創新成效獲得廣泛認同
為準確評價我國創新能力,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在借鑒國際經驗的基礎上,摒棄了一些具有“主觀因素”的評價指標,結合中國實際創建了“國家綜合創新能力指數”評價體系。按此評價,我國從“十一五”初世界排名30位左右,到末期上升至21位。編制“十二五”國家科技規劃時,提出到“十二五”末國家綜合創新能力要由第21位上升到前18位,引發高度關注。其中也有質疑,就是國內機構評估的排名怎么比國外機構要高出10多位?
實際上,在國外機構評估中,有的中國排名靠后,有的十分靠前,隨年度變化和指標調整波動也大。但總體上,各評價體系反映出的趨勢是一致的。比如,全球創新指數自2009年以來,中國排名一直上升,直至2016年達到第25名。在82項評價指標中,我國有10項排名第一。其中,“本國人專利申請量”“本國人實用新型申請量”“本國人工業品外觀設計申請量”3個知識產權類指標就占3席。除知識產權類指標外,在“知識型工人”“提供正規培訓的公司占比”“企業研發支出占比”“企業研發支出在GDP中的占比”“高技術進口”“高技術出口”等指標排名也十分靠前,反映出國內企業對創新的重視與投入在日益增長,創新活動日趨活躍。
中國在創新效率與質量上的表現也十分搶眼。在創新效率比上居世界第7位,在衡量創新質量的3個指標——本地大學質量(前三位大學的QS大學排名平均得分)、本地發明的國際化水平、本地研究文獻在外國獲得引用的數量上,中國排名緊追日、美、英、德,是唯一一個創新質量不亞于其他創新領先國家的中等收入國家。
今年5月瑞士洛桑管理學院發布的競爭力排名中,中國也列第25位。按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2015—2016年全球競爭力報告,雖然中國排第28位,但卻是全球主要新興市場中最具競爭力的經濟體。
向建設世界科技強國邁進
經過多年積累,我國科技創新整體能力持續提升,一些重要領域躋身世界先進行列,某些方面實現領跑和并行,進入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點的突破向系統能力提升的重要時期。
但是,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差距和挑戰。按照全球創新指數,我國在一些具體指標上仍然落后,如“易于創業”等制度類指標,“高等教育入境留學生占比”等人力資本類指標,“GDP/能耗單位”“環境表現”等基礎設施類指標,“易于保護中小投資者”“易于獲得信貸”等市場成熟度指標,仍有較大提升空間。另外,雖然我國在綜合創新排名上進步明顯,但是在一些專業性評價中卻表現不佳。湯森路透的2015全球創新企業百強,日本以40家高居榜首,美國35家第二,而中國無一入圍;在《財富》雜志發布的“2016年50家改變世界的公司”榜單中,中國大陸只有滴滴出行一家公司入圍。這些都需要我們持續關注,在研究和借鑒國際機構評估結果的同時,要加強建立完善評價體系,圍繞目標導向,加強監測評估,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和改進。
綜合判斷,我國科技創新正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面臨著差距進一步拉大的風險。“十三五”期間,必須堅持以改革驅動創新,以創新驅動發展,確保我國如期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并為實現更高目標奠定堅實基礎。邁向世界科技強國的號角已經吹響,我們早已踏上征程。
2022年7月22日,滬市科創板迎來開市三周年。三年間,科創板服務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守“硬科技”定位,探索注冊制實踐,顯示出對科創企業和社會資本的吸引力。聚焦“硬科技”開市三年來,科創板“迎新”步伐......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偉大的祖國和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走出了一條適合國情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創造了人類社會經濟發展史上的新奇跡。今天的中國已......
——關于加強中國農科院農業科研協同創新的思考隨著我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來自科研院所、高校、行業企業、中介機構等社會各界、各領域的創新力量不斷發展,全社會的創新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但在傳統體制......
“2018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3%左右,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務收入增長15%,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3.5%。”近日召開的全國工業和信息化工作會議發布了上述預測數據。會議不僅總結了2018......
近日,湖南省委副書記、省人民政府省長許達哲,在全國縣域創新驅動發展現場會上指出,湖南將圍繞全省高質量發展,全方位增強縣域創新實力。許達哲強調,湖南將著力打造縣域發展新引擎、培育縣域發展新動能,把縣域作......
研習科技創新重要論述2013年9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時指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需要做的事情很多。最為緊迫的是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加快科......
2018年12月4日,副省級城市工信部門技術創新工作座談會在深圳召開,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巡視員畢開春出席會議并講話,深圳市副市長王立新到會致辭。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工信部門分管領導和負責技術創新業務......
8月7日,安徽省創新驅動發展專題研討班暨市縣(區)科技局長培訓班在省委黨校開班。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鄧向陽出席開班式并作輔導報告。省委副秘書長、省政府副秘書長、省行管局局長李必方,省委黨校常務副校長張......
根據最近公布的寧夏2017年研發投入統計結果,寧夏2017年R&D投入強度達到1.13%,超額完成年初預期1.02%的目標任務。2017年,寧夏自治區將創新驅動戰略作為“三大戰略”之一,出臺了......
剛剛過去的2018年第一季度,江津經濟以11.5%的增速位居渝西片區第2位,其增速分別比全國、全市高出4.7個百分點、4.5個百分點。快速增長的背后,當地人的獲得感同樣在攀升。江津是如何做到的?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