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研究人員宣布,他們用原子力顯微鏡探針檢測了與富勒烯(石墨單原子層)接觸點的熱電效應,首次發現富勒烯晶體管在納米尺度具有自行制冷效應,能降低自身溫度。該研究成果發表在4月3日網絡版的《自然·納米技術》雜志上。
計算機芯片的速度和尺寸大小受制于散熱效果。電流通過設備材料由于碰撞而產生熱,這種現象稱為電阻熱,這種熱大大超過了給設備局部制冷的電效應,因此絕大部分電子設備都需要散熱。使用硅芯片的計算機要用風扇或流水給晶體管制冷,這一過程消耗了大量的電能。
未來由富勒烯制造的計算機芯片,比硅芯片速度更快更省電。但由于富勒烯太薄,人們對它的發熱散熱機制一直不太了解。由伊利諾伊大學機械科學與工程教授威廉姆·金和該校微尺度與納米技術實驗室電學與計算機工程教授埃里克·波普共同領導的研究小組,用一種原子力顯微鏡探針(AFM tip)作為溫度計,掃描了一個富勒烯—金屬接頭,首次測量了富勒烯晶體管在工作過程中的溫度。他們發現,在富勒烯晶體管和金屬接觸點,熱電制冷效應比電阻發熱效應更強,晶體管的溫度更低。
“在硅和大部分材料中,電熱效應比它們的制冷效應要強得多。”金解釋說,“但我們發現在富勒烯晶體管中,存在一個制冷效果比電阻熱更強的區域,讓它們能自行冷卻。以前從未發現過富勒烯設備有這種自行制冷效應。”而這種自行制冷效應意味著,富勒烯電子設備不需要制冷,或只要很少的制冷,將帶來更高的能效,進一步加大了富勒烯作為硅替代品的吸引力。
波譜表示,富勒烯電子設備還處在初級階段,這一新發現將使它在熱電方面的應用得到加強。下一步,他們打算用AFM溫度探針來研究碳納米管及其他材料的冷熱效應。
富勒烯C60的發現起源于人們對星際碳物質的探索,獲得1996年諾貝爾化學獎的Kroto教授曾于1980年代末期提出猜想:星際空間中,富勒烯可與其他星際分子/離子通過離子-分子或分子-分子反應形成富勒烯......
富勒烯C60的發現起源于人們對星際碳物質的探索,獲得1996年諾貝爾化學獎的Kroto教授曾于1980年代末期提出猜想:星際空間中,富勒烯可與其他星際分子/離子通過離子-分子或分子-分子反應形成富勒烯......
木材通常在導電方面不是很好,但是現在科學家們已經創造了第一個功能性的木制晶體管。它不是最好的,而且需要額外的加工,但它確實有效,并可能有助于制造出可生物降解的電子產品。活生生的樹木可以成為夠用的電導體......
富勒烯,一種擁有完美對稱結構的分子,因其在納米尺度范圍內具有特殊穩定性,被譽為“納米王子”。今年3月,一項名為“溫和壓力條件下實現乙二醇合成”的成果,入選2022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業界認為,該成果......
從中國電科38所獲悉,在2月17日召開的第68屆國際固態電路會議(ISSCC 2021)上,該所發布了一款高性能77GHz(吉赫茲)毫米波芯片及模組,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兩顆3發4收毫米波芯片及......
北京大學電子學院彭練矛教授-邱晨光研究員課題組日前制備出10納米超短溝道彈道二維硒化銦晶體管,首次使得二維晶體管實際性能超過Intel商用10納米節點的硅基鰭型晶體管,并將二維晶體管的工作電壓降到0.......
26日,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微電子學院龍世兵教授課題組聯合中科院蘇州納米所加工平臺,分別采用氧氣氛圍退火和氮離子注入技術,首次研制出了氧化鎵垂直槽柵場效應晶體管。相關研究成果日前分別在線發......
1月19日,電子科技大學測試技術與儀器研究所程玉華課題組在《自然》上,發表了有機電化學晶體管及其互補電路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該研究針對測試數據的源頭基礎器件,首次提出了一種基于紫外光固化溝道的新型垂直......
據發表在最新一期《自然》雜志上的論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工程師開發出一種“非外延單晶生長”方法,在工業硅晶圓上生長出純凈的、無缺陷的二維材料,以制造越來越小的晶體管。根據摩爾定律,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
1月12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朱彥武團隊在《自然》雜志上發表研究論文,報道了在常壓條件下通過化學電荷注入技術,將富勒烯C60分子晶體轉變......